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F(xiàn)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xiāng)。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BR>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F(xiàn)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BR> 赫哲族生活的地區(qū)山青水秀,河汊縱橫,為漁獵經(jīng)濟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環(huán)境。過去民間所說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就是對赫哲人民浪漫生活地真實描繪?,F(xiàn)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漁業(yè)為主,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以漁業(yè)經(jīng)濟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 ?BR> 捕魚技術(shù)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赫哲族人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捕魚經(jīng)驗。他們對魚的生活習性非常熟悉,知道什么季節(jié)在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魚,且魚具之多分工之細,可以說在世界各民族中占有地位。
赫哲族捕魚工具可分為叉、鉤、網(wǎng)三類。魚叉有活桿叉和連桿叉兩種。活桿叉是叉中魚之后,叉桿與叉頭可以脫離,叉頭的套上拴有繩子,可以拖住叉中的魚不使逃脫?;顥U叉又有大小之分,大型叉專門叉捕鰉魚,早年能捕到500公斤重的鰉魚,近年400公斤左右的也時有所見。大型叉的鐵制叉頭約70厘米長,有3個并排的叉尖,每個叉尖的周圍有4個倒鉤,中間的叉尖長約30厘米。叉桿直徑4厘米,長4米。叉桿與叉頭用6米多長的馬尾繩連結(jié),并拴有以充氣魚泡做的魚漂浮子。叉桿的尾部還拴有一根7 米多的長繩。叉鰉魚時至少得二人合作,把舢板船插樁固定在水深1至1.5米的急流灘頭,待鰉魚逆流而上時,于5至10米處投叉捕魚,幾乎百發(fā)百中。魚被叉中之后,翻騰掙扎,叉繩被魚拽走,漁人視漂而追,將魚拖到船上。若魚太大,就直接拖到岸邊,將繩子拴在樹干上,等魚無力時宰割運回?! ?BR> 冬季捕魚又別具一番情趣。赫哲族漁民先在江面冰上建一小屋,在屋中鑿一個直徑1 米的冰窟窿,關(guān)起門來,屋暗而冰下清亮,魚游到冰洞處很容易看到和叉中。過去魚多的時候,漁人就坐在冰洞旁用笊籬向外舀魚。半日功夫就可捕獲上噸鮮魚,利用天然冷凍,裝箱運往各地。
鉤捕的方法多用于春秋冬三季。捕不同的魚用不同的鉤。有種被稱為“快鉤”的漁具,是在40至50米的釣繩上拴有300來個魚鉤,每鉤一次,就可獲得一串活魚。
網(wǎng)捕的收獲量。每當漁汛來臨,赫哲漁民便家家戶戶備干糧補魚網(wǎng),作好捕魚準備。他們一般使用長10至15米,寬2 至5 米的片網(wǎng)捕魚,在水域?qū)掗煹牡胤剑袝r將10多片網(wǎng)連接在一起使用。碰上好運氣一網(wǎng)就能捕到5000多公斤魚,這時如有客人登門,熱情的赫哲人一定會讓你品嘗他們的美味魚宴。
美食生魚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從魚皮、魚籽到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最常見的是“拌菜生魚”。其做法是將活魚肉剔下切成絲,拌上野生的江蔥、野辣椒、加上醋和鹽就可食用。沒有醋時,可把野櫻桃搗成漿汁拌上,味道十分可口。傳說,這道名菜是一位赫哲婦女傳下來的。早先,有個剛過門的新媳婦,聰明美麗,啥也難不倒。有一天,老公公給她出一了道難題,讓她做的魚看是生的,吃又是熟的。于是她挑了兩條新鮮鯉魚,飛刀剔下魚肉,切成魚絲,放在樺木盆里,用醋泡上。然后把魚皮往火上一烤,一抖落,魚鱗全掉了,魚皮烤得焦黃脆香。她把魚皮也切成細絲放在樺木盆,再加上點佐料一攪拌,一大盆剎生魚做好了。老人家一吃,連連夸獎。這樣,人們仿效拌菜生魚的做法便流傳下來?,F(xiàn)在做這種菜的佐料更加齊全了,有黃瓜絲、白菜絲、菠菜絲、土豆絲等,并加上味精、生姜、精鹽、辣椒油、蔥、蒜等調(diào)料,色、香、味俱全。漁民們在船上邊吃邊飲,興奮之時引吭高歌,十分愜意。
魚皮服飾
