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文化--朝鮮族

字號:


    朝鮮族,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余散居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于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shù)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BR>    朝鮮族多數(shù)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qū)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chǎn)區(qū)?! ?BR>     敬老愛幼之鄉(xiāng)  
    敬老愛幼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朝鮮族中這一傳統(tǒng)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兒童與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朝鮮族對孩子的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教育事業(yè)的高度重視。民間有“不論生活多困難,也要孩子把書念”的俗諺。這確實是種具有深遠意義的愛。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有6所全日制高等學校、5所業(yè)余高等學校、數(shù)10所中等專業(yè)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高中教育基本普及,文盲完全掃除。這些成就,在我國各民族中都居于地位。正因為有這樣好的教育環(huán)境,因而在朝鮮族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人才。
    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tǒng)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屆時,朝廷設“耆老宴”款待60歲以上的老人,祝福他們健康長壽。民間把敬老當作重要的道德準則。青少年對長輩必須使用敬語尊稱;當著老人的面不許吸煙飲酒,在非喝酒不可的場合,也要背席而飲;最忌向老人借火或對火點煙;在老人面前不準說粗話;吃飯時須先給老人和長輩盛飯上菜,并給老人和賓客單設席桌。美食佳肴要擺到老人面前,老人未動筷子前,晚輩不得先吃;與熟識的老人出門同路時,年輕人不得走到老人前面,若有急事趕路,需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說明原因,征得同意方可超前;路遇長者,不論是否熟識,都要致禮問安讓路。每個家庭都很重視老人的花甲壽辰,操辦“花甲宴席”。壽星老人身穿新衣,坐于上席正中,兩旁有鄰里老人作陪。祝壽開始,從長子夫婦起,到孫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yǎng)育之恩。在朝鮮族的家庭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jié)”,亦稱“歸婚節(jié)”,即結婚6 0 周年紀念日。誰家能舉辦回婚節(jié),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BR>    在朝鮮族不同的聚居區(qū),幾乎都過老人節(jié),只是時間不同而已。自1984年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把農歷每年八月十五日定為統(tǒng)一的老人節(jié)期。屆時各地舉行祝壽大會,把6 0 歲以上的老人請到臺上,為他們佩戴大紅花,并接受村民鄉(xiāng)親的慶賀?!秼寢?,祝您長壽》的歌曲響徹城鄉(xiāng),文藝體育活動激清歡樂。老人們與晚輩同歌共舞,盡情盡興。
    老人節(jié)上當?shù)卣疄槔先速浰透鞣N禮品,預祝他們延年益壽,晚年快樂幸福。
     歌舞之鄉(xiāng)  
    朝鮮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且歌舞活動帶有廣泛的群眾性。除節(jié)日之外,即使在平時的業(yè)余和工間休息中,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即興歌唱,翩翩起舞?! ?BR>    朝鮮族舞蹈優(yōu)美典雅、剛柔相兼,或抒情瀟灑,或熱情奔放,充分表現(xiàn)了朝鮮族柔中帶剛,文而不弱,雅而不俗的民族性格。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劍舞等。農樂舞由古代慶祝狩獵豐收的舞蹈發(fā)展演變而來,因而節(jié)奏明快,氣氛熱烈。尤其是男子用力甩動頭部,使“象帽”頂上3 米長的“象尾”繞身體旋轉飛舞,更是獨具風采,充滿活力。  
