伏羲陵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到了封建時代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其實,龍還是遠古時代各個民族不斷融合的產(chǎn)物。它代表著每個民族,是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象征。一首《龍的傳人》一經(jīng)唱出,立刻風靡神州大地,引起舉國共鳴,正是“龍”所蘊藏的民族統(tǒng)一文化含義得到認同的結(jié)果。由于龍的雛形產(chǎn)生于遠古伏羲時代的圖騰崇拜,所以伏羲被尊以“龍師”之稱。伏羲陵千百年來倍受尊崇,是所有華夏子孫朝祖的圣地。1993年,伏羲陵被列為全國18大名陵之首。
伏羲亦稱太昊伏羲,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十分重要的人物。據(jù)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下云:“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燃狼煙二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跓熂春希涿眉磥砭托??!狈伺c女媧作為兄妹結(jié)婚,繁衍人類的神話,其影響是深遠的。清初陸次云在《峒溪纖志》中記載:“苗人臘祭日報草。祭用巫,設(shè)女媧、伏羲位?!敝两衩缱鍌髡f中,仍認為苗族一系全出于伏羲與女媧。他們兄妹二人遭遇洪水之災,人類僅剩他們時,毅然結(jié)為夫妻,承擔起繁衍人類的重任。所以,民間亦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
據(jù)史料記載,伏羲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貢獻:結(jié)網(wǎng)罟、養(yǎng)牲畜、畫八卦、定姓氏、制嫁娶、作甲歷、造琴瑟等。關(guān)于伏羲創(chuàng)造八卦,在《易·系辭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庇砂素园l(fā)展、派生出的《易經(jīng)》或《周易》,不僅對中國的文化,也對世界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贊嘆道:“《易經(jīng)》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比毡緦W者本田成之說:易道“乃是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chǔ),是唯物主義及其規(guī)律的基礎(chǔ)。”
至于伏羲與龍的關(guān)系,則是中國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龍的形象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究竟是從鱷魚、蜥蜴、蛇演化而來,還是從滅跡于六千七百萬年前中生代的恐龍化石演化而來,已不可知,現(xiàn)可考的依據(jù)來自神話和傳說,即伏羲氏以龍紀,是以蛇的出入蟄為物候。龍的形象起源于伏羲,完成于炎黃華夏統(tǒng)一時代,成為各部落聯(lián)盟統(tǒng)一的象征。因此,在《易經(jīng)》里,各種取象中最多的就是龍的形象。到了漢代,大量的壁畫、墓磚上出現(xiàn)的人首龍身(蛇身)的伏羲與女媧的形象,呈身尾相交狀為多,便是明證。龍的形象與人類發(fā)生關(guān)系,追朔至古的也就是伏羲。
伏羲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據(jù)最新資料載:伏羲陵廟南寬485米,北寬396米,西長784米,東長817米,陵域占地33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筑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極目望去,巍峨的殿宇錯落于松柏古槐的碧綠林濤中,令人神往。伏羲陵由三道皇城護衛(wèi),分外城、內(nèi)城、紫禁城。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tǒng)天殿、顯仁殿、寢殿、太始門等建筑。內(nèi)外城之間又有女媧觀、玉皇觀、三仙觀、岳王觀、真武觀、太清觀。寢殿后的伏羲陵墓高20余米,周長150米,呈上圓下方狀,寓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的一通石碑上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字樣,字大徑尺陰刻,古樸雄渾。墓碑前還有先天八卦壇,卦序為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系伏羲八卦天地自然之數(shù)。在伏羲陵墓后,還有蓍草園一座,面積80萬平方米,以紀念伏羲發(fā)明抓蓍草占八卦?,F(xiàn)整個陵園占地500余畝。
遠古先民們求卦為何習慣用蓍草,而不用其它演算工具(如樹枝、谷粒、棋子等)呢?這依然與先民對蓍草的崇拜和神話有關(guān)。據(jù)《易緯·乾鑿度》引古《經(jīng)》說:“蓍生地,于殷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shù),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于下?!薄墩f文解字》也說蓍草“生千歲(才)三百莖?!边@些傳說無疑給蓍草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于是歷代相傳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故為歷代欽差大臣前來祭祖復命之信物。
