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編纂“六經(jīng)”是我國古代對檔案文獻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利用?!傲?jīng)”大多為文書檔案材料的匯編或摘要;“六經(jīng)”的成書過程就是就是搜集檔案資料并加以整理的過程??鬃訛楹笫辣4媪吮容^系統(tǒng)的歷史檔案,開創(chuàng)了利用檔案編纂史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編纂檔案資料的原則,開辟了檔案利用的新領(lǐng)域──使檔案成為傳道授業(yè)的工具,因此說孔子對中國古代檔案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guān)鍵詞:孔子;六經(jīng);檔案史
先秦時期保管檔案的官員是史官,而對我國古代檔案事業(yè)做出貢獻的人物卻是沒有當過史官的孔子??鬃訉糯鷻n案事業(yè)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歷代文書檔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上, 其有形成果就是“六經(jīng)”。
“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經(jīng)典,其中《樂》自秦始皇焚書后即已亡佚, 現(xiàn)存的其余“五經(jīng)”不一定是當時的原貌,但它們是孔子為教學需要而整理編訂的教材, 已為學界所認同。對于“六經(jīng)”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地位,哲學史家、文學史家、教育史家、史學家從不同角度給以很高評價, 但對孔子編纂“六經(jīng)”在中國文書檔案事業(yè)的意義則探討不夠。實際上, 編纂“六經(jīng)”是我國古代對文書檔案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利用, 在中國文書檔案事業(yè)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
一、從內(nèi)容上看,“六經(jīng)”多為文書檔案材料的匯編或摘要
清代學者章學誠說曾提出“六經(jīng)乃周官之舊典”的觀點①, 但他沒有展開詳細論述。下面我們試以這些經(jīng)典的內(nèi)容為主要論據(jù)來論證“六經(jīng)”的檔案性質(zhì)。
1.《書》和《春秋》的檔案性質(zhì)
《書》即《尚書》,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收錄的是商、周兩代統(tǒng)治者發(fā)布的政令和重要講話的記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按年記載了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間(前 722~前481)的歷史大事。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這兩部書,一是古代文書的精選,一是歷史記錄的摘要,其檔案性質(zhì)十分明顯。
2.《禮》的檔案性質(zhì)
關(guān)于《禮》, 現(xiàn)存有《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禮書。《周禮》原稱《周官》,是一部官制匯編, 規(guī)定了西周中央政府“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的職掌和屬官人數(shù),其檔案性質(zhì)比較明顯;《儀禮》是記載典禮儀節(jié)的書, 記錄的是商、周統(tǒng)治者名目繁多的典禮的復雜程序, 實際上就是職業(yè)司儀據(jù)之經(jīng)辦典禮的“程序單”;《禮記》是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 其中一半以上是解說《儀禮》相應篇章的,另有少數(shù)則是《儀禮》所失收的古代典禮儀節(jié)的文件。從這些內(nèi)容看, 三部禮書中, 前兩部是關(guān)于典禮程序的檔案材料匯編, 《禮記》則是對《儀禮》的闡釋和補遺。
3.《詩》的檔案性質(zhì)
《詩》(即《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人們都知道《詩經(jīng)》的文學價值很高, 卻未必了解它也具有檔案性質(zhì)。下面我們重點論證《詩》的檔案性質(zhì)。
第一, 《詩經(jīng)》所收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中所收之詩多屬史詩,《頌》為廟堂祭祀時演唱的歌頌祖先功業(yè)的頌歌, 也具有史詩的性質(zhì),這些“史詩”文學價值不高,而史料價值卻很高。如《大雅·緜》記述了周族古公亶父自豳遷岐的故事, 其資料后來成為司馬遷撰寫《史記·周本紀》的重要根據(jù);再如《周頌·臣工》、《大雅·桑柔》等篇保存了有關(guān)土地分配和耕作的資料, 《大雅·公劉》等篇保存了關(guān)于賦稅的資料,《小雅·十月之交》留下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地震的同時發(fā)生日食的情況, 這是中國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地震記錄。
