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起訴與辯訴交易
在美國的刑事訴訟過程中,檢察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決定起訴權是美國檢察官重要的權力之一,這種權力具有幾乎不受審查和監(jiān)督的獨斷性。美國檢察官權力獨斷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在“辯訴交易”活動之中。
美國的刑事起訴制度是在英國的控告式訴訟制度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然而,美國并沒有承襲英國的“私訴”傳統(tǒng),而是早在殖民地時期就確立了刑事“公訴”制度,即由檢察官代表人民或國家對犯罪者提起訴訟。
美國的檢察官雖然可以指導甚至直接領導警方的犯罪偵查活動,但是他們并不享有一般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在法庭上,檢察官無權監(jiān)督審判活動,只能作為與辯護律師平等的一方律師。不過,他們在司法程序中仍有很大的權力。決定起訴權就是美國檢察官重要的權力之一,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運轉狀況。
在美國的刑事起訴決策過程中,個人負責制是一項基本原則。無論承辦案件的“助檢”是老將還是新兵,他都有權就案件的起訴做出獨立的決定。當然,如果“檢察官”要過問,那是誰也擋不住的事情。
美國刑事起訴制度的特點之一是“選擇性起訴”,即并非所有犯罪都必須被起訴到法院接受審判,檢察官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有關的社會政策,有選擇地起訴一部分犯罪,而對另一部分犯罪持寬容的態(tài)度。至于哪些犯罪和哪些犯罪人應該截留在司法程序之外,完全屬于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而且這種權力具有幾乎不受審查和監(jiān)督的獨斷性。
談到對起訴權的監(jiān)督,我們首先介紹一下美國的起訴程序。美國各州的起訴程序并不相同,概括而言,主要有四種模式:(1)大陪審團審查模式。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起訴程序。在采用這種程序的州中,檢察官和警察在查獲案犯之后便將案件提交大陪審團。大陪審團在審查之后決定是否起訴。(2)預審聽證模式。按照這種程序的要求,檢察官和警察在查獲案犯之后便將案件直接提交法院。法院中專司此職的官員舉行預審聽證會,審查案件證據(jù),決定是否起訴。(3)預審聽證和大陪審團審查相結合的模式。按照這種模式,檢察官要先把案件送交法院進行預審聽證,然后再交給大陪審團進行審查。這種模式一般僅用于重罪案件的起訴之中。(4)預審聽證和大陪審團審查二擇其一的模式。這種模式也用于那些同時采用大陪審團制度和預審聽證制度的州中,但檢察官在提起公訴時可以選擇采用大陪審團審查程序或預審聽證程序。
大陪審團審查和預審聽證的主要功能都是為了制約檢察官的起訴決定權,以便減少起訴決定中的獨斷性和不公正性。然而,這兩種程序實際上對檢察官權力的制約效力都很小。首先,大陪審團審查程序和預審聽證程序都是由檢察官啟動的。如果檢察官決定不起訴,那么案件根本不會進入后面的司法程序,大陪審團和預審法官也就無法發(fā)揮其制約的作用。其次,檢察官不僅決定起訴的對象,而且決定起訴的罪名。對于檢察官決定不予追究的罪名下的行為,大陪審團和預審法官也就無能為力了。后,檢察官不僅決定送交審查的人和事,而且決定送交審查的證據(jù)。因此,在實踐中,大陪審團反對檢察官起訴意見的情況極為罕見。
由此可見,美國檢察官權力的獨斷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起訴的決定上。無論如何,其起訴決定還是有人審查或者說可以審查的,而其不起訴決定則是無人審查的,因為法律沒有要求檢察官向任何人說明其不起訴的理由。誠然,選民的投票終會對檢察官的行為起一定監(jiān)督和約束作用,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檢察官的不起訴決定并不會引起社會的關注。