據(jù)有關(guān)古籍記載,太昊伏羲陵建于春秋前。五代蜀人杜光庭《錄異記》卷八曰:“陳州為太昊之墟;東關(guān)城內(nèi),有伏羲女媧廟?!瓥|關(guān)外有伏羲墓,以鐵錮之,觸犯不得,時人謂之翁婆墓?!保愔菁唇袢栈搓枺h代在陵前建祠,以后歷代均有修葺祀祭,成為歷代祭祖重要的活動場所。1949年以后,政府多次撥款對伏羲陵進行修繕,并于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政府又撥款200多萬元,社會贊助60多萬元,對伏羲陵進行了全面整修。1993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淮陽縣人民政府舉辦了“首屆中國龍都朝祖會”,在統(tǒng)天殿前以太牢之禮對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進行了隆重的紀念。同時還召開了“首屆中國伏羲文化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不僅對“龍師”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的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還將淮陽太昊伏羲陵列為全國18大名陵之首。
正因為伏羲氏在中國歷的突出地位,加之年代曠久,伏羲陵的文化積淀深厚,有的已形成一種民俗。如古老的民諺“二月二,龍?zhí)ь^”。在北方許多鄉(xiāng)村至今還保留著“正月里不理發(fā),留到二月二”的習俗。而在太昊伏羲陵,自古以來一直沿襲著為期一個月的二月古廟會。人們從四面八方云集陵前,焚香祭拜,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人們舉龍旗、獻龍舞、頌龍祖、歌龍德,在許多祭禮品及各種玩具上繪制龍的圖案,洋溢著強烈的龍文化氣氛。因為伏羲是中華始祖,民間認為他能帶來子孫繁盛。在陵園顯仁殿墻壁上有塊青石板,上面有個小洞,人稱“子孫窯”。據(jù)當?shù)厝私榻B,傳說婦女摸摸“子孫窯”便能懷孕生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子孫窯”被人們摸得烏黑透亮。在太昊伏羲陵廟內(nèi),歷代名人題聯(lián)甚多,表達了世人對伏羲氏人類始祖的崇敬和感恩。如王掌絲的聯(lián):
泄造化之機緘,萬世交章開易象;
規(guī)山川之形勝,千秋陵寢奠淮陽。
炎帝陵
據(jù)1995年6月6日新華社長沙電稱:“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寢經(jīng)過多年的修復,現(xiàn)已基本恢復歷史原貌?!逼洹爸鞯畹冉ㄖ?0年前因香火而被焚。自1986年以來,先后修復了主殿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崇德坊等景觀,并配合’93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賽取‘圣火’的活動,在陵旁新建了雄偉的‘圣火臺’。修葺后的炎帝陵,古樸凝重,蔚為壯觀。”
炎帝(又稱神農(nóng)氏)相傳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姜姓部落首領(lǐng),也是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明的開拓者。史傳炎帝成為部落首領(lǐng)后,以火德王,故稱炎帝。相傳炎帝為少典娶有蟜而生(俗稱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為炎帝生辰)。炎帝原居姜水流域,后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薄把椎塾至曛T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氏戰(zhàn)炎帝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阪泉一戰(zhàn),炎帝戰(zhàn)敗,歸順黃帝。炎、黃二帝媾和遂訂盟邙山,共討蚩尤。史載,炎黃二帝訂盟邙山,曾在邙山東口豎立二帝木刻像。木像高可鉆天。如今遺跡蕩然無存,也無從考證了。炎帝歸順黃帝后,專心致力于農(nóng)業(yè),教民稼穡五谷,親嘗百草,究藥習醫(yī),以解民眾病疾。
據(jù)清馬櫂《繹史》卷四引《周書》云:“神農(nóng)之時,天雨粟。神農(nóng)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鄙褶r(nóng)氏不僅教民耕作、教民使用原始的農(nóng)業(yè)工具,還教民如何利用水利,促使莊稼增產(chǎn)。在《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荊州記》道:“神農(nóng)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這恐怕是最早的農(nóng)業(yè)水利工程吧。神農(nóng)氏為何能種五谷,傳說中是披上了一層神化色彩的。晉王嘉《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闭驗槿绱?,炎帝所以號稱“神農(nóng)”。
在有關(guān)神農(nóng)神話傳說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是他在醫(yī)藥方面的貢獻。《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睍x干寶《搜神記》卷一曰:“神農(nóng)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保〒?jù)查所謂“臭味”,即指“五味”。五味治病各有所主。)《述異記》卷下稱:“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nóng)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nóng)鞭藥處?!睋?jù)史書記載,炎帝為民治病,采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最后終因誤嘗了含劇毒的“斷腸草”,不幸中毒身亡,“葬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因此,神農(nóng)氏又被視為醫(yī)藥之祖。
