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飯節(jié):在眾多節(jié)日中,仫佬族最獨特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依飯節(jié)”,又稱“喜樂節(jié)”。顧名思義,這一天是個喜慶日子,有慶豐收,保人畜之意。每隔3-5年舉行一次,在立冬后擇日舉行,流行于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zhèn)、四把等地。關于這個節(jié)日,有一個民間傳說:據(jù)說古代仫佬山鄉(xiāng)群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人畜,毀莊稼。來源考試大。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并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xiāng)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即依飯節(jié)。
依飯節(jié)一般在公共祠堂里舉行。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進行歌舞活動。事前,選出最長最飽滿的糯稻谷穗,用彩帶扎起,懸于墻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刻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擺上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芝麻、黃豆、八角、沙姜等12種農產品和雞、鴨、魚、豬心、豬肝等12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依飯節(jié)結束時,將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戶。這天,仫佬山寨從清晨開始就鑼鼓咚咚,歌聲縈繞在山間,人們抬著豬羊到祠廟中祭祖,做道場,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濃郁。白天看獅舞龍,晚上燃起火把看戲,整個仫佬山寨熱鬧非凡。
依飯節(jié)一般在公共祠堂里舉行。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進行歌舞活動。事前,選出最長最飽滿的糯稻谷穗,用彩帶扎起,懸于墻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刻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擺上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芝麻、黃豆、八角、沙姜等12種農產品和雞、鴨、魚、豬心、豬肝等12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依飯節(jié)結束時,將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戶。這天,仫佬山寨從清晨開始就鑼鼓咚咚,歌聲縈繞在山間,人們抬著豬羊到祠廟中祭祖,做道場,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濃郁。白天看獅舞龍,晚上燃起火把看戲,整個仫佬山寨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