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碩士生是“研究生”還是“求職生”

字號:

17 .2%的人認為:研究生擴招會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
    目前,全國各地高校2009年碩士研究生復試和調劑工作正在進行。在很多學子為了成為09級碩士生做后沖刺時,將要畢業(yè)的09屆碩士生正在求職路上奮力前行。
    “我們的招聘條件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現(xiàn)在收到的近千份簡歷中碩士研究生占了七成?!边@讓某公司負責校園招聘工作的潘先生感到欣慰,但是他也感到,近幾年的碩士生越來越重視實踐,學術味兒越來越淡?!八麄兊暮啔v上都會用很大篇幅敘述實習經歷,很少有人能列出自己的專業(yè)成績和科研成果?!?BR>    實習、兼職的時間多了,做學問、搞研究的時間自然就少了。碩士生應該是“研究生”還是“求職生”?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搜狐網(wǎng)就此話題對1800人的調查顯示,61.6%的人認為碩士生首先是研究生,只有38.4%的人贊同碩士生是求職生。
    找不到工作才考研?
    謝玲玲和王文英都是北京某高校新聞學專業(yè)研二學生,現(xiàn)在玲玲在北京某電視臺實習,每天都外出采訪,文英則每天去某出版科學研究所跟著導師做課題。
    “我們是碩士生典型的兩派代表,我走的是工作路線,文英是走學術路線。雖然我們師出同門,但是導師尊重我們的不同選擇?!敝x玲玲說。
    北京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研究生趙春祥相比之下則有些郁悶,“我們選擇外出實習還是留在實驗室,完全決定于跟哪位導師。我舍友肖飛,在普天集團實習快半年了,也有了簽約意向,每個月還能拿到兩千元的實習工資。我的導師不允許學生出去實習,我們只能每天都在實驗室,跟著他做項目?!?BR>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張亞群教授認為,“研究”和“求職”不是截然對立的?!艾F(xiàn)在很少碩士生畢業(yè)后會去研究所做研究,大多數(shù)人還是要到社會上找工作,但是工作能力在研究中也能得到提高。比如研究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問題,首先要知道國家有關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然后到學校、省市考試院等相關部門去實習,才能了解招生等政策的實際操作是怎樣的,才能寫出好論文,研究必須和實踐相結合?!彪m然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正在向應用型轉變,但是“研究”二字放在前面,應該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提高能力。
    云南大學法律專業(yè)在讀碩士周磊磊今年36歲,是班上年紀大的學生,他坦言是找工作屢屢受挫的經歷讓他下決心考研?!澳菚r候很多公司一看我的學歷是???,根本就不看其他內容。后來我通過了專升本考試,本科畢業(yè)后很想去某法制日報,一起競爭的大部分人是碩士學歷,雖然進入了筆試,但是后我連一個實習機會也沒有爭取到。我想,高學歷是不是就代表工作機會呢?我讓妻子在老家照看一歲的兒子,自己在云南拼命學習了一年,終于考上了研究生?,F(xiàn)在我給一些單位投簡歷,他們都表示很歡迎?!?BR>    對于目前很多人考研的原因,調查顯示,58.2%的人首選找不到工作;46.8%的人認為是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21.0%的人認為現(xiàn)在用人單位需要高學歷。接下來公眾給出的排序為:不想過早進入社會(15.9%)、跟風(14.1%)、提升學術水平(9.0%)、國家擴招(7.2%)。
    “其實很多人不是真正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睆垇喨赫f,比如有人希望留在經濟條件好的城市,本科畢業(yè)時沒有合適職位,就想也許碩士畢業(yè)后就可以留下來了?,F(xiàn)在研究生的生源大部分來自高考大省,他們在高考時選擇學校的機會少,就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因為這是全國重新洗牌,機會更均等。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項賢明教授認為,現(xiàn)在社會的人才觀念還沒完全轉變,還是崇尚高學歷。很少有人純粹為了提高學術水平考研,很多碩士生畢業(yè)后找到的工作,和所學的專業(yè)也完全不對口。“一些有學術追求的學生對未來也很擔憂,今年面試的時候就說,我不知道將來能找到什么工作,甚至有的在職考生也提到將來我這個崗位還能不能找回來?”