迄今湖北省西部的神農(nóng)架地區(qū),還盛傳著神農(nóng)在此采藥的傳說。據(jù)80年代末曾凡華、李德祿所記當?shù)匾晃荒陮?0歲的盲人云:
上古時代,蒼天降下一場大瘟疫。一夜之間,人畜死亡過半,原本熙和安樂的南土哀聲不絕。冥冥中,有一個聲音格外蒼涼:治服不了瘟疫,拯救不了人類,我算什么皇帝……這個發(fā)明了刀耕火種給人類帶來原始文明,號稱炎帝的神農(nóng)氏,跑到后山之上,仰面向天,一遍遍疾呼,突然,空靈的宇宙飛過一串神秘的音符:去尋找大自然吧,絕處便是生路。
受到上蒼的啟迪,炎帝帶著徒弟炎妊、炎生奔向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遍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尋找良藥不得,絕望中忽見遠山絕頂燦然閃現(xiàn)一株神藥,于是他們砍樹截枝,搭起三十六架天梯,足足爬了十二個時辰,終登崖頂,采得寶藥,救治了南土百姓。后來,搭架的樹木落地生根,吐枝發(fā)葉,長成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后世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將該地區(qū)取名神農(nóng)架。從許多傳說來看,神農(nóng)氏最終因嘗百草中毒身亡的結(jié)局比較集中。
炎帝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是個謎,晉以前無考,直到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才有了一說:葬于今湖南長沙。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后,便下詔書讓人到湖南遍訪炎帝陵陵址,多年沒能查到。有天晚上,宋太祖在夢中得一神人指點炎帝陵前特征,遂再次派人前往查尋,果然于茶鄉(xiāng)(今湖南茶陵縣,宋時酃縣歸茶陵)覓見帝陵。幾經(jīng)慎重考證,遂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大興土木,修陵建廟。以后歷代王朝視為圣地,官民朝拜,香火不絕。宋羅泌在《路史》中載: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吳道南在所撰碑記中,記下了宋太宗覓炎帝陵、修陵建廟的經(jīng)過。1995年8月歷史學家、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何光岳,歷經(jīng)30年潛心研究考證后宣布:“中國歷確有炎帝、黃帝其人,渭水中游是炎黃文化的發(fā)祥地,陜西寶雞是炎黃圣地?!彼J為,湖南酃縣古有炎帝陵,當為第八代炎帝神農(nóng)氏榆罔的陵墓。據(jù)何先生建議當?shù)貙⒖h名改為炎陵縣,1994年已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
炎帝陵位于湖南東南部的炎陵縣塘田鄉(xiāng)王家渡附近的鹿原坡上。陵墓距縣城約19公里,整個陵區(qū)占地2平方公里。炎帝陵墓高4米,墓圍86米。墓前一通石碑上刻有“炎帝神農(nóng)氏之墓”,為清道光七年(1827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題。1986年,在墓前新建一碑一亭,亭內(nèi)漢白玉碑石上刻有胡耀邦所題“炎帝神農(nóng)氏之墓”。在陵墓一側(cè)有“洗藥池”,相傳炎帝采藥歸來,嘗草之前洗滌之處。環(huán)顧四周蒼松古柏,青翠欲滴。山下溪水,常年滔滔;岸畔有石狀若龍首、龍爪,稱之為“龍腦石”,游人觀后,極喜攜一二歸去,留做紀念。
炎帝陵自宋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時曾增建圣容殿,清時重修。1954年遭香火焚毀后,如今已基本全面修復。這樣,自堯舜時代起,與黃帝軒轅氏一道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的炎帝,又擁有了一片讓炎黃子孫欽敬的圣地,必將招引海內(nèi)外所有炎黃子孫歸根之心——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禹陵
在我國被稱之禹穴的有二處:其一在四川北川縣九龍山下,相傳大禹降生于此;另一處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南6公里的會稽山麓,據(jù)《墨子》、《史記》等籍載,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二地相距數(shù)千公里,同為禹穴,正是生于斯死也于斯。
