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量改進實施的基礎
質量改進的對象一般是長期性缺陷,所以難度大,需要很多人參加并要制定周密的計劃以后,才能得到實效。因此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該基礎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上的統(tǒng)一
首先,要統(tǒng)一對質量危機的認識。由于影響市場占有率的主導因素是質量,質量競爭在市場經濟中是一個長期的客觀規(guī)律,即有市場經濟必存在著質量竟爭現象。企業(yè)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重視質量改進工作。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質量改進工作的長期性,即是“永不停頓”的工作。因此質量改進工作不是“臨時措施”,而是“日常工作”。朱蘭近年來將質量管理工作歸納為三個基本的相關過程: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并稱之謂“三部曲”。
2.領導階層的重視
搞好產品質量的改進,提高企業(yè)工作質量的關鍵在于領導,尤其是上層領導。沒有上層領導的支持與指導,質量改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是因為在質量改進工作的實施中,如果上層認為不用做的事,那么下級人員就不會去做。正像瀑布一樣,山上無涓涓的流水,山下絕不會出現瀑布,人們把這種關系稱為“瀑布效應”。只有上層首先糾正對質量的舊觀念和壞習慣之后,才有可能清除下級人員的對質量的舊觀念和壞習慣,企業(yè)的質量改進工作才能順利實施。
(二)克服質量改進的阻力
進行質量改進,需要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綜合性的工作,才能解決企業(yè)的質量問題。其內容涉及到技術改進和社會變革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有一定的阻力,了解并消除這些阻力是質量改進的先決條件。
1.文化方面的阻力
在質量改進過程中,重點是克服“文化上對所需技術改造的抵制”。當實行一項質量改進的變革時,常會遇到一種對改革的阻力,人們對此常迷惑不解。迷惑的原因是只看到改進課題的技術性方面,而忽視了與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效應,那就是對于人際關系、地位、聲譽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某道工序是一項技術很高的手工勞動,如今要把它改變成簡單的機器操作,這樣就傷害了某些高級鉗工的感情,他們將喪失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中的地位和自豪感。因此他們很可能成為這項質量改進中的人為的阻力。
2.技術方面的阻力
質量改進工作要涉及到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原理的應用。掌握并應用這些“硬技術”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其阻力是客觀存在的。為克服技術上阻力,應將技術人員、技術情報人員、實驗試制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整體的目標一致性和行動協(xié)調性是攻克技術阻力的基礎。經驗告訴人們:單兵作戰(zhàn),對于質量改進的成效是微弱的,必須組成兵團作戰(zhàn)才能有效地克服技術方面的阻力。
具體實施質量改進PDCA循環(huán)的過程,以分成如下七個步驟:
1、明確問題
2、掌握現狀
3、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4、擬訂對策并實施
5、確認效果
6、防止問題再發(fā)生并標準化
7、總結
明確問題
1、操作方法
(1)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比其他問題重要。
(2)問題的背景是什么,現狀如何。
(3)具體描述問題的后果,如產生了什么損失,并指出希望改進到什么程度。
(4)選定改進課題和目標值。
(5)選定改進任務負責人。
(6)預算改進活動所需費用。
(7)擬訂改進活動時間表。
2、評述:
企業(yè)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受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限制,解決問題時必須決定其優(yōu)先順序。從眾多的問題中確認主要的問題,必須說明理由。