    碩士生的優(yōu)勢在哪里?
    “高學歷并不代表好工作,更不能代表高能力?!鄙綎|大學大四學生陶寶華目前正在求職,在很多應聘中都與碩士生競爭,“我認為自己并不比碩士生差,我的思維更為活躍,學的知識更實用。”
    碩士研究生在求職時與本科生相比優(yōu)勢在哪里?調查中,45.1%的人首選學歷;23.7%的人認為碩士生并沒有優(yōu)勢,二者平等競爭;20.3%的人表示碩士生思想更成熟;18.4%的人認為碩士生的優(yōu)勢在于研究實踐;15.9%認為是專業(yè)訓練;還有14.2%的人認為現(xiàn)在用人單位更青睞本科生。
    中國建設銀行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崔先生說:“我們是根據(jù)崗位的性質決定應聘者的學歷,有的崗位對于研究能力有明顯傾向性,一般就會選擇博士或者是碩士。但是像客服、營銷等沒有太強研究能力要求的,則會靈活選擇。本科生入職后身上有更強的活力,碩士則更沉穩(wěn),同樣條件下我們更想要碩士,因為從長遠考慮,碩士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綜合能力?!?BR>    調查顯示,僅有17.6%的人認為碩士生的個人能力比本科生強,10.7%的人持相反態(tài)度,71.7%的人選擇因人而異。
    “經過幾年課程、科研訓練和導師的輔導,合格的碩士生應該比本科生的能力更強,但不能一刀切。現(xiàn)在不少人考研只為文憑,只挑熱門專業(yè),這就出現(xiàn)了很多本科不是學本專業(yè)的碩士生??鐚W科本是好事,但是基礎本來就薄弱,研究生又來混,大半時間都在找工作,能學到什么呢?”張亞群說,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會做出選擇,公司是會算成本的,雇一個碩士能做什么,能帶來多大效益?!艾F(xiàn)在有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yè)反而比較俏,不就說明社會的選擇了嗎?”
    項賢明對近年來碩士生質量下降很憂慮,“我不想擴招,一是覺得很多學生不適合做學術,另外招了之后跟我學習三年,拼命訓練他們,倘若將來還是找不到工作,我覺得愧對學生?!?BR>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據(jù)了解,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比去年增長5%,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將增加5萬個。
    對于研究生擴招政策,調查顯示,53.3%的人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17.4%的人認為此舉有助于培養(yǎng)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有網(wǎng)友留言說:“教育部應該本著對社會、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負責的精神,認真調查了解各個專業(yè)的就業(yè)情況,對于難以就業(yè)的專業(yè),適當減少招生。應該弄清楚,社會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類型的人才,數(shù)量分別有多少,安排招生計劃和名額要做到有的放矢?!?BR>    項賢明認為,擴招本身并沒有錯誤,問題是如何擴。“如果我們現(xiàn)在擴招的碩士三年之后,還找不到工作,怎么辦?”我國整個學位體系還很不完善,比如專業(yè)碩士的課程體系建設都沒有跟上,名義上是專業(yè)碩士,整個培養(yǎng)模式還是學術性的。這會造成專業(yè)碩士出來,又做不了專業(yè)的工作?,F(xiàn)在MBA、EMBA為什么沒有前幾年那么熱了?教的東西太紙上談兵,教課老師都沒辦過公司,他怎么教?西方商學院教課的老師很多都是公司的老總,親身經歷有說服力。
    在項賢明看來,金融危機是調整教育結構的契機,我們總體要向美國看齊,做出調研和規(guī)劃,盡快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美國的專業(yè)學位和學術學位分得很清楚,課程和專業(yè)訓練完全不一樣。大學里拿專業(yè)學位的教授須與有學術博士學位的教授合作才能帶攻讀學術學位的博士生。
