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佤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字號:

概述
    人口為351974。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及其周圍山區(qū)。佤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1998年全省佤族人口有36.64萬人,占全省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2.76%。佤族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從行政區(qū)劃上來說,佤族主要居住在臨滄地區(qū)的滄源縣、耿馬縣、雙江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思茅地區(qū)的西盟縣、孟連縣、瀾滄縣;西雙版納自治州。其中滄源縣和西盟縣兩地的佤族占我國佤族總人口的50%以上,是佤族的主要聚居縣。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 佤德昂語支。有巴饒克、佤和阿佤3個方言。佤族原來沒有文字,1957年設計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歷史
    歷佤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稱。居住在西盟、孟連、瀾滄的佤族自稱“阿佤”;居住在滄源、耿馬、雙江和瀾滄部分地區(qū)的佤族自稱“巴饒克”;而居住在永德、鎮(zhèn)康的佤族則稱“佤”。這三種自稱都有“居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這與佤族的居住地域的地理條件是一致的,也說明佤族是此地的最早山居民族。
    宗教信仰:
    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
    生活習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后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后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服裝特色:
    佤族男子一般用黑布包頭,穿青布無領短衫和折腰大襠、寬而短的青布大腳褲,身背本地編織的青布花邊掛包,包邊飾以長穗,出門時要佩長刀、持弩箭,以示英武。婦女服飾的基本特征是用黑布包頭或戴銀頭箍,或盤發(fā)辮戴銀球,穿黑色或深藍色無領上衣,綴銀泡或銀花,著彩色圖案的筒裙,耳戴大耳環(huán),頸戴銀項圈,身背筒帕,腰圍多道藤圈--藤圈一年增戴一個,曾是女人年齡的標識,如今已演變?yōu)樯术r艷的珠圈,成為純粹的飾物。
    節(jié)日:
    佤族過去普遍信奉萬物有靈原始教,有部分地區(qū)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節(jié)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除殺雞殺豬外,還要進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種節(jié)(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進行剽牛,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由主人持鐵剽刺進牛的心臟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戶祭祖。牛骨歸主人,牛頭骨被視為富有的標志。祭祖儀式后,全家吃午餐,開始播種旱谷。“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jié),要選在佤歷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湊錢買豬、雞各一只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后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并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運。其他節(jié)日如接新水節(jié)、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動,都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規(guī)模較大,整個過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慶賀,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還能用芭蕉葉盛飯,還能使用碗筷等。
    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諱客人在家里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shù)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