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chǎn):青城山與都江堰

字號:

●英文名稱:Mt.Qingcheng and Dujiangyan
    ●批準時間:2000年11月
    ●遺產(chǎn)種類:文化遺產(chǎn)
    ●遺產(chǎn)遴選標準: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屬于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于唐代,規(guī)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末,規(guī)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建于公元前三世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 概況:
    青城山 位于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境內(nèi),距成都75公里,青城山為邛崍山系中的一個環(huán)扣。山峰呈形排列,狀如城廓。山上林木茂盛,終年青翠,故名"青城山"。以"青城天下幽"名揚四海,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和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燉雞"四絕"。青城山還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被稱為"第五洞天",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修煉并羽化;青城道家氣功聞名遐邇。從山門入口處的建福宮沿著被杜甫稱"丹梯"的石級向上攀登,道旁古樹參天,濃蔭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濕,林靜無風暑自清"的避暑勝地。山上的常道觀、天師洞、古銀杏、擲筆槽、三皇殿、手詔碑、麻姑池等都充滿種種傳說。青城山,是我國的風景名勝旅游地。杜甫、陸游、張大千、馮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駐足留連。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fā)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余座。建福宮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xiàn)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nèi)柱上的394字的對聯(lián),被贊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于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里風景優(yōu)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這些建筑充分體現(xiàn)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tǒng)手法,并依據(jù)地形地貌,巧妙地構(gòu)建各種建筑。建筑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升仙的思想。對于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筑而成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為數(shù)眾多的楹聯(lián),不但贊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jīng)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 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55公里,創(chuàng)于古蜀國開明王朝。秦昭襄王時(公元前三世紀中葉) ,蜀郡守李冰主持完成了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堤(魚嘴)、引水口(寶瓶口)、泄洪堤(飛沙)設計之巧至今仍令中外水利專家嘆服。玉壘山、"離堆"、"水則"、鐵樁、"漏"等古跡,可讓您大略了解古代工程的艱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旅文明,與長城比肩而立的偉大工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fā)揮著作用。
    渠首工程 位于岷江中、上游交界處,由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部分組成。魚嘴是岷江江心的分水堤壩,形如魚嘴,伸入江心,將岷江分為內(nèi)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內(nèi)江水則通過寶瓶口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千萬畝農(nóng)田。寶瓶口由人工開鑿,進水口僅有10多米寬,控制內(nèi)江水量。飛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洪水期間涌入內(nèi)江多余的水量和泥沙可從這里自動排出外江。
    渠首工程通過魚嘴分水堤、寶瓶引水口和飛沙堰泄洪排沙的有機配合,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使內(nèi)外江的水量始終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時內(nèi)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時外江四成,內(nèi)江六成,保證灌區(qū)既有足夠的水源,又不至于發(fā)生水災。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也感嘆道:“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BR>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 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后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nèi)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 位于離堆公園內(nèi)。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xiàn)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nèi)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 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特征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于戰(zhàn)火?,F(xiàn)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沿江古道 沿江古道蜿蜒于玉壘山麓,紅砂石鋪就,連結(jié)玉壘關古城門、古南橋與二王廟。古時候,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就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成都平原。玉壘關城墻高大,下臨危崖急流,上接山勢,形勢十分險要。傳說三國時諸葛亮曾派大將馬超領兵駐守,保衛(wèi)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筑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chuàng)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huán)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華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
    ●文化遺產(chǎn)價值:
    ●意義: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shù)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摺|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jù)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而且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xié)合統(tǒng)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tài)工程”。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側(cè),從岸邊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國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山東麓有距今約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芒城遺址,在中國同時期古城址中實為罕見。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對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青城山地質(zhì)地貌上以“丹巖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征,植被茂密,氣候適宜,林木蔥翠,古觀藏趣。龍溪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側(cè),其地形從726米逐步抬升,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鮮明的植物帶譜。生物多樣性豐富、獨特,是國寶大熊貓重要分布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