    調查中,17.2%的人認為研究生擴招會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9.5%的人感覺這是在為國家儲備人才。
    張亞群認為,今年碩士生大規(guī)模擴招和大學生整體就業(yè)的難度加大有關,研究生招生也應有長遠規(guī)劃,無論是專業(yè)碩士生還是學術學位的碩士生,都是為了提高我國人才的層次和能力,過一段時間,經濟復蘇了,人才需要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但是很多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向和培養(yǎng)效果不是政策和文件下達了,就能夠立即達到預期目標,需要相應地改革培養(yǎng)方案,提升師資水平,轉變教育觀念。現(xiàn)在有學生博士畢業(yè)找工作,公司不買賬,會問你碩士在哪讀的,本科在哪讀的,就是因為公司覺得博士、碩士含金量下降了。所以,人才不僅是量的問題,還亟待解決質的問題和各方面的協(xié)調配套問題?!睆垇喨赫f。
    張永炳:做“求職生”是研究生的佳選擇
    有用人單位表示,近幾年的碩士生越來越重視實踐,學術味兒越來越淡?!八麄兊暮啔v上都會用很大篇幅敘述實習經歷,很少有人能列出自己的專業(yè)成績和科研成果?!?實習、兼職的時間多了,做學問、搞研究的時間自然就少了。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搜狐網(wǎng)就此話題對1800人的調查顯示,61.6%的人認為碩士生首先是研究生,只有38.4%的人贊同碩士生是求職生。(4月21日《中國青年報》7版)
    雖然仍有過六成的人認為“碩士生首先是研究生”,但研究生日益變成“求職生”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以我為例,雖然現(xiàn)在尚在研一,我的很多同學已經在實習了,我不久也要去實習。之所以有這么多人成為“求職生”,并非盲目為之,而是基于現(xiàn)實考慮做出的選擇。
    隨著研究生的不斷擴招,培養(yǎng)目的早已不再是學術研究型人才了,而是高級應用人才。導師也不把學術訓練作為指導學生的首要工作。尤其是對于那些兩年制的碩士專業(yè)來說,囿于時間的限制,整天忙于修學分,根本談不上什么科研與學術積淀。與此同時,老師傳達給我們的多是理論信息,離實際較遠,難以在短期內轉化為就業(yè)的競爭力。就以我們新聞學專業(yè)為例,我們從學校濡染的第四權力、社會公器、專業(yè)主義等理念雖然令人神往,但在中國媒介語境下,這些往往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于是我們悟到,與其在校內聽講一上午,不如到報社呆一小時更有用。
    況且,有多少研究生是以學術為志的?多數(shù)是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已。只有個別打算考博的同學會呆在學校里老老實實地做些研究。
    現(xiàn)在用人單位都比較重視經驗,甚至“沒有兩年工作經驗免談”。如此說來,實習較少的研究生自是不能和老道的“求職生”同日而語?!扒舐毶遍L時間在一家單位實習,對相關業(yè)務已經比較熟練,對行業(yè)規(guī)則也比較熟悉,更重要的,他們在單位內、行業(yè)內有了一個熟人圈,建立了一些人際關系。一旦有招聘名額,他們自然成為首先被考慮的對象;如果表現(xiàn)優(yōu)秀的話,單位甚至會主動把他們留下來。即便在一家知名單位沒有就業(yè)機會,由于你這樣的實習經歷,去別處找工作也會多一塊競爭的砝碼。也許實習不能帶來什么工資收入,但其中無形的收獲既不是學校里學得來的,也不是其他同學所能比的。
    雖然頂著“研究生”的名分,我們已不再以“研究”為務。在現(xiàn)實面前,研究生也得擺正理性經濟人的身段,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求職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涌現(xiàn)的。在保證順利畢業(yè)的前提下,我認為這是務實的佳選擇。如果有人批評“求職生”走錯了路,研究生就應該去做研究,我只能說,這是現(xiàn)實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