第二, 《詩經(jīng)》中文學價值的是占總數(shù)一半以上的“風詩”,而從周王朝采集這些詩的目的和方式看,它們具有社會調(diào)查資料的性質(zhì)?!帮L詩”主要是各地民歌, 其內(nèi)容有反映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 也有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這些詩之所以能進入宮廷和貴族上層社會,是周王朝實行“采風”制度的結(jié)果。西周的“采風”制度在我國行政管理是獨具一格的:中央政府設(shè)置專職的采風官員(“行人”), 定期到民間“采詩”?!稘h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 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 獻之大師……以聞于天子?!薄稘h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 王者所以觀風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薄抖Y記·王制》也說:“天子……命太師陳詩以觀得失”。 可見采風的主要目的是“觀政”, 即了解各諸侯國政績的好壞和各地的風俗民情, 然后安邦理國, 賞功罰罪,而不是如有些文學選本所說的僅供王公貴族“制禮作樂”?!对娊?jīng)》中保存有如《伐檀》、《碩鼠》等反映勞動人民生計維艱、對貴族剝削表示強烈不滿的民歌,將它們配樂演唱是不會給宮廷貴族帶來愉悅的, 這也能說明“采風”的目的是了解民情。從“采風”的目的(“觀政”)和方式(專人定期采集)看,它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調(diào)查, 采風所得的詩, 在當時乃是原始的調(diào)查材料, 這些材料被王室保存起來, 也就轉(zhuǎn)化為檔案。所以說《詩》經(jīng)中的《風》, 原本也具有檔案的性質(zhì)。
“六經(jīng)”中的另外兩部,《樂》已不傳,《易》相傳為周文王所作,如此說成立, 則《易》的原本必為周王室所收藏的重要檔案。由于《易》的內(nèi)容比較深奧,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具體分析。僅從以上四部經(jīng)書的內(nèi)容看,章學誠關(guān)于“六經(jīng)乃周官之舊典”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籠統(tǒng)地說“六經(jīng)”就是周代官方的文書檔案, 則抹殺了孔子搜集、整理它們的歷史功績, 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六經(jīng)”大多為孔子搜集并加以整理的檔案材料的匯編或摘要。
二、古代典籍關(guān)于孔子及其弟子搜集檔案情況的記載
“六經(jīng)”具有檔案性質(zhì),但“六經(jīng)”是否確為孔子所編纂, 學界曾有不同見解。否定者最極端的觀點是錢玄同提出的,他認為“孔子無刪述或制作‘六經(jīng)’之事”②??隙ㄕ咦顦O端的觀點是康有為提出的, 他認為“凡‘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 昔人言孔子刪述者, 誤也”③。這兩種觀點皆為偏頗之論。準確的說法是:“六經(jīng)”是孔子依據(jù)搜集到的檔案材料加以整理而形成的, 他不是“六經(jīng)”的著作者, 但肯定是“六經(jīng)”的“編纂者”。
歷代典籍中有許多記載可以證明, 孔子為編訂“六經(jīng)”曾長期有意識地進行檔案材料的搜集和積累?,F(xiàn)略舉數(shù)例:
其一,《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之時, 周室微而禮樂廢, 詩書缺, 追跡三代之禮, 序書傳……”。這里的“追跡三代之禮”就是搜集有關(guān)夏、商、西周有關(guān)禮的文獻資料?!墩撜Z·八佾》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徴也;殷禮,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 則吾能徴之矣?!边@也說明, 孔子為研究“禮”的演變曾搜集、考察過杞國(杞侯為夏的后人)和宋國(宋侯為殷的后人)所保存的有關(guān)夏禮和殷禮的檔案典籍,他發(fā)現(xiàn)材料不全, 不足以為據(jù), 因此才發(fā)出“文獻不足”的感嘆。
其二, 《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都有孔子專程到周都城洛邑向“周守藏室之史”老子“問禮”、“孔子西觀書于周室”的記載?,F(xiàn)存漢代石刻中有一塊孔子見老子的畫像,畫中就有“一人手捧簡策, 交孔子翻閱”的細節(jié)④, 這可以說明孔子向老子“問禮”, 絕不是僅僅聆聽幾句教誨, 而主要目的是考察收集周守藏室中的檔案資料。
其三, 《尚書緯》記載:“孔子求《書》,得……三千二百四十篇……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為《尚書》”;《公羊傳注疏》引閔因《序》:孔子“制《春秋》之義, 使子夏求周史記, 得百二十國寶書” ;這里所講的“求”當然是尋找、搜求的意思。這些記載中的確切數(shù)字未必可靠,但孔子為編《尚書》、《春秋》而親自或派他的學生到各地去搜集有關(guān)檔案資料, 應當是沒有什么疑問的。
三、孔子利用檔案編纂“六經(jīng)”的目的和背景
孔子雖然做過“大司寇”等高官,但從政時間僅五年左右,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辦學教書,是一位職業(yè)教育家。《史記·孔子世家》說,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 弟子蓋三千焉, 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笨梢姟傲?jīng)”乃是孔子為教學需要而編訂的系統(tǒng)的教科書。他所利用的檔案資料來自何處呢?