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充分說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適應(yīng)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生活的頑強意志與高度智慧。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干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制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lǐng),只有領(lǐng)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不過,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于藝術(shù)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古老獨特的魚皮衣
新生的節(jié)日“烏日貢”
“烏日貢”節(jié)產(chǎn)生于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一般在農(nóng)歷五六月間,歷時3日,地點在赫哲族聚居區(qū)輪流。節(jié)日的白天主要是體育競技。有游泳、劃船、撒網(wǎng)、拔河、叉草球、射草靶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是叉魚草技術(shù)在陸上業(yè)余訓練。草球以濕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比賽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多個草球扔出一定距離,參賽者站在同一界線上輪流用近2米長的3齒木杈投叉,中者為勝;另一種是分兩隊比賽,甲隊先把球拋向空中,球落地前乙隊若能叉中,就前進15至20步,否則后退同樣的步數(shù),改由乙隊發(fā)球甲隊叉。先前進到終點的隊為勝。入夜,江邊燃起堆堆篝火,舉行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人們手拉手跳起天鵝舞、薩滿舞、魚鷹舞、手鼓舞。熱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調(diào)悠揚的歌聲。赫哲族民歌,有10多種。內(nèi)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漁歌、獵歌、禮俗歌、情歌、搖籃歌、敘事歌、新民歌等。婦女愛唱“嫁令闊”(類似于民間小調(diào))老頭愛唱“伊瑪堪”?!耙连斂啊笔欠N民間說唱文藝形式,類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詩的特點。皓月當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滿了歡樂氣氛。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BR>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F(xiàn)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BR> 赫哲族生活的地區(qū)山青水秀,河汊縱橫,為漁獵經(jīng)濟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環(huán)境。過去民間所說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就是對赫哲人民浪漫生活地真實描繪?,F(xiàn)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漁業(yè)為主,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以漁業(yè)經(jīng)濟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 ?BR> 捕魚技術(shù)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赫哲族人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捕魚經(jīng)驗。他們對魚的生活習性非常熟悉,知道什么季節(jié)在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魚,且魚具之多分工之細,可以說在世界各民族中占有地位。
赫哲族捕魚工具可分為叉、鉤、網(wǎng)三類。魚叉有活桿叉和連桿叉兩種。活桿叉是叉中魚之后,叉桿與叉頭可以脫離,叉頭的套上拴有繩子,可以拖住叉中的魚不使逃脫?;顥U叉又有大小之分,大型叉專門叉捕鰉魚,早年能捕到500公斤重的鰉魚,近年400公斤左右的也時有所見。大型叉的鐵制叉頭約70厘米長,有3個并排的叉尖,每個叉尖的周圍有4個倒鉤,中間的叉尖長約30厘米。叉桿直徑4厘米,長4米。叉桿與叉頭用6米多長的馬尾繩連結(jié),并拴有以充氣魚泡做的魚漂浮子。叉桿的尾部還拴有一根7 米多的長繩。叉鰉魚時至少得二人合作,把舢板船插樁固定在水深1至1.5米的急流灘頭,待鰉魚逆流而上時,于5至10米處投叉捕魚,幾乎百發(fā)百中。魚被叉中之后,翻騰掙扎,叉繩被魚拽走,漁人視漂而追,將魚拖到船上。若魚太大,就直接拖到岸邊,將繩子拴在樹干上,等魚無力時宰割運回?! ?BR> 冬季捕魚又別具一番情趣。赫哲族漁民先在江面冰上建一小屋,在屋中鑿一個直徑1 米的冰窟窿,關(guān)起門來,屋暗而冰下清亮,魚游到冰洞處很容易看到和叉中。過去魚多的時候,漁人就坐在冰洞旁用笊籬向外舀魚。半日功夫就可捕獲上噸鮮魚,利用天然冷凍,裝箱運往各地。
