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土家族民俗娛樂

字號:

龍舞是中國民間體育藝術。大庸境內(nèi)的板凳龍是別具一格的龍舞形式。尤其桑植縣白族人民,對舞板 凳龍有著特殊偏愛。
    白族同胞耍板凳龍,相傳起于漢代,由白族先民 “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板凳龍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簡式板凳龍,由二個舉長凳為頭,一人在后選適當“舞臺”表演;另一種是“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扎成龍形置于板凳之上 ,以木腳示龍爪,造型美觀,逼真。耍板凳龍又分兩種舞式,一為獨凳龍,一為九節(jié)龍(九張板凳相接)。 舞板凳龍動作有“二龍搶珠”、“黃龍穿花”、“二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永順、 慈利還流行草把龍,其龍耳稻草扎成。龍舞還有“干 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盛為熱烈歡快。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明沈行符《顧曲雜言》曰:“吳下何來有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有見之也, 起于唐咸通中(公元865年)”約于明代傳入本境, 并逐漸成為群眾增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jié) ,藝人們結(jié)伴走村竄寨拜年,表演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禮品相送 ,意在人人過節(jié)歡喜。充分體現(xiàn)出土家族人熱情好客 ,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團結(jié)有一定作用 。
    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 人鑼鈸配樂,一人?;ò?。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手各持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拋得極高,來一個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 、“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jié)”四套,分 “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巖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默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