美國檢察官權力獨斷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在“辯訴交易”活動之中。所謂“辯訴交易”,是指檢察官與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經過談判和討價還價來達成由被告人認罪換取不起訴或者較輕刑罰的協(xié)議。在一個案件中,是否進行辯訴交易,和哪個被告人進行辯訴交易,只能由檢察官來決定。在有多名被告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中,檢察官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決定同其中的某個被告人進行辯訴交易,而這種交易的結果就等于以不同的方式決定了那些共同犯罪人的命運。因此,有人批評辯訴交易是以犧牲社會正義或司法公正為代價的交易。
然而,辯訴交易在司法活動中很有實用價值,而且對辯訴雙方都有好處。對于檢察官來說,選擇辯訴交易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為了在對其他更嚴重罪犯的起訴中獲得該交易對象的證言或其他合作;其二是為了在有罪證據(jù)不夠充分的情況下避免在法庭上敗訴的風險。對于被告方來說,一方面,它可以使被告人避開較重的刑罰;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被告人免遭長時間等待審判和經歷審判的心理壓力與精神折磨。在有些情況下,甚至連清白無辜的被告人也會接受辯訴交易。因為在一些大城市中,被告人會在監(jiān)獄中關押數(shù)月等待審判,即使審判終宣告他無罪,他也已經被“監(jiān)禁”數(shù)月了。如果所控罪行較輕,被告人有可能用“認罪”來換取很輕的刑罰或緩刑。對于那些崇尚實用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含冤”接受辯訴交易比關在監(jiān)獄里等待“清白的名聲”更為有利。因此,辯訴交易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據(jù)統(tǒng)計,美國大約90%的刑事案件都是通過辯訴交易結案的。
辯訴交易的結果與檢察官不起訴的決定一樣,也不受司法審查。一般來說,辯訴雙方達成協(xié)議之后,法院便不再對該案進行實質性審判,而僅在形式上確認雙方協(xié)議的內容。只有當法院認為辯訴交易的內容違反了正義和公正的原則時,法院才可以拒絕接受辯訴交易。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是極為罕見的。至于檢察官在辯訴交易時向被告方做出的量刑對法官有沒有約束力的問題,美國的法學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一般來說,法官都會尊重檢察官做出的,因為這是刑事司法活動中“誠信原則”的要求。如果法官可以隨意*檢察官做出的,那么辯訴交易就會變得一錢不值了。
美國的審判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一是陪審團審;其二是法官審。所謂陪審團審,就是由陪審團和法官共同行使審判權。其中,陪審團負責認定案件事實,法官負責適用法律。所謂法官審,就是法官在沒有陪審團參與的情況下單獨進行審判,既負責認定案件事實,也負責適用法律。雖然陪審團審判的案件數(shù)量并不很多,但是這種模式代表了美國審判制度的特點。
無論是陪審團審還是法官審,抗辯式都是美國審判制度主要的特點。這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由訴訟雙方提出其主張和證據(jù);其二是由中立的法官和陪審團依據(jù)雙方的主張和證據(jù)來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美國人認為,抗辯式是解決法律糾紛的佳途徑,因為只有通過訴訟雙方從對立的角度提出的主張和證據(jù),審判人員才能在大限度內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并公正地適用法律。
一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并進行“登記”之后,執(zhí)行逮捕的警察機關應該沒有不必要延誤地將嫌疑人送交法官進行“初審”。初審的主要內容是由法官向被告人宣布指控的罪名并告知其有關的權利——特別是由律師代理的權利。