禹,又叫大禹,夏禹,夏后氏部落首領(lǐng),夏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禹的父親崇伯鯀擅長治水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鯀死后,禹繼父志,逐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并聯(lián)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一帶進一步展開治水工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各部落首領(lǐng)及百姓的支持與擁戴,從而取代了虞舜的地位,成為諸夏之族的君長。古神話中有關(guān)禹的出生也頗奇詭:一說鯀死,從鯀的腹中取出禹;一說“……化生于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睙o論何種神話傳說,幾乎都與禹治水有關(guān),而且說是盡心盡力,“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笔拱傩盏靡云酵炼樱煜聞潪榫胖荻?。相傳他得九州后,用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以示他統(tǒng)治的九州。九鼎不僅是夏的傳國之寶,至商亦然。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泗水,余八無考。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流傳中,可謂婦孺皆知,因而各地留存的遺跡也很多。其中談到禹的墓地,僅浙江紹興會稽山一處。據(jù)《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狩,至會稽而崩”。另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倍笕怂鳌队硌ㄓ洝穮s稱:禹的墓地“在會稽山陰,昔黃帝藏書處也。禹治水至會稽,得黃帝水經(jīng)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禹死后是葬穴中,還是葬會稽山陰,后人已無考證,為感念先祖之恩,據(jù)史籍記載,從夏啟和少康時代,就已在會稽山下建禹陵、禹祠和禹廟,并封庶子于會稽,以奉守禹祠。如今在禹陵一帶,還有不少從禹姓姒的居民。
禹陵背依會稽山,面對亭山,坐東朝西,前臨禹池。池岸建有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內(nèi),舊有陵殿一座,今已毀廢?,F(xiàn)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甬道盡頭。亭內(nèi)立有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書“大禹陵”巨碑一通。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在亭的南邊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各一座。系清代浙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丁敬所作《禹穴辨》,以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在辨亭前方,舊有禹寺一座,現(xiàn)已圮毀無存。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到了封建時代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其實,龍還是遠古時代各個民族不斷融合的產(chǎn)物。它代表著每個民族,是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象征。一首《龍的傳人》一經(jīng)唱出,立刻風靡神州大地,引起舉國共鳴,正是“龍”所蘊藏的民族統(tǒng)一文化含義得到認同的結(jié)果。由于龍的雛形產(chǎn)生于遠古伏羲時代的圖騰崇拜,所以伏羲被尊以“龍師”之稱。伏羲陵千百年來倍受尊崇,是所有華夏子孫朝祖的圣地。1993年,伏羲陵被列為全國18大名陵之首。
伏羲亦稱太昊伏羲,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十分重要的人物。據(jù)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下云:“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燃狼煙二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跓熂春希涿眉磥砭托??!狈伺c女媧作為兄妹結(jié)婚,繁衍人類的神話,其影響是深遠的。清初陸次云在《峒溪纖志》中記載:“苗人臘祭日報草。祭用巫,設(shè)女媧、伏羲位?!敝两衩缱鍌髡f中,仍認為苗族一系全出于伏羲與女媧。他們兄妹二人遭遇洪水之災,人類僅剩他們時,毅然結(jié)為夫妻,承擔起繁衍人類的重任。所以,民間亦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
據(jù)史料記載,伏羲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貢獻:結(jié)網(wǎng)罟、養(yǎng)牲畜、畫八卦、定姓氏、制嫁娶、作甲歷、造琴瑟等。關(guān)于伏羲創(chuàng)造八卦,在《易·系辭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庇砂素园l(fā)展、派生出的《易經(jīng)》或《周易》,不僅對中國的文化,也對世界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贊嘆道:“《易經(jīng)》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比毡緦W者本田成之說:易道“乃是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chǔ),是唯物主義及其規(guī)律的基礎(chǔ)。”
