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能成為重建中的“冬眠者”

字號:

這是一大一小兩則關(guān)于重建的新聞:中國首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專門條例最近發(fā)布;綿陽市委書記日前說,百姓躺在受災的溫床上比地震更可怕。
     幾天前,綿陽市委書記譚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現(xiàn)在最怕的是老百姓產(chǎn)生依賴思想,躺在受災的溫床上比地震更可怕”。這是地方領(lǐng)導關(guān)于救災重建的切身體會,盡管“比地震更可怕”有點言重了,但還是很有警示意義。
     6月8日,溫家寶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這個條例,以及這么快起草、公布、施行,都讓我肅然起敬。條例共九章八十條,非常與非凡的八十條。說“非?!保且驗榇蟮卣鹬浅?;說“非凡”,是因為條例本身之非凡。為汶川地震的重建而專門出臺一個的條例,可見國務院將這次地震看成是國家的事,大事。這是一個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典型之例。
     在第一時間的救援過去之后,在地震發(fā)生將近一個月之后,是要從國家的高度通盤考慮災區(qū)任何科學重建的大問題了。請?zhí)貏e注意條例第二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边@7項方針的后3項是關(guān)乎如何“出力”的,第一是自力更生,然后是國家支持,最后才是社會幫扶。這里的“三部曲”,概括得簡明扼要。
     賑災與重建,都在嚴峻地考驗中國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無形的,屬于制度、文化、思想層面?!躲氪ǖ卣馂暮蠡謴椭亟l例》本身就是在制度層面的一個大突破。接下來,重要的是在操作層面用硬實力來落實軟實力,真正做到自力更生。
     如果說國家的軟實力是體制制度,那么百姓的軟實力則是精神勁頭。但災區(qū)百姓中,不免有些人會躺在受災的溫床上,產(chǎn)生依賴思想和依賴行為;而國內(nèi)外的救災史告訴我們:外來的幫助從來都是外因,最根本的必須依靠自力更生。如果災區(qū)的群眾自己不挺立起脊梁、自力更生,而是“等靠要”,那么,重建幸福家園就是一句空話夢話。
     重建涉及到無數(shù)的問題。從廣義來看,重建既有“有形的重建”,又有“無形的重建”。 家園房子的重建,當然是有形的;受災孩子的心理重建、受災群眾的信心重建,是無形的;災區(qū)干部隊伍的重建,既有形、又無形。有形重建相對容易,無形重建更為困難。無形的“重建”做好了,有形的重建才能真正像個樣子,這就是軟實力對硬實力的促進。
     在落實層面,很需要監(jiān)管和懲戒意義的軟實力。不由得想起曾是四川歷有名的將領(lǐng)、做過當時西康省的政府主席、解放后曾任林業(yè)部部長的劉文輝,他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一句名言:“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免職!”那時當?shù)氐男I嵴婺强烧媸呛眠^縣政府辦公房的。如今的重建,真的還需要這種懲罰意義的“軟實力”。
     每次大災難,都應該是社會大進步的契機。重建有主動的重建,有科學的重建;重建既考驗國家的軟實力,又考驗百姓的軟實力。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依賴救援般的“激情”就能在短時間完成的。自力更生的要求就是:任何人都不能成為重建中的“冬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