如果被告人沒有放棄其陪審團審的權利,那么正式審判程序便從挑選陪審員開始。如果被告人選擇法官審的方式,那么正式審判便直接從“開庭陳述”開始。由于公訴方負有舉證責任,所以首先由檢察官進行開庭陳述,然后再由辯護律師進行開庭陳述。開庭陳述不是辯論,雙方律師只能簡單地向法庭講述其主張。開庭陳述之后,就輪到“公訴方主訴”了。
所謂“公訴方主訴”就是由公訴律師通過證言和物證來證明所控犯罪的每一個構成要件。主訴的基本形式是公訴律師通過提問讓證人講述其所知案件事實。這就是“直接詢問”。在此過程中,公訴律師也可以讓證人辨認各種實物證據(jù)并將該證據(jù)提交法庭。在公訴律師進行直接詢問時,辯護律師可以按照有關的證據(jù)規(guī)則隨時提出“異議”,并請法官裁斷。公訴律師結束對每一位證人的直接詢問之后,辯護律師有權對該證人進行交叉詢問,即質證。
公訴方主訴結束之后,辯護律師便開始進行“被告方主訟”。被告方主訟的形式與公訴方主訴相同,只不過辯護律師與公訴律師交換了角色。辯護律師先對其證人進行直接詢問,然后公訴律師有權對該證人進行交叉詢問。辯護律師可以讓被告人本人出庭作證,也可以不讓其出庭作證,以避開公訴律師對其的交叉詢問。
被告方主訟結束之后,便進入法庭調查的第二輪——“反駁證據(jù)”。首先由公訴方根據(jù)辯護理由提出反駁證據(jù);然后再由被告方提出針對公訴方反駁證據(jù)的反駁證據(jù)。這一程序不是雙方律師辯論。其形式仍然是律師對證人的直接詢問和交又詢問。
反駁證據(jù)結束之后,就輪到雙方律師對陪審團的“后論述”和法官對陪審團的“指示”了。在美國的大多數(shù)州,后論述都在法官指示之前,但是在有些州,這一順序正好相反。不過,法官在此時要召集雙方律師到法官室去進行關于法官指示的“協(xié)商”。雙方律師都會從己方角度要求法官在其指示中向陪審團解釋某些法律原則。當然,法官的觀點可以不同于雙方律師的意見。
后論述是整個審判過程中重要也激動人心的時刻。由于雙方律師在此前一直沒有機會全面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此時都會全力以赴地進行“表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庭辯論,而這也正是充分表現(xiàn)律師才華的時刻。在此前的法庭調查中,陪審員們聽到的都是零碎的證據(jù),只有經過律師的拼裝,他們才能看到一幅完整的“圖畫”。精明的律師在直接詢問和交叉詢問時往往會巧妙地留下一些“伏筆”,而此時則依據(jù)審判記錄中證人某些毫無戒備的話語來揭示其在整個案件中的意義。對于陪審員來說,這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特別是在那些漫長的訴訟中,日復一日的法庭調查和枯躁乏味的證人陳述已使他們疲憊不堪,此時,他們也開始揉著惺忪的睡眼,準備欣賞雙方律師的精彩表演。
后論述結束之后,法官便向陪審團宣讀其指示。雖然陪審團的職責是認定事實而不是適用法律,但是在其認定案件事實時也要理解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原則,因為他們必須就公訴方指控的罪名裁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法官指示之后,陪審團要選舉一名成員擔任評議的主席,或者稱為“團長”。然后,陪審員們便被帶到與外界隔絕的評議室,依據(jù)已被法庭采納的證據(jù)對案件進行評議。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的裁定必須經陪審員們一致同意。如果陪審員們不能就裁定達成一致意見,該審判便成為“未決審判”,并要對該被告人重新審判,除非公訴方決定放棄該指控。如果陪審團裁定被告人無罪,該被告人即被釋放,而且永遠不得以相同罪名再次審判。如果被告人被裁定有罪,法官便會宣布一個判決日期。
法官宣布判決后,審判活動便結束了。當然,被告方和公訴方都可以就有罪判決提出上訴。如果上訴理由涉及憲法問題,被告方可以一直把官司打到聯(lián)邦高法院。
