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dá)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dá)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
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qū),處于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qū)。這里有廣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眾多的江河湖泊。資源豐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qū)鄂溫克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聚居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訥河縣的鄂溫克族從事農(nóng)業(yè);居住在莫力達(dá)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等地的鄂溫克族則以半農(nóng)半獵為生;而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xiāng)的鄂溫克族還從事著傳統(tǒng)的狩獵業(yè)。因?yàn)樗麄冡鳙C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統(tǒng)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qū)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輝、伊敏河、莫爾格河、熬魯古雅三種方言。牧區(qū)通用蒙古文,農(nóng)區(qū)和山區(qū)通用漢文。
尊老待客與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重禮好客,長幼之間恪守著嚴(yán)格的禮節(jié)。無論何時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聽到長輩呼叫時,必須立即站起來答應(yīng)。吃飯時,必須老人動筷后晚輩才能吃。年輕人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煙等,如果是騎在馬上,必須下馬;有客臨門,他們認(rèn)為是家里的喜事,必須熱情相待。他們說:“外來的人不會背著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樣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來的客人,你出門也沒人照顧你。有火的屋才有人進(jìn)來,有枝的樹才有鳥落?!彼裕?dāng)你走進(jìn)鄂溫克牧民的蒙古包時,主人準(zhǔn)會給你端出香甜的奶茶,當(dāng)你走進(jìn)鄂溫克獵民的撮羅子時,你就會大飽口福,嘗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腸及馴鹿奶等山珍野味?! ?BR>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無論在家中還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東西撥火,不用水潑火,不能將污*之物扔進(jìn)火中。吃肉、喝酒時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2月23日,牧區(qū)的鄂溫克人還要舉行祭火神儀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擺上多種供品。在火架的四周點(diǎn)上燈,掛上五種彩色布條,火架里面用木條搭一個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將火點(diǎn)燃,把各種供品投入火中。與此同時,主祭火神的婦女還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著請求火神寬恕這一年中家人對火的失禮之處。之后,全家人向火磕頭。祭火后3天內(nèi)禁止撥火、掏灰。他們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們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還因?yàn)樗麄冋J(rèn)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這戶人家也就香火難續(xù)了?! ?BR> 林海之舟——馴鹿
馴鹿俗稱“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動物。因?yàn)樗念^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 ?BR>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于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qū)。后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yǎng),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以后,鄂溫克族便成了我國飼養(yǎng)、役使馴鹿的民族?! ?BR> 馴鹿,鄂溫克語稱為“鄂倫”。它一般體長2米左右,高1米多,體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雜色等。尾巴較短,頸下有較長的垂毛。雄鹿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壽命15至20年左右。鹿科動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無角。唯獨(dú)馴鹿與眾不同,無論雌雄,頭上都長著一對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齡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脫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間重新長角。馴鹿全身都是寶,肉可吃,奶可飲,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貴的藥材,是鄂溫克人的主要經(jīng)濟(jì)來源之一。
馴鹿生性溫順,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婦女飼養(yǎng)管理。飼養(yǎng)馴鹿比較方便,不用欄圈,不用喂草,只要將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溝里,任其自由覓食即可。每當(dāng)夜幕降臨,馴鹿便三五成群地離開宿營地,到密林中尋食,天亮了便自動回來,白天不再離開。它的覓食能力極強(qiáng),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寬大的前蹄扒開1 米深的積雪尋吃苔蘚。馴鹿喜歡吃鹽,當(dāng)主人要役使它時,只要敲擊鹽盒子,它就會應(yīng)聲而來?! ?BR> 馴鹿體壯,能負(fù)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于它蹄子寬闊,因而在深雪和沼澤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長途跋涉、穿行無阻,既可馱運(yùn)貨物,又可騎乘,是鄂溫克獵民不可缺少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平時主人的獵獲物,遷徙時的炊具、糧食、衣物及搭撮羅子用的篷布、樺樹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馴鹿來運(yùn)輸?shù)?。鄂溫克人也非常疼愛自己的馴鹿,他們給每只馴鹿都取個名字,戴上木鈴或銅鈴,以便于尋找,不讓孕鹿和幼鹿馱重東西,出汗時不讓它們飲水,以免流產(chǎn)和得病。
