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字號:

 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yè),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今天高一頻道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希望以下內(nèi)容可以幫助到您!
    1.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一、導入新課
    質(zhì)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cè)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diào)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nèi)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nèi)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jié)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2.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zhuǎn)的平臺上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么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著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nèi)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nèi)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么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fā)現(xiàn)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zhì)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3.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chǎn)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nèi)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chǎn)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chǎn)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chǎn)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xiàn)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chǎn)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jié)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chǎn)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tǒng)統(tǒng)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fā)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fā)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号c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lián)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shù),稱為動摩擦因數(shù),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shù)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qū)別?請舉例說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chǎn)生:兩個物體滿足產(chǎn)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chǎn)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chǎn)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chǎn)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fā)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4.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本節(jié)教學是本章教學內(nèi)容的總結(jié)。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guī)律——能的轉(zhuǎn)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應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jié)教學實質(zhì)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xiàn)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nèi)容與動能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zhuǎn)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tǒng)、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jié)、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jié)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jié)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xiàn)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jié)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jù)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zhì)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jù)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jù)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tài)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nèi)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
    例1.質(zhì)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yōu)?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jù)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guī)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qū)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guī)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qū)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jīng)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jù)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jīng)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jié):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jīng)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jié)
    本小結(jié)既是本節(jié)課的第3項內(nèi)容,也是本章的小結(jié)。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fā)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fā)生能量的傳遞與轉(zhuǎn)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fā)生能的傳遞與轉(zhuǎn)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zhuǎn)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guī)律的。
    六、說明
    本節(jié)內(nèi)容的處理應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nèi)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5.高一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復習電流、電路知識,為新課做準備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電荷的運動是靠什么做動力的呢?……電壓進行新課:
    1、電壓:電壓的作用就是使電荷做定向運動。
    產(chǎn)生電流的兩個因素是:有電源
    電路必須閉合
    其中電源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導體要產(chǎn)生電流,它的兩端就要有電壓,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1)、符號:U
    (2)、單位:伏特,符號V,
    還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1V=1000mV
    例:U=220V=
    2、電壓的測量:用電壓表,符號V
    (1)、電壓表的結(jié)構:接線柱、量程、示數(shù)、分度值
    (2)、電壓表的`使用:
    電壓表必須和用電器并聯(lián)(等于一斷開的開關)
    電壓必須紅接線柱接正極,黑接線柱接負極。選擇合適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應該選較大的量程,并進行試觸。)
    邊講邊演示一遍
    (3)、讀數(shù):確定量程……選擇示數(shù)確定分度值……
    讀數(shù),寫上單位
    例:投影圖片……讓學生讀數(shù)
    練:給出圖片……讓學生讀數(shù)
    3、動手做:
    (1)、讓學生連一電路,并連上電壓表測電壓。
    (2)、讀出電壓的大小。
    3、達標練習:課本后7頁“想想做做”、“動手動腦學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nèi)容。
    小結(jié):根據(jù)板書,總結(jié)本節(jié)內(nèi)容,明確重、難點。課后活動:
    1、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nèi)容。
    2、課本后練習。
    教學后記:
    1、重點是電壓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學生還是連錯電路……串、并聯(lián)混淆,教師可示范一遍或讓學生先化出電路圖。
    2、讀數(shù)應多練習幾遍,學生使用的電壓表量程有所不同,好要提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