至于伏羲與龍的關(guān)系,則是中國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龍的形象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究竟是從鱷魚、蜥蜴、蛇演化而來,還是從滅跡于六千七百萬年前中生代的恐龍化石演化而來,已不可知,現(xiàn)可考的依據(jù)來自神話和傳說,即伏羲氏以龍紀,是以蛇的出入蟄為物候。龍的形象起源于伏羲,完成于炎黃華夏統(tǒng)一時代,成為各部落聯(lián)盟統(tǒng)一的象征。因此,在《易經(jīng)》里,各種取象中最多的就是龍的形象。到了漢代,大量的壁畫、墓磚上出現(xiàn)的人首龍身(蛇身)的伏羲與女媧的形象,呈身尾相交狀為多,便是明證。龍的形象與人類發(fā)生關(guān)系,追朔至古的也就是伏羲。
伏羲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據(jù)最新資料載:伏羲陵廟南寬485米,北寬396米,西長784米,東長817米,陵域占地33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筑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極目望去,巍峨的殿宇錯落于松柏古槐的碧綠林濤中,令人神往。伏羲陵由三道皇城護衛(wèi),分外城、內(nèi)城、紫禁城。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tǒng)天殿、顯仁殿、寢殿、太始門等建筑。內(nèi)外城之間又有女媧觀、玉皇觀、三仙觀、岳王觀、真武觀、太清觀。寢殿后的伏羲陵墓高20余米,周長150米,呈上圓下方狀,寓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的一通石碑上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字樣,字大徑尺陰刻,古樸雄渾。墓碑前還有先天八卦壇,卦序為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系伏羲八卦天地自然之數(shù)。在伏羲陵墓后,還有蓍草園一座,面積80萬平方米,以紀念伏羲發(fā)明抓蓍草占八卦?,F(xiàn)整個陵園占地500余畝。
遠古先民們求卦為何習慣用蓍草,而不用其它演算工具(如樹枝、谷粒、棋子等)呢?這依然與先民對蓍草的崇拜和神話有關(guān)。據(jù)《易緯·乾鑿度》引古《經(jīng)》說:“蓍生地,于殷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shù),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于下?!薄墩f文解字》也說蓍草“生千歲(才)三百莖?!边@些傳說無疑給蓍草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于是歷代相傳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故為歷代欽差大臣前來祭祖復命之信物。
據(jù)有關(guān)古籍記載,太昊伏羲陵建于春秋前。五代蜀人杜光庭《錄異記》卷八曰:“陳州為太昊之墟;東關(guān)城內(nèi),有伏羲女媧廟?!瓥|關(guān)外有伏羲墓,以鐵錮之,觸犯不得,時人謂之翁婆墓?!保愔菁唇袢栈搓枺h代在陵前建祠,以后歷代均有修葺祀祭,成為歷代祭祖重要的活動場所。1949年以后,政府多次撥款對伏羲陵進行修繕,并于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政府又撥款200多萬元,社會贊助60多萬元,對伏羲陵進行了全面整修。1993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淮陽縣人民政府舉辦了“首屆中國龍都朝祖會”,在統(tǒng)天殿前以太牢之禮對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進行了隆重的紀念。同時還召開了“首屆中國伏羲文化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不僅對“龍師”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的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還將淮陽太昊伏羲陵列為全國18大名陵之首。
正因為伏羲氏在中國歷的突出地位,加之年代曠久,伏羲陵的文化積淀深厚,有的已形成一種民俗。如古老的民諺“二月二,龍?zhí)ь^”。在北方許多鄉(xiāng)村至今還保留著“正月里不理發(fā),留到二月二”的習俗。而在太昊伏羲陵,自古以來一直沿襲著為期一個月的二月古廟會。人們從四面八方云集陵前,焚香祭拜,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人們舉龍旗、獻龍舞、頌龍祖、歌龍德,在許多祭禮品及各種玩具上繪制龍的圖案,洋溢著強烈的龍文化氣氛。因為伏羲是中華始祖,民間認為他能帶來子孫繁盛。在陵園顯仁殿墻壁上有塊青石板,上面有個小洞,人稱“子孫窯”。據(jù)當?shù)厝私榻B,傳說婦女摸摸“子孫窯”便能懷孕生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子孫窯”被人們摸得烏黑透亮。在太昊伏羲陵廟內(nèi),歷代名人題聯(lián)甚多,表達了世人對伏羲氏人類始祖的崇敬和感恩。如王掌絲的聯(lián):
泄造化之機緘,萬世交章開易象;
規(guī)山川之形勝,千秋陵寢奠淮陽。
炎帝陵
據(jù)1995年6月6日新華社長沙電稱:“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寢經(jīng)過多年的修復,現(xiàn)已基本恢復歷史原貌?!逼洹爸鞯畹冉ㄖ?0年前因香火而被焚。自1986年以來,先后修復了主殿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崇德坊等景觀,并配合’93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賽取‘圣火’的活動,在陵旁新建了雄偉的‘圣火臺’。修葺后的炎帝陵,古樸凝重,蔚為壯觀。”
