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問題上 中國父母最常犯的錯誤

字號:

很多時候,孩子的攀比心理,多少會源于孩子不恰當?shù)慕疱X觀,需要家長正確引導。以下文章由整理發(fā)布。
    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我認識兩位媽媽,其中一個擔心地說:
    “我的孩子花錢太大手大腳怎么辦?”
    另外一個則問:
    “我的孩子太節(jié)約怎么辦?”
    這是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他們剛剛體會到零花錢的好處,就被父母貼上了標簽。其實這兩個問題本來不該成為問題。孩子把錢攢起來,或者花掉,這是他們的選擇。他們未來一定會體驗到這些選擇給自己帶去的不同影響,并逐漸學會采取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策略。
    父母們會有擔憂,源自他們在金錢問題上的界限不清。擔心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母親,本身控制欲較強,凡事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shè)定的去做。母親擔憂背后的潛臺詞是:“你這樣花錢我以后可無法掌控、無法承擔……”擔心孩子太節(jié)約的母親,自己家的經(jīng)濟條件很好。她的擔憂背后的潛臺詞則是“你爸媽有錢,你大方些花就是了,不用這么小家子氣……”兩種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擔憂,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種暗示:我的就是你的,連你也是我的……這就是界限不清。
    界限不清,是中國父母最常犯的錯誤。這種親子間糾纏、甚至父母吞噬孩子意志的情況反映到金錢問題上,就很容易養(yǎng)出紈绔子弟,或者人為養(yǎng)出內(nèi)心匱乏的“窮人”。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聊一聊,如何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以及父母必須避免犯的三種錯誤。
    “我的錢就是你的錢”,富不過三代往往源于此
    曾經(jīng)有一個很熱的話題——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父母要怎么回答。當時,大家調(diào)侃的是美國的富爸爸和中國富爸爸截然不同的回答。
    美國的富爸爸這樣回答:
    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中國的富爸爸這樣回答:
    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美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
    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努力獲得。
    獲得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中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
    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
    我不用努力就已經(jīng)有很多錢了!
    于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后,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yīng)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
    顯然,美國爸爸的回答更科學。
    這是富爸爸對孩子的回答,如果家庭收入一般,要怎么回答孩子呢?一個有正確的理財觀的爸爸是這樣回答孩子的:
    我們暫時沒有很多錢,但是足夠滿足我們的日常生活花銷,足夠送你上學讀書。這個你不用擔心。我相信,在爸爸媽媽和你的努力下,我們的財富會越來越多。而且,你現(xiàn)在要學會管理錢,一個善于管理錢的人,會擁有更多的財富。
    這樣的回答很睿智,既讓孩子有了金錢上/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讓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努力掙來的,而且還告訴了孩子,“理財”是獲取更多財富的有效方法。
    用感情債和金錢債,綁架孩子的自我
    一位媽媽在津津樂道她的育兒經(jīng),她把女兒從出生開始,用過的錢——進口奶粉、衣服、學費、興趣班、旅游……——全部都用賬本記錄下來,還經(jīng)常拿給孩子看,她想要孩子知道,要將她養(yǎng)大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她必須好好讀書,以后長大了才好孝順父母。孩子很懂事,說長大后,會加倍孝順父母。
    這位媽媽在說這些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成就感。她的教導,讓孩子變得很懂事,不會想別的孩子一樣,動不動要吵著要這要那。可我卻為這樣孩子感到深深擔憂。
    這位媽媽其實就像一個“大債主”,而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了一身債——父母的感情債和金錢債,需要她用一輩子去還。讓她無助和痛苦的是,這些債,都是父母強加給她的,她從來沒有要求父母給她交學費、報興趣班,甚至連牛奶,她也不喜歡喝,而是父母為了她能長得更高,硬要買給她吃的。
    現(xiàn)在,孩子還小,看上去很懂事??傻人俅笠稽c,等她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會否質(zhì)疑:“媽媽,你給我的這些,我都可以不要嗎?我真怕以后還不起。”又或者,孩子真的乖乖地用一輩子來償還這筆無法還清的父母債,然而卻是以自我壓抑為代價。這讓原本自然流動在母子間的親情鏈接,硬生生變成了“投資-回報”的交易。原本滋養(yǎng)孩子心靈的愛,變成了控制。
    相似的還有,一些父母省吃儉用,卻將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然后口口聲聲地說,爸媽為了你的未來,花費了很多精力和金錢,所以,你必須用好好學習來回報我們。
    這樣做,其實都是父母企圖用感情債和金錢債綁架孩子的自我??雌饋砝硭斎唬珜嶋H上卻并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樣長大的孩子,真的非??蓱z。
    還有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從來不像別的孩子,吵著鬧著要買玩具,反而特別舍不得花錢。每次去超市,孩子都在超市的毛絨玩具區(qū)看很久,看她很是喜歡,我就問:“喜歡哪個,媽媽給你買。”可她卻說:“不要了,咱家窮,我每次來超市看會兒就可以了。”每次聽到孩子這么說,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失落。家里也沒有像她想的那樣窮,可是她這么說,我又不想去反駁,畢竟讓她從小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也并不是壞事兒。
    原來這位媽媽為了避免孩子養(yǎng)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經(jīng)常有意在孩子面前“哭窮”。每次孩子吵著鬧著要買玩具,她說服不了的時候,都用“哭窮”這一招:你是不知道我們家有多窮吧?媽媽不上班,而爸爸每個月的工資就那么一點,能給你交上學費,買衣服穿就已經(jīng)不錯了,哪里還買得起這么多玩具?