必須向相關人員說明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應該合理地設定目標值,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
若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若干具體問題時,可分解成幾個子課題。
應規(guī)定解決問題的期限。
掌握現狀
1、操作方法:
(1)調查四個方面以明確問題的特征:時間,地點,種類,特征。
(2)從不同角度調查,找出結果的波動。
(3)去現場收集數據中沒有包含的信息。
2、評述:
(1)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在問題內部.例如:質量特性值的波動太大,必然在影響因素中存在大的波動,這兩個波動之間必然存在關系,這是把握問題主要影響原因的有效方法。而觀察問題的佳角度隨問題的不同而不同,不管什么問題,以下四點是必須調查清楚的.即:時間,地點,種類,特征。
①時間:早晨,中午,晚上,不合格品率有何差異星期一到星期五(雙休日的情況下),每天的合格品率都相同嗎 當然還可以以星期,月,季節(jié),年等不同時間段觀察結果。
②地點:從導致產品不合格的部位出發(fā).從部件的上部,側面或下部零件的不合格情況來考慮,如:燒制品在窯中位置的不同(門口附近,窗邊,爐壁附近,爐的中央等等),產品不合格品率有何不同;還可以依照方位(東,南,西,北),高度(頂部,底部)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產品形狀非常長的情況下,可從前面,中央,后部去考慮;產品形狀復雜的情況下,不合格部位是在筆直的部位還是拐角部位等等。
③種類:同一個工廠生產的不同產品,其不合格品率有無差異 與過去生產過的同類產品相比,其不合格品率有無差異 關于種類還可以從生產標準,等級;是成人用還是兒童用;男用還是女用,內銷還是外銷等不同角度進行考慮,充分體現分層原則。
④特征:以產品不合格品項目——針孔(細小的氣孔)為例,發(fā)現針孔時,其形狀是圓的,橢圓,帶角的還是其它形狀;大多數針孔的排列有無特征;是筆直地還是彎曲地排列;是連續(xù)的還是間斷的,等等.何種情況下,針孔的大小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是在全部還是特定的部位出現;針孔附近有無異樣的顏色或異物存在。
(2)不管什么問題,以上四點是必須調查的,但并不充分,另外,結果波動的特征也必須把握。
(3)調查者應深入現場,在現場可以獲得許多數據中未包含的信息。
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1、操作方法:
(1) 設立假說(選擇可能的原因)
①為了搜集關于可能的原因的全部信息,應畫出因果圖(包括所有認為可能有關的因素)。
②運用"掌握現狀"階段掌握的信息,消去所有已確認為無關的因素,用剩下的因素重新繪制因果圖。
③在繪出的圖中,標出認為可能性較大的主要原因。
(2) 驗證假說(從已設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①搜集新的數據或證據,制定計劃來確認可能性較大的原因對問題有多大影響。
②綜合全部調查到的信息,決定主要影響原因。
③如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有意識地將問題再現。
2、評述:
到了這一階段,就應該科學地確定原因了??紤]原因時,通常要通過討論其理由,并應用數據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這時很容易出現將"假說的建立"和" 假說的驗證"混為一談的錯誤。驗證假說時,不能用建立假說的材料,而需要新的材料來證明。重新收集驗證假說的數據要有計劃,有根據地進行。
(1)因果圖是建立假說的有效工具.圖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設為導致問題的原因,圖中終包括的因素必須是主要的,能夠得到確認的。
①圖中各影響因素應盡可能寫具體.如果用抽象的語言表達,由于抽象的定義是從各種各樣的實例中集約出來的,因此,圖形可能過于龐大。例如,因果圖中的結果代表著某一類缺陷,圖中的要因就成為引起這一類缺陷的原因集合體,圖中將混雜各種因素,很難分析。因此,結果項表現得越具體,因果圖就越有效。
②對所有認為可能的原因都進行調查是低效率的,必須根據數據,削減影響因素的數目??衫?掌握現狀"階段中分析過的信息,將與結果波動無關的因素舍去。要始終記?。阂蚬麍D終畫得越?。ㄓ绊懸蛩厣伲接行?
(2)驗證假說必須根據重新實驗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有計劃地進行.
①驗證假說就是核實原因與結果間是否存在關系,是否密切.常使用排列圖,相關及回歸分析,方差分析.
②導致產品缺陷出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個或幾個,應首先對主要因素采取對策.所以,判斷主要影響原因是重要的.
