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文化--畬族

字號:

畬族,現(xiàn)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qū),其余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nèi)。其聚居點多為數(shù)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
    畬族地區(qū)處于中國東南丘陵地帶,山不高但蒼翠,水不闊卻縱橫,氣候濕潤,資源豐富,除品種多而優(yōu)的水稻和薯類等農(nóng)作物外,景寧香菇和惠明茶最負(fù)盛名?! ?BR>    畬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閩、粵、贛交界地區(qū)繁衍生息。南宋時期“畬民”的族稱見于史書。畬族自稱“山哈”或“山達(dá)”,意為“山里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畬族。  
    畬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dāng)?shù)胤窖?。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精巧的編織工藝  
    畬族的編織工藝贊譽(yù)的是彩帶和竹編。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xué)習(xí)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彩帶。彩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彩帶一般長1.3米,寬0.2米。圖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柳條紋組成的兩方連圖案;另一種是印染的藍(lán)底白花圖案。從內(nèi)容上來說,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彩帶上繡吉祥祝福等內(nèi)容的在畬鄉(xiāng)更為流行?! ?BR>    畬族地區(qū)盛產(chǎn)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chǎn)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編工藝品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幾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fēng)、掛聯(lián)、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艷的筐、籃等。如鵝形筐,以鵝身為容體,以回首的曲頸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為羽毛,栩栩如生,美觀實用。許多竹編工藝品已遠(yuǎn)銷海外,深受人們的青睞。竹編中堪稱畬族一絕的是斗笠。其竹篾細(xì)若發(fā)絲,一頂斗笠的上層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條之多。從斗笠的外緣看,有兩條邊和三條邊兩種。從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屋檐、云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紋。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編織而成,既精致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奪目。畬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斗笠?! ?BR>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畬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后,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jīng)濟(jì)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BR>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lǐng)于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并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dāng)晚的歌宴要通宵達(dá)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后,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yuǎn)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后白頭到老。到新娘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征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yù)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guī)矩在畬鄉(xiāng)仍在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