鉤捕的方法多用于春秋冬三季。捕不同的魚用不同的鉤。有種被稱為“快鉤”的漁具,是在40至50米的釣繩上拴有300來個魚鉤,每鉤一次,就可獲得一串活魚。
網(wǎng)捕的收獲量。每當漁汛來臨,赫哲漁民便家家戶戶備干糧補魚網(wǎng),作好捕魚準備。他們一般使用長10至15米,寬2 至5 米的片網(wǎng)捕魚,在水域?qū)掗煹牡胤剑袝r將10多片網(wǎng)連接在一起使用。碰上好運氣一網(wǎng)就能捕到5000多公斤魚,這時如有客人登門,熱情的赫哲人一定會讓你品嘗他們的美味魚宴。
美食生魚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從魚皮、魚籽到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最常見的是“拌菜生魚”。其做法是將活魚肉剔下切成絲,拌上野生的江蔥、野辣椒、加上醋和鹽就可食用。沒有醋時,可把野櫻桃搗成漿汁拌上,味道十分可口。傳說,這道名菜是一位赫哲婦女傳下來的。早先,有個剛過門的新媳婦,聰明美麗,啥也難不倒。有一天,老公公給她出一了道難題,讓她做的魚看是生的,吃又是熟的。于是她挑了兩條新鮮鯉魚,飛刀剔下魚肉,切成魚絲,放在樺木盆里,用醋泡上。然后把魚皮往火上一烤,一抖落,魚鱗全掉了,魚皮烤得焦黃脆香。她把魚皮也切成細絲放在樺木盆,再加上點佐料一攪拌,一大盆剎生魚做好了。老人家一吃,連連夸獎。這樣,人們仿效拌菜生魚的做法便流傳下來?,F(xiàn)在做這種菜的佐料更加齊全了,有黃瓜絲、白菜絲、菠菜絲、土豆絲等,并加上味精、生姜、精鹽、辣椒油、蔥、蒜等調(diào)料,色、香、味俱全。漁民們在船上邊吃邊飲,興奮之時引吭高歌,十分愜意。
魚皮服飾
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充分說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適應(yīng)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生活的頑強意志與高度智慧。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干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制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lǐng),只有領(lǐng)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不過,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于藝術(shù)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古老獨特的魚皮衣
新生的節(jié)日“烏日貢”
“烏日貢”節(jié)產(chǎn)生于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一般在農(nóng)歷五六月間,歷時3日,地點在赫哲族聚居區(qū)輪流。節(jié)日的白天主要是體育競技。有游泳、劃船、撒網(wǎng)、拔河、叉草球、射草靶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是叉魚草技術(shù)在陸上業(yè)余訓練。草球以濕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比賽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多個草球扔出一定距離,參賽者站在同一界線上輪流用近2米長的3齒木杈投叉,中者為勝;另一種是分兩隊比賽,甲隊先把球拋向空中,球落地前乙隊若能叉中,就前進15至20步,否則后退同樣的步數(shù),改由乙隊發(fā)球甲隊叉。先前進到終點的隊為勝。入夜,江邊燃起堆堆篝火,舉行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人們手拉手跳起天鵝舞、薩滿舞、魚鷹舞、手鼓舞。熱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調(diào)悠揚的歌聲。赫哲族民歌,有10多種。內(nèi)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漁歌、獵歌、禮俗歌、情歌、搖籃歌、敘事歌、新民歌等。婦女愛唱“嫁令闊”(類似于民間小調(diào))老頭愛唱“伊瑪堪”?!耙连斂啊笔欠N民間說唱文藝形式,類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詩的特點。皓月當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滿了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