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土家族藝術——舞蹈

字號:

土家族的舞蹈
    土家族擅長舞蹈,多數舞與割樂結合在一起,也有與原始的戲劇結合在一起的,土家族的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跳喪、八寶銅鈴舞、跳馬舞、八幅羅裙舞、玩耍耍等。其中擺手舞影響最廣,是土家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歌舞形式。
    擺手舞:土家語稱為“舍巴”。原為帶有原始宗教性質的集體舞蹈。過去多在農歷正月初六至十五日晚餐之后舉行。屆時,人們聚集擺手堂前,先舉行祭祀儀式,然后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眾人圍圈而舞,盡情歡跳。具體方式,人數不限。由一人在圈中司鼓鳴鑼,男女舞眾圍成圓圈,隨鼓點進退,變換舞姿。一般手與腳成順向同時動作,兩人一組,面面相對,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扭腰旋轉,矯健有力。套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每舞一周或數周換一套程式,表現征戰(zhàn)、狩獵、勞動和日常生活等不同內容。
    推花燈:稱“玩耍?!?,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土家族的民間歌舞。因地區(qū)不同、形成時間、表 演的形式和內容也不太相同。一般表演者手拿折扇和花帕巾,上下揮動,邊歌邊舞,或歌舞交錯。上場的人數一般為一旦一丑,或二旦二丑,也有多人表演的集中舞。戲中以旦角為主 。曲調豐富,表演時用胡琴,笛子,月琴,三弦,鑼,鼓,鈸伴泰。花燈因流行地區(qū)較廣, 名稱也不同,如湖南城步稱為“陽花小調“貴州稱“地燈”、“紅燈“,也有的根據演唱的時 間和內容分為“元宵燈”等。
    八寶銅鈴舞:原是土老師主持祭儀時用的“法具“之一。西陽的土家人傳說,八寶銅鈴象征著土老師 所騎的寶馬,系銅鈴的五色絲帶是馬的鬃毛,其舞多模擬養(yǎng)馬、洗馬、逗馬、上馬、跨馬、 溜馬、奔馬、勒馬等動作,所以又稱馬舞。
    ”跳喪“:是鄂西土家族古老的喪葬祭祀歌舞。跳喪時,由善歌的 歌師在亡靈前擊鼓叫歌,二人、四人或八人接歌起舞,邊唱邊舞。一人執(zhí)鼓領唱,眾和,執(zhí)鼓人以鼓點指揮舞蹈,以鼓點變換曲牌。腳跟鼓點鼓跟腳,無弦樂伴秦。一班人跑小節(jié)或幾 小節(jié)就喝一杯酒。舞段有“四大步”,“滾身子“、“么妨姐”、“犀牛望月“等幾十種。 唱腔分高腔,平調兩種。
    巴山舞:在“跳喪”舞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F共有6套。即“半邊月“、“靠身子”、“四合“、“風擺柳”、“喜鵲登枝“、“雙龍擺尾”。舞蹈步伐多為小平步,點步,四大步等,兩人或數十人乃至百多人都能成對參加也可以交換舞伴。巴山舞是土家族現代歌舞的藝術結晶, 已成為鄂西地區(qū)一種重要娛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