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qū),處于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qū)。這里有廣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眾多的江河湖泊。資源豐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qū)鄂溫克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聚居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訥河縣的鄂溫克族從事農(nóng)業(yè);居住在莫力達(dá)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等地的鄂溫克族則以半農(nóng)半獵為生;而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xiāng)的鄂溫克族還從事著傳統(tǒng)的狩獵業(yè)。因?yàn)樗麄冡鳙C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統(tǒng)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qū)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輝、伊敏河、莫爾格河、熬魯古雅三種方言。牧區(qū)通用蒙古文,農(nóng)區(qū)和山區(qū)通用漢文。
尊老待客與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重禮好客,長幼之間恪守著嚴(yán)格的禮節(jié)。無論何時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聽到長輩呼叫時,必須立即站起來答應(yīng)。吃飯時,必須老人動筷后晚輩才能吃。年輕人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煙等,如果是騎在馬上,必須下馬;有客臨門,他們認(rèn)為是家里的喜事,必須熱情相待。他們說:“外來的人不會背著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樣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來的客人,你出門也沒人照顧你。有火的屋才有人進(jìn)來,有枝的樹才有鳥落?!彼裕?dāng)你走進(jìn)鄂溫克牧民的蒙古包時,主人準(zhǔn)會給你端出香甜的奶茶,當(dāng)你走進(jìn)鄂溫克獵民的撮羅子時,你就會大飽口福,嘗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腸及馴鹿奶等山珍野味?! ?BR>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無論在家中還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東西撥火,不用水潑火,不能將污*之物扔進(jìn)火中。吃肉、喝酒時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2月23日,牧區(qū)的鄂溫克人還要舉行祭火神儀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擺上多種供品。在火架的四周點(diǎn)上燈,掛上五種彩色布條,火架里面用木條搭一個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將火點(diǎn)燃,把各種供品投入火中。與此同時,主祭火神的婦女還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著請求火神寬恕這一年中家人對火的失禮之處。之后,全家人向火磕頭。祭火后3天內(nèi)禁止撥火、掏灰。他們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們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還因?yàn)樗麄冋J(rèn)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這戶人家也就香火難續(xù)了?! ?BR> 林海之舟——馴鹿
馴鹿俗稱“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動物。因?yàn)樗念^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 ?BR>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于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qū)。后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yǎng),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以后,鄂溫克族便成了我國飼養(yǎng)、役使馴鹿的民族?! ?BR> 馴鹿,鄂溫克語稱為“鄂倫”。它一般體長2米左右,高1米多,體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雜色等。尾巴較短,頸下有較長的垂毛。雄鹿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壽命15至20年左右。鹿科動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無角。唯獨(dú)馴鹿與眾不同,無論雌雄,頭上都長著一對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齡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脫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間重新長角。馴鹿全身都是寶,肉可吃,奶可飲,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貴的藥材,是鄂溫克人的主要經(jīng)濟(jì)來源之一。
馴鹿生性溫順,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婦女飼養(yǎng)管理。飼養(yǎng)馴鹿比較方便,不用欄圈,不用喂草,只要將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溝里,任其自由覓食即可。每當(dāng)夜幕降臨,馴鹿便三五成群地離開宿營地,到密林中尋食,天亮了便自動回來,白天不再離開。它的覓食能力極強(qiáng),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寬大的前蹄扒開1 米深的積雪尋吃苔蘚。馴鹿喜歡吃鹽,當(dāng)主人要役使它時,只要敲擊鹽盒子,它就會應(yīng)聲而來?! ?BR> 馴鹿體壯,能負(fù)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于它蹄子寬闊,因而在深雪和沼澤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長途跋涉、穿行無阻,既可馱運(yùn)貨物,又可騎乘,是鄂溫克獵民不可缺少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平時主人的獵獲物,遷徙時的炊具、糧食、衣物及搭撮羅子用的篷布、樺樹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馴鹿來運(yùn)輸?shù)?。鄂溫克人也非常疼愛自己的馴鹿,他們給每只馴鹿都取個名字,戴上木鈴或銅鈴,以便于尋找,不讓孕鹿和幼鹿馱重東西,出汗時不讓它們飲水,以免流產(chǎn)和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