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飲食——蒙古族食俗

字號:

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分為飲用的:鮮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可口,營養(yǎng)特別豐富。
    白食制做簡單卻有趣。在食用時一般都有"德吉"的禮俗,也就是把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認(rèn)客人品嘗的禮節(jié)。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jié)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tǒng)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
    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紅食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特點的名貴佳肴。同時也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的熱忱和豪放。
    整羊背子,蒙古語稱"秀斯"或"烏查",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宴請尊貴客人時擺放的傳統(tǒng)佳肴。"烏查之宴"的禮節(jié)很隆重。首先諸位客人,按鄂爾多斯蒙古族的禮俗,從貴賓、長輩開始依次入席。這時,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盤端來一只煮熟的全羊,擺放在眾客當(dāng)中的紅漆方桌上面。全羊四條腿盤著,臥在木頭盤子里,其頭放在肉上朝著客人。此后,主人舉起銀碗,向各位客人敬獻(xiàn)潔白的鮮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潔、吉祥的食品,蒙古族的禮節(jié)歡迎客人。
    客人們依次接過鮮奶,用右手無名指少許蘸一點奶子,莊重地向天彈一次,向地彈一次,最后自己嘗一點,以示對天、地、神靈及主人的尊崇。緊接著主人以明朗清晰的聲調(diào)吟唱傳統(tǒng)的敬獻(xiàn)全羊祝詞,祝詞完畢后,主賓將木盤調(diào)轉(zhuǎn),使羊頭面向主人。
    主人從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許放入小杯中,向天潑灑,意為將圣潔的食品先敬上蒼和大地。然后把全羊肉極熟練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塊,擺放好再將羊頭放上去,調(diào)轉(zhuǎn)木盤,把刀柄遞到客人手里,恭恭敬敬地站立,兩手舉起掌心向上,說:"諸位用膳"后,便倒著退出門外,主賓將羊頭取下去,把全羊薦骨部兩側(cè)各切下三條肉,左右交換放下,然后請大家用餐。豐盛的全羊肉,濃郁的氣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獨(dú)特的生活習(xí)俗之中。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占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qū)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xí)俗。面粉制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并擅長用面粉加餡制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xí)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后,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 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滋補(bǔ)飲料。有人甚至認(rèn)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fēng)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qū)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jié)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xí)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jīng)發(fā)酵制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干大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