    這一招看起來很管用,孩子漸漸地接受了家里窮的“現(xiàn)實”。既然家里很窮,那么就不要買玩具了,雖然她心里很想要,但是窮人家的孩子當家早,她就這樣被催懂事了。這位媽媽說,女兒還經(jīng)常從外面撿回來礦泉水瓶子,要給媽媽添補家用。
    勤儉節(jié)約是好事兒,可問題是,哭窮過度了,孩子可能會悄悄地把自己的合理需求都壓抑起來了。孩子會變得“不敢要”,甚至會認為自己“不配要”,因此變得沒有自信,甚至自卑。
    上面這個媽媽后來問女兒,為什么不再跟以前的朋友一起玩了。孩子的回答是:她家太有錢了,而我家太窮了,她會看不起我的。就連以前喜歡分享的優(yōu)點也漸漸替代,有一次,樓下的小朋友來家里玩,想玩她的玩偶,可是她死活不給,她說:“這是我的毛絨玩具,如果玩壞了,我就永遠也買不起第二個了?!?BR>    我們可以看出,哭窮可能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造成金錢方面的不安全感,甚至變得自卑。所以,這一方法千萬慎用。
    什么是正確的理財觀呢?
    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培養(yǎng)孩子儲蓄、以及有規(guī)劃地用錢的習慣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規(guī)定好零花錢的應(yīng)用范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單了。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如果孩子的零花錢不夠,那就建議孩子自己做個計劃,看看需要多久才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溫和堅定地堅持原則,切不可孩子一想要就自己替孩子買單了。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領(lǐng)會到存錢的好處。遇到孩子零花錢金額比較大,父母可以趁機帶孩子去銀行開個賬戶,學習儲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也可以學習*人的做法,建議孩子用壓歲錢來投資基金、債券、股票等證券,在投資的過程中給孩子講解理財基本知識,包括經(jīng)濟金融常識和個人家庭理財技能和方法。
    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源
    孩子的錢,一般都是父母、親朋好友以各種的名義送給孩子的,比如壓歲錢、生日禮物等。這些錢的來源和意義,父母有必要給孩子講清楚,不然,他會以為,錢的得來很容易——只要過年過節(jié)過生日,就有錢了。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從父母手里拿的錢都是父母的勞動所得,父母要用這些錢來養(yǎng)家糊口,錢里有父母的付出。如果是親朋好友送的,就要讓他知道,這些都是禮尚往來,以后都要還的,而不是白拿的。這樣,孩子就知道珍惜手頭的錢,并且思考怎樣理財更合理了。
    引導孩子用自己的錢幫助別人,讓他體驗到“給予”的快樂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理財,還應(yīng)該教他們?nèi)绾巍敖o予”,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yīng)體現(xiàn)在幫助他人上。
    例如,可以引導孩子將零用錢按照一定比例存作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可以帶著孩子,捐給慈善機構(gòu)。讓他們體會到,什么是“給予”以及“給予”給他所帶來的快樂感受。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捐款用在什么地方、幫助了多少人、發(fā)揮了多大效果,最終讓孩子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