③利用缺陷的再現性試驗來驗證影響原因要慎重進行.某一產品中采用了非標準件而產生不合格品,不能因此斷定非標準件就是不合格品的原因。再現了的缺陷還必須與"掌握現狀"時查明的缺陷一致,具有同樣的特征.有意識的再現缺陷是驗證假設的有效手段,但要考慮到人力,時間,經濟性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
質量改進的對象一般是長期性缺陷,所以難度大,需要很多人參加并要制定周密的計劃以后,才能得到實效。因此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該基礎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上的統(tǒng)一
首先,要統(tǒng)一對質量危機的認識。由于影響市場占有率的主導因素是質量,質量競爭在市場經濟中是一個長期的客觀規(guī)律,即有市場經濟必存在著質量竟爭現象。企業(yè)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重視質量改進工作。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質量改進工作的長期性,即是“永不停頓”的工作。因此質量改進工作不是“臨時措施”,而是“日常工作”。朱蘭近年來將質量管理工作歸納為三個基本的相關過程: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并稱之謂“三部曲”。
2.領導階層的重視
搞好產品質量的改進,提高企業(yè)工作質量的關鍵在于領導,尤其是上層領導。沒有上層領導的支持與指導,質量改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是因為在質量改進工作的實施中,如果上層認為不用做的事,那么下級人員就不會去做。正像瀑布一樣,山上無涓涓的流水,山下絕不會出現瀑布,人們把這種關系稱為“瀑布效應”。只有上層首先糾正對質量的舊觀念和壞習慣之后,才有可能清除下級人員的對質量的舊觀念和壞習慣,企業(yè)的質量改進工作才能順利實施。
(二)克服質量改進的阻力
進行質量改進,需要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綜合性的工作,才能解決企業(yè)的質量問題。其內容涉及到技術改進和社會變革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有一定的阻力,了解并消除這些阻力是質量改進的先決條件。
1.文化方面的阻力
在質量改進過程中,重點是克服“文化上對所需技術改造的抵制”。當實行一項質量改進的變革時,常會遇到一種對改革的阻力,人們對此常迷惑不解。迷惑的原因是只看到改進課題的技術性方面,而忽視了與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效應,那就是對于人際關系、地位、聲譽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某道工序是一項技術很高的手工勞動,如今要把它改變成簡單的機器操作,這樣就傷害了某些高級鉗工的感情,他們將喪失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中的地位和自豪感。因此他們很可能成為這項質量改進中的人為的阻力。
2.技術方面的阻力
質量改進工作要涉及到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原理的應用。掌握并應用這些“硬技術”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其阻力是客觀存在的。為克服技術上阻力,應將技術人員、技術情報人員、實驗試制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整體的目標一致性和行動協(xié)調性是攻克技術阻力的基礎。經驗告訴人們:單兵作戰(zhàn),對于質量改進的成效是微弱的,必須組成兵團作戰(zhàn)才能有效地克服技術方面的阻力。
具體實施質量改進PDCA循環(huán)的過程,以分成如下七個步驟:
1、明確問題
2、掌握現狀
3、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4、擬訂對策并實施
5、確認效果
6、防止問題再發(fā)生并標準化
7、總結
明確問題
1、操作方法
(1)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比其他問題重要。
(2)問題的背景是什么,現狀如何。
(3)具體描述問題的后果,如產生了什么損失,并指出希望改進到什么程度。
(4)選定改進課題和目標值。
(5)選定改進任務負責人。
(6)預算改進活動所需費用。
(7)擬訂改進活動時間表。
2、評述:
企業(yè)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受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限制,解決問題時必須決定其優(yōu)先順序。從眾多的問題中確認主要的問題,必須說明理由。
必須向相關人員說明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應該合理地設定目標值,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
