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辣時評:高考與學生到底誰放棄了誰

字號:

每年到這個時候,總有一些“放棄高考”的例行新聞,讀來讓人心頭五味雜陳。3月28日《重慶晨報》消息說,今年重慶高考報名人數(shù)雖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來說,考生仍偏少。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這些考生多是農(nóng)村考生,有的迫于無奈拿個畢業(yè)證外出打工。此外,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也使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nóng)村蔓延。
    若不出所料,定有一些人會照例站出來教育我們說:稍安勿躁,放棄也是一種美麗!這話看似很有道理,畢竟,高考又不是義務教育,對家庭而言屬于一項投資,對學生而言則是選擇自由,沒有法律規(guī)定誰一定要與高考善始善終地愛下去,抽身而出,并不代表人生從此就失重。
    然而,將心比心,脫胎于農(nóng)村而坐在寫字樓里的“我”、暢行于城市生活的“我”,當年也有機會“放棄高考”一下,“我”又做何選擇?我只知道,我不樂意,十二分不樂意,就算是以頭搶地也要把“高考”這一關過了,因為,對農(nóng)村孩子而言,這一生,還有比高考更公平更關鍵的“向上游”的機會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簡單的一個道理。自由是什么?首先是選擇的能力,被保障的權益。對一個乞丐說,我尊重你不吃滿漢全席的權利與自由,這樣的邏輯實在很悖謬,也很殘忍。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上萬名學生放棄高考”的幾個特征吧:一者,這些“放棄者”大多是西部地區(qū)的農(nóng)村學生,年年都有類似報道;二者,他們都選擇了在高考之前“放棄高考”,好比運動員在開賽之前群體性缺席。如此“放棄”,與其說是“選擇”,不如說是“被放棄”更準確。換言之,他們,除了選擇放棄,還有選擇不放棄的權利與自由嗎?
    不久前,溫總理提到的重點高校農(nóng)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事實上,很多農(nóng)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經(jīng)退出競爭了?!倍吨袊鞘懈咧猩募彝ケ尘罢{(diào)查》課題組負責人王雄先生介紹說,農(nóng)村娃不是從進入大學時才開始減少的。高中前“放棄”一批,高考前再“放棄”一批,大學里的農(nóng)村學生越來越少,也就越來越“順理成章”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作個體式詭辯,說個別農(nóng)村學生不讀大學也會成為精英,就像養(yǎng)豬也能養(yǎng)出CEO一樣——而應該看到,當大批農(nóng)村學生在高考門前折身而回,“放棄高考”對這個社會的人口結(jié)構(gòu)、階層流動產(chǎn)生多么嚴重的固化影響。
    “被高考放棄”實質(zhì)就是教育不公,是和農(nóng)村孩子輟學失學一樣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在開放的公民社會,每個人都應獲得在不同階層中垂直流動的機會,任何一個階層的成員,都不是“命中注定”要在父輩的身份中繼承其角色定位終其一生。這種流動性是社會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障。如果教育越來越精英化,價碼與數(shù)量越來越高門檻,那么,“龍生龍鳳生鳳”就將成為弱勢群體擺不脫的夢魘,發(fā)展機會的公平就將成為懸在頭上的玻璃天花板。
    高考與我,誰被誰放棄?弄清這個問題,我們才不至于陷入口水的爭執(zhí),而應該尋求積極政策,讓所有“放棄高考”者真正有資格大聲說“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