    朝鮮族歌曲旋律優(yōu)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一人放歌,眾人隨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繼其聲”,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鳴”。的民歌《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幾乎人人會唱,家喻戶曉。朝鮮族非常重視對兒童的美育,從小便對他們進行藝術熏陶和教育,因此許多孩子都會演奏長鼓、手鼓、伽(亻耶)琴、手風琴等樂器。
     體育之鄉(xiāng)  
    朝鮮族是個愛好體育運動的民族。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秋千等活動都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性。延邊素有“足球之鄉(xiāng)”的美譽,過去主要是男子參加,近年來一些地方也組織了女子足球隊。摔跤的方式較獨特。一種摔法是雙方的右腿各套一條布帶,布帶的一端系在對方的手腕上,摔跤手互摟對方腰部,以摔倒對方數(shù)多少計勝負。另一種摔法是,摔跤手各備一條3米左右的布帶,將其90厘米圍系在腰間,其余部分寬松地纏在右大腿上,腰間再系一條5 米長的帶子。比賽時右膝脆地,左膝彎曲,各用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用左手抓住對方的腿繩(纏在右腿的那段帶圈)。聽到開賽的信號,雙方站起來決斗,一般是三戰(zhàn)兩勝。不論是不是選手,都可以登場獻技。運動會上,摔跤冠軍的獎品是一頭披紅戴花的大黃牛,奪魁者騎在牛背,由當?shù)刎撠熑藸颗@@場一周,以顯榮耀。 
    打秋千、跳板和頂壇競走是婦女的體育運動。她們蕩秋千的特點是:高、飄、悠、巧、柔、美、歡。秋千繩一般都拴在高大樹木上結實的橫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懸有彩帶或鈴鐺,蕩起的秋千板能觸及這個標志才能贏得歡呼與贊揚。朝鮮族民間有句俗話說:“姑娘時不跳跳板,出嫁后就會難產(chǎn)”。因此,跳板運動很受重視與喜愛。關于跳跳板的起源,有種傳說:封建時代,女孩足不出戶,為了能看到院墻外的世界,便在院子里架起了壓板(俗稱蹺蹺板),起先讓孩子一頭坐一個,一上一下壓著玩,后來孩子們覺得站在板上看得遠,跳起來看得更遠,于是便產(chǎn)生了跳板。民間跳板長5.5米,寬40厘米左右,厚5至6厘米。跳板中間的下面立板墊,高30厘米。比賽時有專人守護板墊,防止跳板掉下來。站在跳板兩端上的姑娘輪番連續(xù)起跳,逐漸將對方彈送得更高。在身體騰空時能表演出驚險動作者歡迎,如剪式跳、旋轉跳、空翻跳,甚至跳藤圈,做造型,舞花環(huán)、揮彩帶等。靈巧優(yōu)美、五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驚嘆贊賞。頂壇競走是直接來源于勞動生活的體育項目,壇或罐中都裝有水或米,規(guī)定一定的距離,參賽者甩開雙手瀟灑走一回,先到終點而滴水不灑者為勝。
     美食之鄉(xiāng)  
    在朝鮮族的飲食中,譽滿全國的是冷面,聞名世界的是泡菜。冷面多于夏季食用,一般用小麥粉、蕎麥粉和甘薯淀粉混合制成面條,以牛骨煮湯,食用時湯中加冰塊、辣椒、醬牛肉片、蘋果片及其它調料。面條筋道,湯味香辣,入口涼爽,回味長久。泡菜,從狹義上來說,可理解為冬季腌制的酸辣白菜;從廣義來說,可理解為包括數(shù)十種之多的各樣醬腌菜,主要有小青椒、紫蘇葉、南沙參、桔梗、纓菜、白芨、蘿卜條、蘋果梨、魚干等。這兩類食品目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很容易品嘗到,而且聲譽極佳。當然,朝鮮族的美食絕非這兩類可以代表。涼菜較的有生拌牛肉、生拌牛百葉、生拌魚、生拌鮮菜等。湯類有30多種,不同季節(jié)要喝不同的湯。最講究的是濃白湯,最常見的有梅云湯、牛肉湯、下水湯、雪濃湯、嬰雞湯、龍鳳湯、口味湯、狗肉湯、小魚湯等,做湯的主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山雞等。朝鮮族喜食狗肉,但婚喪與佳節(jié)不吃。朝鮮族喜食辣椒,每戶貯備的辣椒多達100公斤。節(jié)日食品重視山珍海味,與其居住地多山靠海有關。尋常百姓家仲秋制作打糕和松餅,元日吃牛肉湯湯團,大個大餡的餃子,上元節(jié)吃五谷飯,冬至吃“小鳥蛋”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