若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若干具體問題時,可分解成幾個子課題。
應規(guī)定解決問題的期限。
掌握現狀
1、操作方法:
(1)調查四個方面以明確問題的特征:時間,地點,種類,特征。
(2)從不同角度調查,找出結果的波動。
(3)去現場收集數據中沒有包含的信息。
2、評述:
(1)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在問題內部.例如:質量特性值的波動太大,必然在影響因素中存在大的波動,這兩個波動之間必然存在關系,這是把握問題主要影響原因的有效方法。而觀察問題的佳角度隨問題的不同而不同,不管什么問題,以下四點是必須調查清楚的.即:時間,地點,種類,特征。
①時間:早晨,中午,晚上,不合格品率有何差異星期一到星期五(雙休日的情況下),每天的合格品率都相同嗎 當然還可以以星期,月,季節(jié),年等不同時間段觀察結果。
②地點:從導致產品不合格的部位出發(fā).從部件的上部,側面或下部零件的不合格情況來考慮,如:燒制品在窯中位置的不同(門口附近,窗邊,爐壁附近,爐的中央等等),產品不合格品率有何不同;還可以依照方位(東,南,西,北),高度(頂部,底部)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產品形狀非常長的情況下,可從前面,中央,后部去考慮;產品形狀復雜的情況下,不合格部位是在筆直的部位還是拐角部位等等。
③種類:同一個工廠生產的不同產品,其不合格品率有無差異 與過去生產過的同類產品相比,其不合格品率有無差異 關于種類還可以從生產標準,等級;是成人用還是兒童用;男用還是女用,內銷還是外銷等不同角度進行考慮,充分體現分層原則。
④特征:以產品不合格品項目——針孔(細小的氣孔)為例,發(fā)現針孔時,其形狀是圓的,橢圓,帶角的還是其它形狀;大多數針孔的排列有無特征;是筆直地還是彎曲地排列;是連續(xù)的還是間斷的,等等.何種情況下,針孔的大小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是在全部還是特定的部位出現;針孔附近有無異樣的顏色或異物存在。
(2)不管什么問題,以上四點是必須調查的,但并不充分,另外,結果波動的特征也必須把握。
(3)調查者應深入現場,在現場可以獲得許多數據中未包含的信息。
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1、操作方法:
(1) 設立假說(選擇可能的原因)
①為了搜集關于可能的原因的全部信息,應畫出因果圖(包括所有認為可能有關的因素)。
②運用"掌握現狀"階段掌握的信息,消去所有已確認為無關的因素,用剩下的因素重新繪制因果圖。
③在繪出的圖中,標出認為可能性較大的主要原因。
(2) 驗證假說(從已設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①搜集新的數據或證據,制定計劃來確認可能性較大的原因對問題有多大影響。
②綜合全部調查到的信息,決定主要影響原因。
③如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有意識地將問題再現。
2、評述:
到了這一階段,就應該科學地確定原因了??紤]原因時,通常要通過討論其理由,并應用數據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這時很容易出現將"假說的建立"和" 假說的驗證"混為一談的錯誤。驗證假說時,不能用建立假說的材料,而需要新的材料來證明。重新收集驗證假說的數據要有計劃,有根據地進行。
(1)因果圖是建立假說的有效工具.圖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設為導致問題的原因,圖中終包括的因素必須是主要的,能夠得到確認的。
①圖中各影響因素應盡可能寫具體.如果用抽象的語言表達,由于抽象的定義是從各種各樣的實例中集約出來的,因此,圖形可能過于龐大。例如,因果圖中的結果代表著某一類缺陷,圖中的要因就成為引起這一類缺陷的原因集合體,圖中將混雜各種因素,很難分析。因此,結果項表現得越具體,因果圖就越有效。
②對所有認為可能的原因都進行調查是低效率的,必須根據數據,削減影響因素的數目??衫?掌握現狀"階段中分析過的信息,將與結果波動無關的因素舍去。要始終記?。阂蚬麍D終畫得越?。ㄓ绊懸蛩厣伲接行?
(2)驗證假說必須根據重新實驗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有計劃地進行.
①驗證假說就是核實原因與結果間是否存在關系,是否密切.常使用排列圖,相關及回歸分析,方差分析.
②導致產品缺陷出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個或幾個,應首先對主要因素采取對策.所以,判斷主要影響原因是重要的.
③利用缺陷的再現性試驗來驗證影響原因要慎重進行.某一產品中采用了非標準件而產生不合格品,不能因此斷定非標準件就是不合格品的原因。再現了的缺陷還必須與"掌握現狀"時查明的缺陷一致,具有同樣的特征.有意識的再現缺陷是驗證假設的有效手段,但要考慮到人力,時間,經濟性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