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經濟師考試初級經濟基礎輔導: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字號:

(一)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掌握其形成過程)
    對資本家而言,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是生產該商品時所支付的費用,構成商品的生產成本,又稱成本價格(用k來表示)。
    商品價值(W)=不變資本(c)+ 可變資本(v)+ 剩余價值(m)
    →商品價值(W)=成本價格(k)+ 剩余價值(m)
    隨著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轉化為生產成本,剩余價值由可變資本的產物變?yōu)樯a成本的增加額,并進一步成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從而轉變?yōu)槔麧櫟男问?。(理解:剩余價值本來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但是,在資本家看來,剩余價值不僅是他所費資本的產物,而且是他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當剩余價值被當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余價值就轉化為利潤。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在本質上是剩價值。)
    剩余價值和利潤不能直接等同:
    (1)剩余價值是相對于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相對于全部預付資本而言;
    (2)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表現形態(tài)或者轉化形式。
    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即m/v。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m/(c+v)。
    (理解: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是同一個剩余價值量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潤率小于剩余價值率,它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表示的關系不同。前者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后者表示預付總資本的增殖程度。利潤率總是小于剩余價值率。它歪曲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從量上,利潤率總是低于剩余價值率,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從質上,
    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
    (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掌握形成過程)
    各個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決定了其具有不同的利潤率。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利潤率低,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利潤率高。為獲取更多的利潤,資本不斷由利潤率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的自由轉移使各部門的利潤率趨向平均,形成一個大體平均的利潤率。
    價值理論與現實運動產生了矛盾,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是以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為前提的。資本的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變動,一直要持續(xù)到各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時才會停止。
    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即剩余價值總量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
    計算公式:平均利潤率=剩余價值總量/社會總資本
    平均利潤: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例題6:平均利潤率是( )。
    A.社會剩余價值總額與社會預付資本總額之比
    B.一個部門的剩余價值總額與該部門預付資本總額之比
    C.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
    D.部門利潤率平均的趨勢
    E.各部門利潤率的絕對平均化
    答案:ACD
    解析: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門利潤率的簡單平均,它只是一種利潤率平均化的發(fā)展趨勢。
    (三)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掌握形成過程)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率構成的價格。
    生產價格是由價值轉化來的,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生產價格形成之后,各部門的產品按生產價格出售,這并不違背價值規(guī)律,因為:
    第一, 從全社會看,平均利潤總額等于剩余價值總額,
    第二, 從全社會看,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
    第三,生產價格的變動,最終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從各部門商品看,其生產價格決定的基礎仍然是商品的價值。)
    生產價格只不過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并不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而只是價值規(guī)律實現形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