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股東的質詢權落到實處

字號:

2006年1月1日實施的新的公司法是在結合我國司法實踐經驗與學術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公司法所作的一次全面和根本性修改。其中的一大亮點是注重維護股東權利,強
    化股東權利行使的程序保障和事后救濟。但是從制度層面上講,筆者認為,這種規(guī)定還是不完善的。
    質詢權的制度價值在于,對處于信息弱勢地位的中小股東加以保護,彌補他們在行使表決權時的資訊不足,并最終達到防止在資本多數(shù)表決原則下,股東大會淪為表決工具的目的,但是從上述條文看,法律僅規(guī)定了在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上,股東擁有對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質詢的權利,那么以什么方式提出,就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提出都不甚明晰。另一方面來看,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何時回復,以何種方式回復,是否有權拒絕回答質詢,以及回復到何種程度,都沒有作出規(guī)定。更為關鍵的是,如果這種權利受到侵犯,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救濟,在現(xiàn)行法中也找不到答案。由此可見,雖然我國公司法明確地將質詢的權利賦予了股東,但是從現(xiàn)行公司法的具體條文來看,這項權利難免又陷入以往某些權利被架空的泥淖。
    筆者認為,我國立法應該在如下幾方面進行完善:第一、我國法律應當明確,股東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就與股東(大)會議決事項相關的問題,向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質詢。同時對于“相關”性的把握應當原則地規(guī)定為“直接關聯(lián)———即為充分理解議案的內容、正確形成自己應有的贊成或否決的意思所必需”。第二、為了防止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對質詢的問題進行模糊處理、也為了便于事后追究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宜對管理層的答復規(guī)定為書面形式。但是我們知道,在股東會上對于質詢的問題管理層可能不能直接作出答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宜規(guī)定答復可以推遲,但是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必須在一定期限內作出答復,同時股東(大)會應當中止。另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賦予股東會前質詢的權利,這樣就某些復雜的事項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可以提前做準備,以便于股東(大)會上可以很好地履行說明義務。第三、對于關系公司商業(yè)機密或者有損于公司利益、公共利益的質詢事項,管理層應當有權拒絕回答。對于這一問題,各國有不同立法例,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采用列舉加概括的立法方式進行規(guī)定———明確列舉若干排除在質詢范圍之內的事項,最后加一個概括條款,將判斷權交與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既防止管理層逃避法定義務也防止股東濫用權利。第四、對于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是否盡到說明義務的判斷,應界定為達到真實、完整的程度,滿足忠實義務的要求,且以一名普通股東正常理解能力下達到理解股東(大)會議決事項所需的程度為衡量標準。此外,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的信息不得誤導股東作出錯誤判斷,否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五、如果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履行法定義務,拒絕回答股東合理的質詢或者回答的不完整,股東可以要求將拒絕答復的理由記載到股東(大)會的討論記錄上,并且在股東(大)會后一定時期內,可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對股東是否出席(包括代理出席)及質詢的問題作形式審查,但法院的審查并不涉及管理層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
    誠然,股東質詢權的行使只是股東獲取必要信息的途徑之一,股東各項權利的行使或者實現(xiàn)都離不開必要的資訊。如果沒有事先獲得充分的公司信息,股東的某些權利就面臨著被虛設的危險。最為典型的是股東的表決權,假如股東在表決前沒有對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章程內容、董事監(jiān)事成員等信息有充分的了解,或者公司拒不提供上述信息,那么股東的表決權就根本落不到實處,充其量只是公司董事、監(jiān)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制造出來的一場“表演秀”。因此,質詢權的完善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國立法應在保障股東獲取充分信息方面作出更長遠的規(guī)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