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婚俗——阜順喜轎與老北京的婚嫁

字號:

阜順喜轎鋪是二三十年代北京外城一帶最有名的喜轎鋪之一。
    轎子在中國東漢時就出現(xiàn)了,是一種走山路的交通工具,當時只是官僚和富戶乘坐,用它代步。結婚時,新娘子坐喜轎在唐和北宋時開始普遍了。
    北京在明、清時期,姑娘出嫁都要坐婆家雇的喜轎,方可娶走。因此,當時的喜轎行業(yè)最為興旺,四九城都有轎子鋪,當時,京城約有120余家。
    在這些喜轎鋪中,可分兩類,一類是滿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內城;另一類是漢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外城。
    進入民國時期,由于西方新潮傳入,結婚就有不坐轎而改乘馬車、汽車的。舉行新式婚禮,這只是極少數(shù),用喜轎的還是絕大多數(shù)。
    阜順喜轎鋪是一位叫盧三的人于民國九年(1920)左右在崇文門南河漕胡同路西開辦的。
    喜轎鋪是賃貨鋪的買賣,"一本萬利",只要拿出一些錢,置辦兩三乘轎子和一些"執(zhí)事",就可開業(yè)。 抬轎子的轎夫和鼓號手、"執(zhí)事"等都是臨時工,有事找來,事完就走。喜轎鋪的轎子、鼓號、"執(zhí)事"等只要不壞就可長期使用,舊了油飾油飾再用。盧三看到喜轎鋪賺錢,所以辦起轎子鋪。
    阜順喜轎鋪還沒有開張以前,在崇文門外東唐洗泊街就有一家喜轎鋪,字號"合興",在南城很有名,前三門一帶有錢人家娶媳婦都用他家的轎子,有時內城漢人大戶也慕名光顧。
    阜順喜轎鋪開業(yè)后,就把"合興"頂了。阜順喜轎鋪能發(fā)展起來,是因為經常更新轎圍,轎圍繡工精細,圖案新穎,鑼鼓執(zhí)事齊全,轎夫、鑼鼓手、打"執(zhí)事"的穿戴整齊,且租賃價便宜。
    轎鋪掌柜由盧三自己擔任,長子盧國春、次子盧國璋是他的大幫手,既上柜應買賣,又外出跟轎子,除去兩個兒子外,只雇一位賬房先生,一位干雜活的小伙計。其他轎夫、鑼鼓手、"執(zhí)事"等人都是臨時工,用多少雇多少,開銷甚少。
    由于轎子漂亮,鑼鼓手、"執(zhí)事"整齊,要錢又少,所以買賣興隆,逐漸成了外城有名的轎子鋪。
    阜順喜轎鋪抬的都是漢俗婚禮人家。漢俗嫁娶,新娘乘坐的是八人抬的紅緞繡花喜轎,繡的花樣,有"禧"字轎圍,有"麒麟送子"轎圍,有"富貴牡丹"轎圍,還有"龍鳳"轎圍等。
    送親和娶親的女眷也坐轎子,坐的是綠轎。紅轎在前,綠轎在后。紅轎前面順序排列為:鑼、鼓響器、各樣"執(zhí)事"。
    發(fā)轎時樂器演奏"花得勝",來回路上演奏"續(xù)道德袍",新娘子上、下轎時,演奏"合樂"。
    喜轎鋪在"黃道吉日"時,俗說"好時"買賣多;"黑道日"是不吉祥的日子,就沒有買賣。阜順喜轎鋪轎廂多,"執(zhí)事"、鑼鼓有好幾堂,一天能應"三伙"(一戶人家所用轎子和"執(zhí)事"稱一伙)買賣。有時還要抬一伙"趕伙",就是這一撥兒轎子、"執(zhí)事"抬完,再去趕抬另一家。
    "趕伙"轎子價錢便宜,但講究的人家是不用的。轎子一般要在上午八點左右就得在娶媳婦人家門前將轎子、鑼鼓、"執(zhí)事"等擺放好,這叫"亮轎"。
    "趕伙"轎子就得一切從簡,路上還要走得快,完事也得下午兩三點鐘,雇"趕伙"轎子大多是家境不富裕,圖省錢人家。
    喜轎鋪之間的競爭有時在"亮轎"時。兩家或三家同在一個飯莊辦喜事,兩三家轎鋪,同時在外面"亮轎",讓大家觀看,來比出高低。民國十九年(1930)一個"好日子",阜順喜轎鋪與"合興"喜轎鋪在路上相遇,兩家轎子都抬的是一紅二綠的"三乘轎",傘扇"執(zhí)事"齊全。
    上午十一點左右,兩家的轎子在回抬新娘的路上相遇。"阜順"的轎子由北往南,"合興"的轎子由南往北,兩家轎子快遇到時,兩家都放慢腳步,鑼鼓齊鳴,轎夫都是兩眼前看,腰挺得很直;有時,前面喊"左門照"、"右門照"(這是左有障礙物,右有障礙物),讓后面轎夫注意。兩家轎子一左一右交錯走過時,步子更小,實際不是走,而是一點一點往前挪,轎子平穩(wěn)已極,這時路上觀看的人很多。這次兩家轎子鋪在路上"亮轎",雖然爭了個平手,可是,"合興"當時是個名鋪,"阜順"還是個無名鋪子,這次"亮轎","阜順"也就出了名。
    隨著社會的前進,新式婚禮逐漸增多。30年代,青年男女不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找配偶的漸多,不"合婚",不坐轎,只坐"彩車"。那種兩匹大馬拉的"彩車",既簡化儀式,又經濟。
    1949年后,政府提倡婚姻自主,反對包辦買賣婚姻,結婚儀式從簡,阜順喜轎鋪也就正式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