由此可見,美國的法官和律師在抗辯式審判中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如果我們把美國的審判比作一種對抗式的體育比賽,那么法官是裁判員,其職責是保證“比賽”按規(guī)則進行,并隨時裁處“犯規(guī)”行為和后宣布“比賽結果”;律師則是教練兼隊員,他一方面要指導己方“隊員”(證人們)的行動,一方面也親自參加“比賽”。由此可見,法官在審判中扮演的是消極的角色,而律師扮演的是積極的角色。雖然裁判在比賽場上有極大的權威,但決定比賽勝負的是雙方隊員而不是裁判。因此,有人說在美國的抗辯式審判中,律師比法官更為重要。當然,有些法官并不滿足于審判中的消極角色,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何改造罪犯,這是每個社會都面臨的問題,也是各國學者長期探索仍未得甚解的問題。美國人在這個問題上曾采取過不同的態(tài)度。20世紀前期,民主黨人的社會學觀點曾在美國占主流。他們認為,犯罪是由貧窮、種族歧視、社會壓迫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因此改造罪犯就是要讓犯罪人“重新社會化”。在30年代和40年代,美國政府以此為由增加開支,建造了一些新型的社會化的罪犯改造場所。但是,這種方法并沒能提高罪犯改造的效果。于是,許多學者又批評這種觀點不過是向犯罪者提供一種向社會推卸責任的借口。20世紀中期以后,共和黨人的“威懾理論”逐漸在美國社會占了上風。他們認為減少犯罪的好方法就是把罪犯都“鎖起來”,并且用監(jiān)獄來威懾那些潛在的犯罪人。于是,美國又增建了許多高保安度的監(jiān)獄,但社會上的犯罪仍然是有增無減。70年代后期,一些學者又開始強調對罪犯的“人格改造”和“道德教育”。1987年,哈佛大學的理查德·赫恩斯坦和詹姆斯·韋爾森在《犯罪和人性》一書中指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人在其道德觀念形成的青少年時期未能受到恰當?shù)摹暗赖屡嘤枴?,因此對罪犯的改造應以道德教育為主?BR> 然而,美國監(jiān)獄的狀況一直是人滿為患。雖然美國政府在20世紀的后30年又在建造監(jiān)獄上花費了數(shù)百億美元,但是面對百萬囚犯大軍,這種“供需矛盾”仍難緩解。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女囚犯的數(shù)量也急劇增加。為了應付迅速增加的女囚人數(shù),美國政府不斷增建女囚監(jiān)獄。據(jù)統(tǒng)計,在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美國平均每10年增建2.5個女囚監(jiān)獄;60年代增建7個;70年代增建17個;80年代增建34個。然而,女監(jiān)“供不應求”的狀況仍未改變。
為了緩解這種矛盾,美國各級政府也采用了其他罪犯改造辦法,如緩刑、假釋、監(jiān)視居住、計日罰金、工作釋放、社區(qū)服務等。據(jù)估計,美國被判刑的罪犯中約有三分之二屬于緩刑犯。此外,美國各地還建有各種管理較為寬松的罪犯改造機構,如“新囚犯培訓營”和“中途改造所”等。前者是借用海軍對新兵的培訓方式建立的;后者是為囚犯重返社會而建立的一種過渡性改造機構。
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曾經考察過伊利諾斯州的罪犯改造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州、縣、市三個層次的監(jiān)獄和社區(qū)改造機構組成。在該州的102個縣中,93個縣有自己的監(jiān)獄;另外9個縣則通過合同方式使用鄰縣的監(jiān)獄。監(jiān)獄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該州約四分之三的縣監(jiān)獄容量小于50人,其中小的只能關4人。而位于芝加哥市的庫克縣監(jiān)獄可以容納5500多人,是美國大的監(jiān)獄之一。
1990年,筆者曾參觀了該監(jiān)獄。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相比,該監(jiān)獄的建筑物很低矮,周圍有帶著電網(wǎng)的圍墻。順便說一句,我在美國很少看到圍墻。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工廠學校,一般都沒有圍墻。
在1978年以前,伊利諾斯州采用的是不定期刑制度。例如,一名罪犯被判的刑期可以是3至5年或5至10年。1978年2月,該州的司法改革決定采用定期刑制度。按照這種制度,法官必須判定每名罪犯具體的刑期,如10年。罪犯一般都必須在監(jiān)獄內服滿其被判定的刑期,除非他可以得到表現(xiàn)良好的“減刑分”。罪犯在監(jiān)獄中有一天良好的表現(xiàn),便可以得到一天的“減刑分”;此外他的極好表現(xiàn)還可以性獲得90天的“減刑分”。一位被判10年監(jiān)禁的罪犯如能得到全部減刑分,那他大概在獄中服刑4年9個月即可獲釋。
