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共有人口29657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牦牛山麓。少數(shù)分布于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dāng)?shù)孛褡咫s居?! ?BR> 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后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jīng)卷?,F(xiàn)在普米族地區(qū)大都通用漢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shù)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節(jié)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嘗新節(jié)等?! ?BR> 懷戀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與我國古代氐羌族系有淵源關(guān)系。根據(jù)本民族的傳說和歷史文獻記載,普米族先民是原來居住在青海、甘肅和四川交匯地帶的游牧部落,后來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著溫暖、低濕的川西南移。公元1 3 世紀(jì)中葉,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軍,隨忽必烈遠征云南。從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漸結(jié)束了“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狀態(tài),開始了以農(nóng)耕為主的生活。
千百年過去了,代代普米人始終懷念著北方。時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習(xí)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遠古游牧民族的遺風(fēng),能夠體現(xiàn)到他對民族發(fā)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戀?! ?BR> 按著古老的習(xí)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后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fā)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牦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fā)辮之中,盤于頭頂;寧蒗地區(qū)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后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BR> 在普米族的喪葬活動中,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并牽來一只羊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lǐng)受。隨后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里,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后為死者念“開路經(jīng)”:“快收拾行裝吧,由這只白羊為你領(lǐng)路,回到我們祖先居住的北方……”最后還要具體指點死者應(yīng)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著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著生者的希望。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guān)系各自聚族而居,自成院落,互為鄰里?! ?BR> 房屋多為木結(jié)構(gòu),正房一般長6 . 5 米、寬3 米許,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為“三瑪娃”),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梁,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墻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子”或“木壘子”。房屋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guān)牲畜或堆放雜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門朝東,靠門右方為火塘,用土石砌成,圍以木板,上支鐵質(zhì)三腳架,后方有神龕?;鹛林車O(shè)臥鋪,左為男鋪,右為女鋪,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后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jīng)卷?,F(xiàn)在普米族地區(qū)大都通用漢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shù)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節(jié)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嘗新節(jié)等?! ?BR> 懷戀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與我國古代氐羌族系有淵源關(guān)系。根據(jù)本民族的傳說和歷史文獻記載,普米族先民是原來居住在青海、甘肅和四川交匯地帶的游牧部落,后來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著溫暖、低濕的川西南移。公元1 3 世紀(jì)中葉,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軍,隨忽必烈遠征云南。從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漸結(jié)束了“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狀態(tài),開始了以農(nóng)耕為主的生活。
千百年過去了,代代普米人始終懷念著北方。時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習(xí)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遠古游牧民族的遺風(fēng),能夠體現(xiàn)到他對民族發(fā)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戀?! ?BR> 按著古老的習(xí)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后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fā)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牦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fā)辮之中,盤于頭頂;寧蒗地區(qū)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后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BR> 在普米族的喪葬活動中,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并牽來一只羊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lǐng)受。隨后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里,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后為死者念“開路經(jīng)”:“快收拾行裝吧,由這只白羊為你領(lǐng)路,回到我們祖先居住的北方……”最后還要具體指點死者應(yīng)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著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著生者的希望。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guān)系各自聚族而居,自成院落,互為鄰里?! ?BR> 房屋多為木結(jié)構(gòu),正房一般長6 . 5 米、寬3 米許,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為“三瑪娃”),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梁,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墻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子”或“木壘子”。房屋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guān)牲畜或堆放雜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門朝東,靠門右方為火塘,用土石砌成,圍以木板,上支鐵質(zhì)三腳架,后方有神龕?;鹛林車O(shè)臥鋪,左為男鋪,右為女鋪,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