孔子在魯國是有影響的文人, 且任高官, 他可以看到魯國的官方檔案。因魯君為周公后人,所以魯國保存的檔案典籍比較豐富, 這為孔子利用檔案編訂“六經(jīng)”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從“六經(jīng)”的內(nèi)容看, 僅僅依靠魯國官方檔案是不夠的?!对娊?jīng)·風》收有“十五國”民歌,這十五國遍布北方各地;《春秋》記述歷史事件的范圍也遍及當時整個中國, 包括被視為蠻夷的楚、越等南方諸國;這些內(nèi)容不可能僅僅取自魯國的官方檔案。
我國上古夏、商、西周三代, 統(tǒng)治者對檔案十分重視, 檔案被當作神圣之物深藏于王宮之中,有專人保管, 秘不外傳。春秋前期, 各諸侯國檔案管理基本沿襲西周舊制, 由史官管理檔案。但到了春秋后期, 諸侯國與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銳, 世卿制度也漸趨瓦解,維護周王室利益和保護世卿貴族利益的檔案典冊在社會變革中不斷被銷毀或流散于世。
關(guān)于檔案被銷毀的情況,《孟子·萬章下》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其嚴重程度。北宮锜問孟子:“周朝制定的官爵俸祿的等級制度是什么樣的呢?”孟子答道:詳細情況已經(jīng)不知道了, 因為諸侯“惡其害也, 而皆去其籍”。這說明那些記錄等級制度的檔案是維護中央王權(quán)的利益的, 對諸侯不利, 所以被毀掉了。這表明檔案的損毀情況相當嚴重, 以致孔子想了解古代禮制的情況,卻苦于找不到有關(guān)檔案, 而發(fā)出“文獻不足”的感嘆。
春秋后期, 檔案流散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宋司馬光描述當時檔案流失情況是“周室微, 道德壞, 五帝三王之文飄淪散失, 棄之不省?!雹菰谕跏液椭T侯自身地位不保的情況下, 以保管檔案為主要職掌的史官,社會地位也明顯下降, 一些史官常帶著自己掌管的檔案作為見面禮, 奔走于各國以求取官職, 謀求生路, 這是檔案大量流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檔案大量流散于社會, 對檔案的保管留存非常不利,但從另一方面看, 這也使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士)獲得了接觸、了解和利用檔案的機會??鬃泳褪窃谶@種背景下,對古代檔案資料進行大規(guī)模的搜集和整理的。
四、孔子在整理檔案過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考其真?zhèn)巍?杜預《左傳序》) 即經(jīng)過考訂將不合事實的荒誕無稽的的材料去掉。“六經(jīng)”主要取自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檔案, 而上古帝王都崇拜神靈, 每有重要活動,必先祭神占卜, 神靈旨意和占卜結(jié)果的記錄也留作檔案, 于是上古檔案就出現(xiàn)了“天道鬼神災祥卜筮”與帝王的人事政治活動“備述于策”的現(xiàn)象⑥??鬃硬幌嘈殴砩?《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在整理檔案時,就把有關(guān)“天道鬼神災祥卜筮”之類的虛假材料去掉了。這是今天看到的“六經(jīng)”中很少有鬼神巫怪之類內(nèi)容的原因。
二是“刪去重復” (王充《論衡·正說》),即將不同途徑收集來的材料中重復的材料刪去。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孔子對《詩》的整理上?!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 “古者《詩》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從“三千余篇”減至“三百五篇”, 去掉了百分之九十, 司馬遷不說“去其劣” ,而說“去其重”, 可見這一過程不是內(nèi)容上的精選和刪減, 而是版本的鑒定和選擇, 即將不同版本而內(nèi)容重復者去掉。
三是“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即按照一定的標準排列歸類并編定目錄。 “六經(jīng)”內(nèi)部篇目排列歸類的標準非常清楚。如《春秋》作為編年史按年排序,《書》作為歷代重要文書的匯編按朝代先后和帝王世系排列。至于《詩》, 因為篇目較多, 其排列分類有幾個層次, 首先按照“詩篇之異體”分為“風”、“雅”、“頌”, “風”為民歌, “雅”為是史詩, “頌”為頌歌;對其中篇目最多的“風”詩,又根據(jù)其來源的地域分為“十五國風”。
四是“存其精要”(梁啟超語)⑦, 即經(jīng)過對檔案材料的認真鑒定, 將有較高價值的保留下來。上文提到, 孔子搜集到的古代帝王的公文, 多達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斷遠取近, 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為《尚書》”。孔子以“是否可為后世效法”為標準, 對古代公文檔案的價值作了認真鑒定, 然后將具有“永久保留”價值的檔案編纂成冊, 這完全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培養(yǎng)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因而這一點是比較可信的。
兩千多年前孔子所做的上述四項工作, 與今天檔案整理工作十分相近,可以說“六經(jīng)”的成書過程就是孔子按照一定的指導思想有意識地搜集檔案并加以整理的過程。
