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壇的收獲
1997年9月19日。星期五。下午。陳祥星踏進了注冊會計師師資格考試考場。
第一個科目是會計。考前,陳祥星覺得對會計把握十足,“畢竟這是我耗時多的科目,教材都讓我讀破了,水平還不夠嗎?”
令陳祥星相當意外的是,這門課他考得很辛苦。他很勉強、很不清楚地做完了試卷。陳祥星說,“所謂‘勉強’就是差點來不及,原因自然是水平不夠;所謂‘很不清楚’就是覺得沒把握,覺得自己做的答案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似非而是,自己看了也覺得沒信心”。
會計考試結(jié)束的時候,陳祥星很有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以至于他走出考場時,真覺得自己迷路了,不知道怎么樣才能走出考場所在的那所中學。
“我終于走出校門的時候,覺得手腳 冰冷。考《會計》的表現(xiàn)加上體力的疲勞,我?guī)缀跤X得要崩潰,想搞定五門卻首戰(zhàn)不捷,幾乎要喪失了繼續(xù)往下考的信心。”
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韌性,陳祥星還是決定,即便是五門全死也要考到底。
“相比之下,審計試題就容易得多了。”陳祥星至今很有印象的是,他在審計報告的寫法上費了一點腦筋。那個報告的意見類型無疑應(yīng)該是保留意見,但除了保留事項以外,還有一些不需保留但需要在“意見段”后面加“解釋說明段”的事項。他當時想了半天便決定來個“創(chuàng)新”,也就是寫了一個正常的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在后又加上了“解釋說明段”,以說明不需保留但要說明的事項。這樣,陳祥星就寫了一個教材里格式?jīng)]有的“很怪”的審計報告。陳祥星后來發(fā)現(xiàn),他的寫法和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公布的答案類似或者說是一樣的。他曾經(jīng)為自己的“創(chuàng)新”很感自豪,但后來,他又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那樣處理似乎顯得“拖泥帶水”,談不上創(chuàng)新。
而順利的要算《財務(wù)管理》考試了。陳祥星幾乎提前了一個小時結(jié)束戰(zhàn)斗。
這場CPA考試把陳祥星折磨得精疲力竭。在他所在的那個考場里,堅持考完5門課的,只有陳祥星一個人。
后一個考試科目結(jié)束時,監(jiān)考老師大概是覺得陳祥星被考試折磨得快沒有了人樣,便祝愿他“五門都能及格,都不用補考”——“及格”、“補考”多樸素的詞匯,陳祥星猜測,那位老師應(yīng)該是中學教員,他說,他永遠記住那位老師說那句話時臉上略帶同情的真誠。誰也沒有料想到的是,這位老師的祝愿后來真的變成了事實。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1997年 福建省考生的全科合格率是0.76%,陳祥星成了1997年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福建省15名全科合格者之一,做成了一件成功概率不到1%的不可能事件。
考試:動機、心態(tài)、方法
事后,陳祥星對此次CPA應(yīng)考做了三個方面的總結(jié)。
在考試問題上,強烈的動機是必要的,但是,他認為,追求功利的結(jié)果往往通過無功利過程來實現(xiàn),在應(yīng)考學習上,既要為了考試但不能全為了考試。例如,老想著讀重點,往往連所謂的“重點”也沒有讀清楚;老想著讀到考題,往往讀到的都不考,考到的經(jīng)常沒有讀到。
應(yīng)考學習時間不在長短,關(guān)鍵要找到用心的學習心態(tài)。陳祥星說“那些日子里,有時我在公共汽車上也在想書上的東西,甚至在夢中看到了‘借’和‘貸’!”,那些好幾斤重不止一尺高的教材就是在這種心態(tài)下讀完的。
“考試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謂的‘智商’,而在于心態(tài)。只要有讀書的心態(tài),考試這種事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難!”。職場中人,往往難免要庸人自擾,走進一個胡同轉(zhuǎn)悠半天出不來,在這樣的情形下很難有好的學習心態(tài)。為尋找一個好的心態(tài),陳祥星總是遵循著“滿意原則”來處理生活和工作的煩雜瑣事,他進一步解釋道,“我只花‘合理’的時間去考慮一個事。因為,我認為自己花了一些時間考慮一個問題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時間,不一定會有‘新解’,即使有,跟時間成本相比,也不見得合算”。
“即使因為我沒有多花時間考慮某個問題而失去了更好解決問題的機會,那么,我就視之為貫徹‘滿意原則’的成本”,“我沒辦法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尋得‘優(yōu)解’,那樣,人活得很累。這當然有個‘度’的問題,即究竟什么是‘合理’的時間,這只能靠我們的主觀判斷”。
在學習方法上,陳祥星認為,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實踐中自己去尋找、總結(jié),別人的再好的方法都只能是參考。
1997年9月19日。星期五。下午。陳祥星踏進了注冊會計師師資格考試考場。
第一個科目是會計。考前,陳祥星覺得對會計把握十足,“畢竟這是我耗時多的科目,教材都讓我讀破了,水平還不夠嗎?”