炎帝(又稱神農(nóng)氏)相傳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姜姓部落首領(lǐng),也是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明的開拓者。史傳炎帝成為部落首領(lǐng)后,以火德王,故稱炎帝。相傳炎帝為少典娶有蟜而生(俗稱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為炎帝生辰)。炎帝原居姜水流域,后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薄把椎塾至曛T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氏戰(zhàn)炎帝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阪泉一戰(zhàn),炎帝戰(zhàn)敗,歸順黃帝。炎、黃二帝媾和遂訂盟邙山,共討蚩尤。史載,炎黃二帝訂盟邙山,曾在邙山東口豎立二帝木刻像。木像高可鉆天。如今遺跡蕩然無存,也無從考證了。炎帝歸順黃帝后,專心致力于農(nóng)業(yè),教民稼穡五谷,親嘗百草,究藥習醫(yī),以解民眾病疾。
據(jù)清馬櫂《繹史》卷四引《周書》云:“神農(nóng)之時,天雨粟。神農(nóng)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鄙褶r(nóng)氏不僅教民耕作、教民使用原始的農(nóng)業(yè)工具,還教民如何利用水利,促使莊稼增產(chǎn)。在《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荊州記》道:“神農(nóng)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這恐怕是最早的農(nóng)業(yè)水利工程吧。神農(nóng)氏為何能種五谷,傳說中是披上了一層神化色彩的。晉王嘉《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闭驗槿绱?,炎帝所以號稱“神農(nóng)”。
在有關(guān)神農(nóng)神話傳說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是他在醫(yī)藥方面的貢獻。《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睍x干寶《搜神記》卷一曰:“神農(nóng)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保〒?jù)查所謂“臭味”,即指“五味”。五味治病各有所主。)《述異記》卷下稱:“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nóng)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nóng)鞭藥處?!睋?jù)史書記載,炎帝為民治病,采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最后終因誤嘗了含劇毒的“斷腸草”,不幸中毒身亡,“葬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因此,神農(nóng)氏又被視為醫(yī)藥之祖。
迄今湖北省西部的神農(nóng)架地區(qū),還盛傳著神農(nóng)在此采藥的傳說。據(jù)80年代末曾凡華、李德祿所記當?shù)匾晃荒陮?0歲的盲人云:
上古時代,蒼天降下一場大瘟疫。一夜之間,人畜死亡過半,原本熙和安樂的南土哀聲不絕。冥冥中,有一個聲音格外蒼涼:治服不了瘟疫,拯救不了人類,我算什么皇帝……這個發(fā)明了刀耕火種給人類帶來原始文明,號稱炎帝的神農(nóng)氏,跑到后山之上,仰面向天,一遍遍疾呼,突然,空靈的宇宙飛過一串神秘的音符:去尋找大自然吧,絕處便是生路。
受到上蒼的啟迪,炎帝帶著徒弟炎妊、炎生奔向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遍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尋找良藥不得,絕望中忽見遠山絕頂燦然閃現(xiàn)一株神藥,于是他們砍樹截枝,搭起三十六架天梯,足足爬了十二個時辰,終登崖頂,采得寶藥,救治了南土百姓。后來,搭架的樹木落地生根,吐枝發(fā)葉,長成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后世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將該地區(qū)取名神農(nóng)架。從許多傳說來看,神農(nóng)氏最終因嘗百草中毒身亡的結(jié)局比較集中。
炎帝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是個謎,晉以前無考,直到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才有了一說:葬于今湖南長沙。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后,便下詔書讓人到湖南遍訪炎帝陵陵址,多年沒能查到。有天晚上,宋太祖在夢中得一神人指點炎帝陵前特征,遂再次派人前往查尋,果然于茶鄉(xiāng)(今湖南茶陵縣,宋時酃縣歸茶陵)覓見帝陵。幾經(jīng)慎重考證,遂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大興土木,修陵建廟。以后歷代王朝視為圣地,官民朝拜,香火不絕。宋羅泌在《路史》中載: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吳道南在所撰碑記中,記下了宋太宗覓炎帝陵、修陵建廟的經(jīng)過。1995年8月歷史學家、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何光岳,歷經(jīng)30年潛心研究考證后宣布:“中國歷確有炎帝、黃帝其人,渭水中游是炎黃文化的發(fā)祥地,陜西寶雞是炎黃圣地?!彼J為,湖南酃縣古有炎帝陵,當為第八代炎帝神農(nóng)氏榆罔的陵墓。據(jù)何先生建議當?shù)貙⒖h名改為炎陵縣,1994年已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