五、孔子對中國古代檔案事業(yè)的貢獻
孔子編纂“六經(jīng)”主要目的不在于保存檔案文獻, 而在于用它作教材,但他在客觀上對中國古代檔案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為后世保存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歷史檔案文獻
如前所述,春秋后期檔案損毀流失十分嚴重??鬃釉谶@種情況下對歷史檔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搜集和整理,將它們編成“六經(jīng)”, 并作為教材傳授給學生, 使這些寶貴的上古檔案文獻得以保存, 成為后世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文獻資料。試想,如果沒有“六經(jīng)”, 我們今天要了解上古社會的具體情況將是何其難哉!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孔子本人不是史官, 他不能以魯國官方的身份來進行檔案搜集和整理, 也不具有“修史”的資格, 他是以學者的個人身份做這些事的, 這就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2.開創(chuàng)了利用檔案資料編纂史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六經(jīng)”中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在它之前也沒有什么其他體例的史書, 孔子修《春秋》, 開創(chuàng)了根據(jù)檔案編寫史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春秋》之后不久出現(xiàn)的《左傳》和《國語》兩部重要史書都是依據(jù)大量檔案編著而成,它們毫無疑問受到《春秋》的影響。到漢代司馬遷完成《史記》、班氏兄妹完成《漢書》后, 利用官方檔案編修前代史書成為歷代慣例;隋唐后, 這一做法又為歷代帝王認同支持。中國史學界引以為豪的材料齊全的“二十五史”, 無不是利用檔案的成果, 而開利用檔案編修史書之先河者, 就是孔子。
3.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編纂檔案資料的原則
“述而不作”語出《論語·述而》。朱熹解釋這句話:“孔子刪《詩》、《書》, 定《禮》、《樂》, 贊《周易》,修《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 而未嘗有所作也?!雹嘤矛F(xiàn)代語言來說, 就是孔子編纂“六經(jīng)”, 只是對原有的檔案材料作刪、定、贊(簡評)、修, 一般不改動原文。這與目前我國檔案館編纂檔案文獻的原則“尊重原文形成的歷史,不能以己意對原文潤色或改寫”是完全一致的。當然, 孔子編纂“六經(jīng)”是用作教材, 是為了傳授、弘揚自己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因此編纂中不可能不反映自己的思想, 但這只體現(xiàn)在刪留的標準或自己對有關(guān)材料的“贊語”之中, 而沒有過多地改動檔案材料的原文。
4.利用檔案傳道授業(yè)開辟了檔案利用的領(lǐng)域
任何檔案都是全社會的公共財富。商、周統(tǒng)治者為了壟斷文化, 一方面將檔案深藏固守于王宮官府,秘不外傳, 另一方面又以 “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來剝奪平民受教育的權(quán)利。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提出“有教無類”, 廣招各階層人士入學,并將其搜集到的檔案編纂為“六經(jīng)”作為教材向?qū)W生傳授, 這就從檔案利用和教育對象兩方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的壟斷,擴大了文化的傳播。自此以后, 檔案不再純粹是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 而被廣泛用作傳道授業(yè)的工具, 這是孔子在古代檔案提供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它開辟了檔案利用的新領(lǐng)域,極大地加快了古代文化的傳播。此后不久,中國歷就出現(xiàn)了思想異?;钴S、學術(shù)空前發(fā)展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不能不說與孔子開創(chuàng)利用檔案傳道授業(yè)的風氣有直接聯(lián)系。
———————————————
[注釋]
① 《章學誠遺書》影印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第762頁。
② 錢玄同《論詩說及群經(jīng)辨?zhèn)螘罚?見《古史辨》第一冊。1926年北平樸社印行, 第 69-70頁。
③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中華書局1958年版, 第179頁。
④ 孔祥驊孔正毅《孔子本紀》,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20頁。
⑤《司馬溫公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9頁。
