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怒族

字號:

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qū)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方言之間差別很大,幾乎不能通話。由于與傈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傈僳語?! ?BR>    怒族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怒族地區(qū)山巒重疊、江河匯聚。從旅游觀光的角度來看,這里數不盡、望不完的奇峰怪石、飛泉瀑布、激流險灘、古樹龍竹,確實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然而,從生活的角度講,這里貧瘠的土地、閉塞的交通卻給怒族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重困難,致使其社會發(fā)展相當的遲緩。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以花木枯榮為時序、靠結繩刻木傳遞信息、以刀耕火種為耕作方式等許多人類遠古的生活圖景在這里仍能時時映現。盡管如此,勤勞勇敢的怒族人民始終與大自然搏斗和抗爭,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不斷改變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新的明天。    
     千腳落地房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BR>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qū)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墻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墻,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qū)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墻和隔墻,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并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BR>    怒族的這種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于拆遷,又適合山區(qū)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tǒng)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BR>     峽谷溜索  
    怒江大峽谷及其兩岸的碧羅雪山、高黎貢山層巒疊嶂、危巖聳立、懸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洶涌澎湃。自古以來,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謂“巖羊無路走,猴子也發(fā)愁”。整個怒江只有幾處水勢稍緩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擺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無法架橋,又不能涉渡,兩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這種古老的渡江工具往來飛渡,保持著彼此間的交往與聯系?! ?BR>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施。溜索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細的大索,然后橫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兩岸的大樹、木樁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人們用溜板(溜梆)作輔助工具,沿竹索從空中滑過。溜板是長4 公分,寬約2 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鑿有兩個對稱的用以拴繩的長孔。使用時將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繩或皮條穿過長孔,牢系于腰間,然后以仰臥的姿勢手握溜板,即可以順勢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斜度,來往都可以溜。但這種方法比較吃力,因為溜索中段會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還要借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對岸滑行。陡溜需要一來一往兩根溜索,它一頭高,一頭低,有一定的傾斜度。這種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傷,需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