炎帝陵位于湖南東南部的炎陵縣塘田鄉(xiāng)王家渡附近的鹿原坡上。陵墓距縣城約19公里,整個陵區(qū)占地2平方公里。炎帝陵墓高4米,墓圍86米。墓前一通石碑上刻有“炎帝神農(nóng)氏之墓”,為清道光七年(1827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題。1986年,在墓前新建一碑一亭,亭內(nèi)漢白玉碑石上刻有胡耀邦所題“炎帝神農(nóng)氏之墓”。在陵墓一側(cè)有“洗藥池”,相傳炎帝采藥歸來,嘗草之前洗滌之處。環(huán)顧四周蒼松古柏,青翠欲滴。山下溪水,常年滔滔;岸畔有石狀若龍首、龍爪,稱之為“龍腦石”,游人觀后,極喜攜一二歸去,留做紀念。
炎帝陵自宋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時曾增建圣容殿,清時重修。1954年遭香火焚毀后,如今已基本全面修復。這樣,自堯舜時代起,與黃帝軒轅氏一道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的炎帝,又擁有了一片讓炎黃子孫欽敬的圣地,必將招引海內(nèi)外所有炎黃子孫歸根之心——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禹陵
在我國被稱之禹穴的有二處:其一在四川北川縣九龍山下,相傳大禹降生于此;另一處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南6公里的會稽山麓,據(jù)《墨子》、《史記》等籍載,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二地相距數(shù)千公里,同為禹穴,正是生于斯死也于斯。
禹,又叫大禹,夏禹,夏后氏部落首領(lǐng),夏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禹的父親崇伯鯀擅長治水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鯀死后,禹繼父志,逐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并聯(lián)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一帶進一步展開治水工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各部落首領(lǐng)及百姓的支持與擁戴,從而取代了虞舜的地位,成為諸夏之族的君長。古神話中有關(guān)禹的出生也頗奇詭:一說鯀死,從鯀的腹中取出禹;一說“……化生于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睙o論何種神話傳說,幾乎都與禹治水有關(guān),而且說是盡心盡力,“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笔拱傩盏靡云酵炼樱煜聞潪榫胖荻?。相傳他得九州后,用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以示他統(tǒng)治的九州。九鼎不僅是夏的傳國之寶,至商亦然。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泗水,余八無考。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流傳中,可謂婦孺皆知,因而各地留存的遺跡也很多。其中談到禹的墓地,僅浙江紹興會稽山一處。據(jù)《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狩,至會稽而崩”。另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倍笕怂鳌队硌ㄓ洝穮s稱:禹的墓地“在會稽山陰,昔黃帝藏書處也。禹治水至會稽,得黃帝水經(jīng)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禹死后是葬穴中,還是葬會稽山陰,后人已無考證,為感念先祖之恩,據(jù)史籍記載,從夏啟和少康時代,就已在會稽山下建禹陵、禹祠和禹廟,并封庶子于會稽,以奉守禹祠。如今在禹陵一帶,還有不少從禹姓姒的居民。
禹陵背依會稽山,面對亭山,坐東朝西,前臨禹池。池岸建有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內(nèi),舊有陵殿一座,今已毀廢?,F(xiàn)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甬道盡頭。亭內(nèi)立有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書“大禹陵”巨碑一通。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在亭的南邊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各一座。系清代浙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丁敬所作《禹穴辨》,以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在辨亭前方,舊有禹寺一座,現(xiàn)已圮毀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