⑥ 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104頁。
⑦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華書局1963年版, 第254頁。
⑧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頁。
關(guān)鍵詞:孔子;六經(jīng);檔案史
先秦時期保管檔案的官員是史官,而對我國古代檔案事業(yè)做出貢獻的人物卻是沒有當過史官的孔子??鬃訉糯鷻n案事業(yè)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歷代文書檔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上, 其有形成果就是“六經(jīng)”。
“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經(jīng)典,其中《樂》自秦始皇焚書后即已亡佚, 現(xiàn)存的其余“五經(jīng)”不一定是當時的原貌,但它們是孔子為教學需要而整理編訂的教材, 已為學界所認同。對于“六經(jīng)”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地位,哲學史家、文學史家、教育史家、史學家從不同角度給以很高評價, 但對孔子編纂“六經(jīng)”在中國文書檔案事業(yè)的意義則探討不夠。實際上, 編纂“六經(jīng)”是我國古代對文書檔案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利用, 在中國文書檔案事業(yè)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
一、從內(nèi)容上看,“六經(jīng)”多為文書檔案材料的匯編或摘要
清代學者章學誠說曾提出“六經(jīng)乃周官之舊典”的觀點①, 但他沒有展開詳細論述。下面我們試以這些經(jīng)典的內(nèi)容為主要論據(jù)來論證“六經(jīng)”的檔案性質(zhì)。
1.《書》和《春秋》的檔案性質(zhì)
《書》即《尚書》,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收錄的是商、周兩代統(tǒng)治者發(fā)布的政令和重要講話的記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按年記載了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間(前 722~前481)的歷史大事。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這兩部書,一是古代文書的精選,一是歷史記錄的摘要,其檔案性質(zhì)十分明顯。
2.《禮》的檔案性質(zhì)
關(guān)于《禮》, 現(xiàn)存有《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禮書。《周禮》原稱《周官》,是一部官制匯編, 規(guī)定了西周中央政府“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的職掌和屬官人數(shù),其檔案性質(zhì)比較明顯;《儀禮》是記載典禮儀節(jié)的書, 記錄的是商、周統(tǒng)治者名目繁多的典禮的復雜程序, 實際上就是職業(yè)司儀據(jù)之經(jīng)辦典禮的“程序單”;《禮記》是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 其中一半以上是解說《儀禮》相應篇章的,另有少數(shù)則是《儀禮》所失收的古代典禮儀節(jié)的文件。從這些內(nèi)容看, 三部禮書中, 前兩部是關(guān)于典禮程序的檔案材料匯編, 《禮記》則是對《儀禮》的闡釋和補遺。
3.《詩》的檔案性質(zhì)
《詩》(即《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人們都知道《詩經(jīng)》的文學價值很高, 卻未必了解它也具有檔案性質(zhì)。下面我們重點論證《詩》的檔案性質(zhì)。
第一, 《詩經(jīng)》所收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中所收之詩多屬史詩,《頌》為廟堂祭祀時演唱的歌頌祖先功業(yè)的頌歌, 也具有史詩的性質(zhì),這些“史詩”文學價值不高,而史料價值卻很高。如《大雅·緜》記述了周族古公亶父自豳遷岐的故事, 其資料后來成為司馬遷撰寫《史記·周本紀》的重要根據(jù);再如《周頌·臣工》、《大雅·桑柔》等篇保存了有關(guān)土地分配和耕作的資料, 《大雅·公劉》等篇保存了關(guān)于賦稅的資料,《小雅·十月之交》留下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地震的同時發(fā)生日食的情況, 這是中國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地震記錄。
