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赫哲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字號:

概述
    現(xiàn)有人口0.42萬。
    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錦、集賢、樺川、依蘭等縣。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數(shù)通用漢文。
    歷史
    赫哲族歷史悠久,與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有著密切的族源關(guān)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歷史悠久,與東北的古代民族“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有著密切的族源關(guān)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赫哲族的先民一直生活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等三江流域。明朝時為女真的一支?!昂照堋币辉~最早見于《清實錄》。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較穩(wěn)定的族體。其先民在唐代歸“黑水都督府”管轄。遼、金時期,赫哲族先民所屬區(qū)域為五國部。元朝時期,隸屬于遼陽行達路。明朝時期,赫哲地區(qū)歸屬奴爾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區(qū)域為“呼而哈部”、“窩集部”、“瓦爾喀部”、“使犬部”和“薩哈連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現(xiàn)“赫哲族”名稱。民國初年,赫哲族受軍閥統(tǒng)治。偽滿時期,赫哲族苦難深重,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實行滅種政策,赫哲族人口下降,經(jīng)濟生活極端貧困,但富于斗爭傳統(tǒng)的赫哲族人民不但沒有被征服,反而與其它民族一道站起來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為保衛(wèi)祖國的神圣領(lǐng)土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生活習俗
    住宅為用樺皮、獸皮、茅草搭成的“撮羅”(尖頂)、“胡如布”(圓頂)及各種“昂庫’’(棚子)。夏季構(gòu)木而居,冬則鑿地為“地窨子”,有穴居的遺風。較普遍地住泥墻草頂房屋。冬踏滑雪板或役犬挽雪橇以為交通,夏季以樺皮船、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赫哲族注重禮儀,有敬老尊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遠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晚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赫哲族人的重要節(jié)日與漢族大體相同,象春節(jié)、元霄節(jié)、二月二、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但春節(jié)特別隆重。
    赫哲族人民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制,一般為一夫一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富有者間或有一夫多妻。成人去世,實行土葬;嬰兒夭折懸于樹間。
    服裝特色
    曾經(jīng)赫哲族男女衣服皆用鹿皮和魚皮制作,足穿魚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內(nèi)絮靰鞡草。在二三百年前,布匹、綢緞開始進入赫哲族上層人士的家中,但一般百姓是穿鹿皮、魚皮。過去婦女的衣裳多緣以色布,邊綴銅鈴,與鎧甲相似。赫哲族男女,都喜歡穿大襟長袍、短褂或坎肩。衣飾因質(zhì)而異。
    節(jié)日
    烏日貢節(jié)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jié)日,誕生于1985年?!盀跞肇暋币馑紴閵蕵坊蛭捏w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nóng)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節(jié)日的內(nèi)容豐富多采,除了各種民族體育競技活動,還有最熱鬧的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
    烏日貢大會上,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伊瑪堪"群眾喜愛。“伊瑪堪”是赫哲族口傳的敘事長詩,現(xiàn)有50多部典籍,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shù)的活化石。它講唱部落戰(zhàn)爭、民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贊頌純真的愛情,還講述薩滿求神及風俗民情,有時一唱就連續(xù)好幾天。赫哲族人民喜愛音樂,善于唱歌,流傳著許多民間歌曲,歌曲優(yōu)美舒展,旋律奔放。
    禁忌
    捕魚者若家有喪事,到捕魚場后,須在網(wǎng)灘上架起一堆火,從火上跨過,以熏晦氣。捕魚期間忌說怪話、謊話,否則觸犯神靈,空網(wǎng)而歸。
    該族篤信“萬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觀念,對山神、河神、樹神等自然之神處處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災禍。忌捕殺飛投住室的雀鳥,信其為亡單之魂所變,有飛來投室者是其靈魂要“轉(zhuǎn)世”。若捕殺之,則有不育之禍。忌以皮革物陪葬,認為如是則死者亡靈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轉(zhuǎn)生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