令陳祥星相當意外的是,這門課他考得很辛苦。他很勉強、很不清楚地做完了試卷。陳祥星說,“所謂‘勉強’就是差點來不及,原因自然是水平不夠;所謂‘很不清楚’就是覺得沒把握,覺得自己做的答案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似非而是,自己看了也覺得沒信心”。
會計考試結(jié)束的時候,陳祥星很有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以至于他走出考場時,真覺得自己迷路了,不知道怎么樣才能走出考場所在的那所中學。
“我終于走出校門的時候,覺得手腳 冰冷。考《會計》的表現(xiàn)加上體力的疲勞,我?guī)缀跤X得要崩潰,想搞定五門卻首戰(zhàn)不捷,幾乎要喪失了繼續(xù)往下考的信心。”
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韌性,陳祥星還是決定,即便是五門全死也要考到底。
“相比之下,審計試題就容易得多了。”陳祥星至今很有印象的是,他在審計報告的寫法上費了一點腦筋。那個報告的意見類型無疑應(yīng)該是保留意見,但除了保留事項以外,還有一些不需保留但需要在“意見段”后面加“解釋說明段”的事項。他當時想了半天便決定來個“創(chuàng)新”,也就是寫了一個正常的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在后又加上了“解釋說明段”,以說明不需保留但要說明的事項。這樣,陳祥星就寫了一個教材里格式?jīng)]有的“很怪”的審計報告。陳祥星后來發(fā)現(xiàn),他的寫法和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公布的答案類似或者說是一樣的。他曾經(jīng)為自己的“創(chuàng)新”很感自豪,但后來,他又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那樣處理似乎顯得“拖泥帶水”,談不上創(chuàng)新。
而順利的要算《財務(wù)管理》考試了。陳祥星幾乎提前了一個小時結(jié)束戰(zhàn)斗。
這場CPA考試把陳祥星折磨得精疲力竭。在他所在的那個考場里,堅持考完5門課的,只有陳祥星一個人。
后一個考試科目結(jié)束時,監(jiān)考老師大概是覺得陳祥星被考試折磨得快沒有了人樣,便祝愿他“五門都能及格,都不用補考”——“及格”、“補考”多樸素的詞匯,陳祥星猜測,那位老師應(yīng)該是中學教員,他說,他永遠記住那位老師說那句話時臉上略帶同情的真誠。誰也沒有料想到的是,這位老師的祝愿后來真的變成了事實。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1997年 福建省考生的全科合格率是0.76%,陳祥星成了1997年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福建省15名全科合格者之一,做成了一件成功概率不到1%的不可能事件。
考試:動機、心態(tài)、方法
事后,陳祥星對此次CPA應(yīng)考做了三個方面的總結(jié)。
在考試問題上,強烈的動機是必要的,但是,他認為,追求功利的結(jié)果往往通過無功利過程來實現(xiàn),在應(yīng)考學習上,既要為了考試但不能全為了考試。例如,老想著讀重點,往往連所謂的“重點”也沒有讀清楚;老想著讀到考題,往往讀到的都不考,考到的經(jīng)常沒有讀到。
應(yīng)考學習時間不在長短,關(guān)鍵要找到用心的學習心態(tài)。陳祥星說“那些日子里,有時我在公共汽車上也在想書上的東西,甚至在夢中看到了‘借’和‘貸’!”,那些好幾斤重不止一尺高的教材就是在這種心態(tài)下讀完的。
“考試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謂的‘智商’,而在于心態(tài)。只要有讀書的心態(tài),考試這種事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難!”。職場中人,往往難免要庸人自擾,走進一個胡同轉(zhuǎn)悠半天出不來,在這樣的情形下很難有好的學習心態(tài)。為尋找一個好的心態(tài),陳祥星總是遵循著“滿意原則”來處理生活和工作的煩雜瑣事,他進一步解釋道,“我只花‘合理’的時間去考慮一個事。因為,我認為自己花了一些時間考慮一個問題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時間,不一定會有‘新解’,即使有,跟時間成本相比,也不見得合算”。
“即使因為我沒有多花時間考慮某個問題而失去了更好解決問題的機會,那么,我就視之為貫徹‘滿意原則’的成本”,“我沒辦法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尋得‘優(yōu)解’,那樣,人活得很累。這當然有個‘度’的問題,即究竟什么是‘合理’的時間,這只能靠我們的主觀判斷”。
在學習方法上,陳祥星認為,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實踐中自己去尋找、總結(jié),別人的再好的方法都只能是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