第二, 《詩經(jīng)》中文學價值的是占總數(shù)一半以上的“風詩”,而從周王朝采集這些詩的目的和方式看,它們具有社會調(diào)查資料的性質(zhì)?!帮L詩”主要是各地民歌, 其內(nèi)容有反映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 也有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這些詩之所以能進入宮廷和貴族上層社會,是周王朝實行“采風”制度的結(jié)果。西周的“采風”制度在我國行政管理是獨具一格的:中央政府設(shè)置專職的采風官員(“行人”), 定期到民間“采詩”?!稘h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 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 獻之大師……以聞于天子?!薄稘h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 王者所以觀風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薄抖Y記·王制》也說:“天子……命太師陳詩以觀得失”。 可見采風的主要目的是“觀政”, 即了解各諸侯國政績的好壞和各地的風俗民情, 然后安邦理國, 賞功罰罪,而不是如有些文學選本所說的僅供王公貴族“制禮作樂”?!对娊?jīng)》中保存有如《伐檀》、《碩鼠》等反映勞動人民生計維艱、對貴族剝削表示強烈不滿的民歌,將它們配樂演唱是不會給宮廷貴族帶來愉悅的, 這也能說明“采風”的目的是了解民情。從“采風”的目的(“觀政”)和方式(專人定期采集)看,它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調(diào)查, 采風所得的詩, 在當時乃是原始的調(diào)查材料, 這些材料被王室保存起來, 也就轉(zhuǎn)化為檔案。所以說《詩》經(jīng)中的《風》, 原本也具有檔案的性質(zhì)。
“六經(jīng)”中的另外兩部,《樂》已不傳,《易》相傳為周文王所作,如此說成立, 則《易》的原本必為周王室所收藏的重要檔案。由于《易》的內(nèi)容比較深奧,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具體分析。僅從以上四部經(jīng)書的內(nèi)容看,章學誠關(guān)于“六經(jīng)乃周官之舊典”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籠統(tǒng)地說“六經(jīng)”就是周代官方的文書檔案, 則抹殺了孔子搜集、整理它們的歷史功績, 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六經(jīng)”大多為孔子搜集并加以整理的檔案材料的匯編或摘要。
二、古代典籍關(guān)于孔子及其弟子搜集檔案情況的記載
“六經(jīng)”具有檔案性質(zhì),但“六經(jīng)”是否確為孔子所編纂, 學界曾有不同見解。否定者最極端的觀點是錢玄同提出的,他認為“孔子無刪述或制作‘六經(jīng)’之事”②??隙ㄕ咦顦O端的觀點是康有為提出的, 他認為“凡‘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 昔人言孔子刪述者, 誤也”③。這兩種觀點皆為偏頗之論。準確的說法是:“六經(jīng)”是孔子依據(jù)搜集到的檔案材料加以整理而形成的, 他不是“六經(jīng)”的著作者, 但肯定是“六經(jīng)”的“編纂者”。
歷代典籍中有許多記載可以證明, 孔子為編訂“六經(jīng)”曾長期有意識地進行檔案材料的搜集和積累?,F(xiàn)略舉數(shù)例:
其一,《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之時, 周室微而禮樂廢, 詩書缺, 追跡三代之禮, 序書傳……”。這里的“追跡三代之禮”就是搜集有關(guān)夏、商、西周有關(guān)禮的文獻資料?!墩撜Z·八佾》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徴也;殷禮,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 則吾能徴之矣?!边@也說明, 孔子為研究“禮”的演變曾搜集、考察過杞國(杞侯為夏的后人)和宋國(宋侯為殷的后人)所保存的有關(guān)夏禮和殷禮的檔案典籍,他發(fā)現(xiàn)材料不全, 不足以為據(jù), 因此才發(fā)出“文獻不足”的感嘆。
其二, 《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都有孔子專程到周都城洛邑向“周守藏室之史”老子“問禮”、“孔子西觀書于周室”的記載?,F(xiàn)存漢代石刻中有一塊孔子見老子的畫像,畫中就有“一人手捧簡策, 交孔子翻閱”的細節(jié)④, 這可以說明孔子向老子“問禮”, 絕不是僅僅聆聽幾句教誨, 而主要目的是考察收集周守藏室中的檔案資料。
其三, 《尚書緯》記載:“孔子求《書》,得……三千二百四十篇……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為《尚書》”;《公羊傳注疏》引閔因《序》:孔子“制《春秋》之義, 使子夏求周史記, 得百二十國寶書” ;這里所講的“求”當然是尋找、搜求的意思。這些記載中的確切數(shù)字未必可靠,但孔子為編《尚書》、《春秋》而親自或派他的學生到各地去搜集有關(guān)檔案資料, 應當是沒有什么疑問的。
三、孔子利用檔案編纂“六經(jīng)”的目的和背景
孔子雖然做過“大司寇”等高官,但從政時間僅五年左右,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辦學教書,是一位職業(yè)教育家。《史記·孔子世家》說,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 弟子蓋三千焉, 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笨梢姟傲?jīng)”乃是孔子為教學需要而編訂的系統(tǒng)的教科書。他所利用的檔案資料來自何處呢?
孔子在魯國是有影響的文人, 且任高官, 他可以看到魯國的官方檔案。因魯君為周公后人,所以魯國保存的檔案典籍比較豐富, 這為孔子利用檔案編訂“六經(jīng)”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從“六經(jīng)”的內(nèi)容看, 僅僅依靠魯國官方檔案是不夠的?!对娊?jīng)·風》收有“十五國”民歌,這十五國遍布北方各地;《春秋》記述歷史事件的范圍也遍及當時整個中國, 包括被視為蠻夷的楚、越等南方諸國;這些內(nèi)容不可能僅僅取自魯國的官方檔案。
我國上古夏、商、西周三代, 統(tǒng)治者對檔案十分重視, 檔案被當作神圣之物深藏于王宮之中,有專人保管, 秘不外傳。春秋前期, 各諸侯國檔案管理基本沿襲西周舊制, 由史官管理檔案。但到了春秋后期, 諸侯國與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銳, 世卿制度也漸趨瓦解,維護周王室利益和保護世卿貴族利益的檔案典冊在社會變革中不斷被銷毀或流散于世。
關(guān)于檔案被銷毀的情況,《孟子·萬章下》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其嚴重程度。北宮锜問孟子:“周朝制定的官爵俸祿的等級制度是什么樣的呢?”孟子答道:詳細情況已經(jīng)不知道了, 因為諸侯“惡其害也, 而皆去其籍”。這說明那些記錄等級制度的檔案是維護中央王權(quán)的利益的, 對諸侯不利, 所以被毀掉了。這表明檔案的損毀情況相當嚴重, 以致孔子想了解古代禮制的情況,卻苦于找不到有關(guān)檔案, 而發(fā)出“文獻不足”的感嘆。
春秋后期, 檔案流散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宋司馬光描述當時檔案流失情況是“周室微, 道德壞, 五帝三王之文飄淪散失, 棄之不省?!雹菰谕跏液椭T侯自身地位不保的情況下, 以保管檔案為主要職掌的史官,社會地位也明顯下降, 一些史官常帶著自己掌管的檔案作為見面禮, 奔走于各國以求取官職, 謀求生路, 這是檔案大量流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檔案大量流散于社會, 對檔案的保管留存非常不利,但從另一方面看, 這也使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士)獲得了接觸、了解和利用檔案的機會??鬃泳褪窃谶@種背景下,對古代檔案資料進行大規(guī)模的搜集和整理的。
四、孔子在整理檔案過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考其真?zhèn)巍?杜預《左傳序》) 即經(jīng)過考訂將不合事實的荒誕無稽的的材料去掉。“六經(jīng)”主要取自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檔案, 而上古帝王都崇拜神靈, 每有重要活動,必先祭神占卜, 神靈旨意和占卜結(jié)果的記錄也留作檔案, 于是上古檔案就出現(xiàn)了“天道鬼神災祥卜筮”與帝王的人事政治活動“備述于策”的現(xiàn)象⑥??鬃硬幌嘈殴砩?《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在整理檔案時,就把有關(guān)“天道鬼神災祥卜筮”之類的虛假材料去掉了。這是今天看到的“六經(jīng)”中很少有鬼神巫怪之類內(nèi)容的原因。
二是“刪去重復” (王充《論衡·正說》),即將不同途徑收集來的材料中重復的材料刪去。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孔子對《詩》的整理上?!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 “古者《詩》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從“三千余篇”減至“三百五篇”, 去掉了百分之九十, 司馬遷不說“去其劣” ,而說“去其重”, 可見這一過程不是內(nèi)容上的精選和刪減, 而是版本的鑒定和選擇, 即將不同版本而內(nèi)容重復者去掉。
三是“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即按照一定的標準排列歸類并編定目錄。 “六經(jīng)”內(nèi)部篇目排列歸類的標準非常清楚。如《春秋》作為編年史按年排序,《書》作為歷代重要文書的匯編按朝代先后和帝王世系排列。至于《詩》, 因為篇目較多, 其排列分類有幾個層次, 首先按照“詩篇之異體”分為“風”、“雅”、“頌”, “風”為民歌, “雅”為是史詩, “頌”為頌歌;對其中篇目最多的“風”詩,又根據(jù)其來源的地域分為“十五國風”。
四是“存其精要”(梁啟超語)⑦, 即經(jīng)過對檔案材料的認真鑒定, 將有較高價值的保留下來。上文提到, 孔子搜集到的古代帝王的公文, 多達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斷遠取近, 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為《尚書》”。孔子以“是否可為后世效法”為標準, 對古代公文檔案的價值作了認真鑒定, 然后將具有“永久保留”價值的檔案編纂成冊, 這完全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培養(yǎng)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因而這一點是比較可信的。
兩千多年前孔子所做的上述四項工作, 與今天檔案整理工作十分相近,可以說“六經(jīng)”的成書過程就是孔子按照一定的指導思想有意識地搜集檔案并加以整理的過程。
五、孔子對中國古代檔案事業(yè)的貢獻
孔子編纂“六經(jīng)”主要目的不在于保存檔案文獻, 而在于用它作教材,但他在客觀上對中國古代檔案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為后世保存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歷史檔案文獻
如前所述,春秋后期檔案損毀流失十分嚴重??鬃釉谶@種情況下對歷史檔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搜集和整理,將它們編成“六經(jīng)”, 并作為教材傳授給學生, 使這些寶貴的上古檔案文獻得以保存, 成為后世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文獻資料。試想,如果沒有“六經(jīng)”, 我們今天要了解上古社會的具體情況將是何其難哉!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孔子本人不是史官, 他不能以魯國官方的身份來進行檔案搜集和整理, 也不具有“修史”的資格, 他是以學者的個人身份做這些事的, 這就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2.開創(chuàng)了利用檔案資料編纂史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六經(jīng)”中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在它之前也沒有什么其他體例的史書, 孔子修《春秋》, 開創(chuàng)了根據(jù)檔案編寫史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春秋》之后不久出現(xiàn)的《左傳》和《國語》兩部重要史書都是依據(jù)大量檔案編著而成,它們毫無疑問受到《春秋》的影響。到漢代司馬遷完成《史記》、班氏兄妹完成《漢書》后, 利用官方檔案編修前代史書成為歷代慣例;隋唐后, 這一做法又為歷代帝王認同支持。中國史學界引以為豪的材料齊全的“二十五史”, 無不是利用檔案的成果, 而開利用檔案編修史書之先河者, 就是孔子。
3.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編纂檔案資料的原則
“述而不作”語出《論語·述而》。朱熹解釋這句話:“孔子刪《詩》、《書》, 定《禮》、《樂》, 贊《周易》,修《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 而未嘗有所作也?!雹嘤矛F(xiàn)代語言來說, 就是孔子編纂“六經(jīng)”, 只是對原有的檔案材料作刪、定、贊(簡評)、修, 一般不改動原文。這與目前我國檔案館編纂檔案文獻的原則“尊重原文形成的歷史,不能以己意對原文潤色或改寫”是完全一致的。當然, 孔子編纂“六經(jīng)”是用作教材, 是為了傳授、弘揚自己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因此編纂中不可能不反映自己的思想, 但這只體現(xiàn)在刪留的標準或自己對有關(guān)材料的“贊語”之中, 而沒有過多地改動檔案材料的原文。
4.利用檔案傳道授業(yè)開辟了檔案利用的領(lǐng)域
任何檔案都是全社會的公共財富。商、周統(tǒng)治者為了壟斷文化, 一方面將檔案深藏固守于王宮官府,秘不外傳, 另一方面又以 “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來剝奪平民受教育的權(quán)利。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提出“有教無類”, 廣招各階層人士入學,并將其搜集到的檔案編纂為“六經(jīng)”作為教材向?qū)W生傳授, 這就從檔案利用和教育對象兩方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的壟斷,擴大了文化的傳播。自此以后, 檔案不再純粹是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 而被廣泛用作傳道授業(yè)的工具, 這是孔子在古代檔案提供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它開辟了檔案利用的新領(lǐng)域,極大地加快了古代文化的傳播。此后不久,中國歷就出現(xiàn)了思想異?;钴S、學術(shù)空前發(fā)展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不能不說與孔子開創(chuàng)利用檔案傳道授業(yè)的風氣有直接聯(lián)系。
———————————————
[注釋]
① 《章學誠遺書》影印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第762頁。
② 錢玄同《論詩說及群經(jīng)辨?zhèn)螘罚?見《古史辨》第一冊。1926年北平樸社印行, 第 69-70頁。
③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中華書局1958年版, 第179頁。
④ 孔祥驊孔正毅《孔子本紀》,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20頁。
⑤《司馬溫公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9頁。
⑥ 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104頁。
⑦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華書局1963年版, 第254頁。
⑧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