伊利諾斯州的社區(qū)監(jiān)改包括緩刑、假釋、社區(qū)改造、監(jiān)視居住等。其中除緩刑和監(jiān)視居住由法院的緩刑執(zhí)行人員負責監(jiān)管外,其余都由州改造部的社區(qū)服務處負責。
另外,伊利諾斯州內還有兩個聯(lián)邦監(jiān)獄:一個是位于芝加哥市的“大都市改造中心”;另一個是位于威廉森縣的馬里昂聯(lián)邦監(jiān)獄。它們都隸屬于聯(lián)邦監(jiān)獄管理局。該局將其在美國各地的47個監(jiān)改機構分為6級,級數(shù)越高說明其保安程度越高。馬里昂監(jiān)獄是屈指可數(shù)的被評為6級的美國聯(lián)邦監(jiān)獄。該監(jiān)獄關押的主要是危險的聯(lián)邦重罪犯人,但也以合同方式替伊利諾斯州關押一些高度危險的州重罪犯人。該監(jiān)獄容量為415人,但實際關押人數(shù)往往高于其容納人數(shù)。雖然那里戒備森嚴,但仍被視為美國危險的地方。
一般來說,美國的監(jiān)獄比較注意對囚犯的“文明管理”。監(jiān)獄里往往建有供囚犯使用的體育和娛樂設施,如體育館、健身房、棋牌室、圖書館等。罪犯在監(jiān)獄里一般也要參加勞動。大部分勞動都在本監(jiān)獄內而且是與監(jiān)獄本身設施有關的。伊利諾斯州改造部下面還有一個獨立的企業(yè),名為“伊利諾斯改造工業(yè)公司”。該公司在一些監(jiān)改場所經營著制造業(yè)、服務業(yè)和農副業(yè)等,包括一般的蔬菜種植到高級電子產品的生產。該公司共雇用了大約1000名囚犯。此外,美國的囚犯還可以參加各種文化學習和專業(yè)技術培訓。其中,有些學習是強制性的,例如,凡未能通過六年級語文和數(shù)學考試的成年囚犯,都必須參加90天的基礎教育學習。不過,美國的新聞媒體有時也會披露一些監(jiān)獄管理中的違法和不人道行為。
女囚管理歷來是監(jiān)獄管理中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且獄警違法行為較為多見。例如,1992年11月,佐治亞州一個監(jiān)獄內的多名女囚聯(lián)合指控獄警的性犯罪行為。經過調查,司法*發(fā)現(xiàn)該監(jiān)獄的14名男性獄警犯有強*、雞*和性騷擾等罪行。該事件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傊?,罪犯改造和監(jiān)獄管理確實是一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
在美國的刑事訴訟過程中,檢察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決定起訴權是美國檢察官重要的權力之一,這種權力具有幾乎不受審查和監(jiān)督的獨斷性。美國檢察官權力獨斷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在“辯訴交易”活動之中。
美國的刑事起訴制度是在英國的控告式訴訟制度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然而,美國并沒有承襲英國的“私訴”傳統(tǒng),而是早在殖民地時期就確立了刑事“公訴”制度,即由檢察官代表人民或國家對犯罪者提起訴訟。
美國的檢察官雖然可以指導甚至直接領導警方的犯罪偵查活動,但是他們并不享有一般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在法庭上,檢察官無權監(jiān)督審判活動,只能作為與辯護律師平等的一方律師。不過,他們在司法程序中仍有很大的權力。決定起訴權就是美國檢察官重要的權力之一,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運轉狀況。
在美國的刑事起訴決策過程中,個人負責制是一項基本原則。無論承辦案件的“助檢”是老將還是新兵,他都有權就案件的起訴做出獨立的決定。當然,如果“檢察官”要過問,那是誰也擋不住的事情。
美國刑事起訴制度的特點之一是“選擇性起訴”,即并非所有犯罪都必須被起訴到法院接受審判,檢察官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有關的社會政策,有選擇地起訴一部分犯罪,而對另一部分犯罪持寬容的態(tài)度。至于哪些犯罪和哪些犯罪人應該截留在司法程序之外,完全屬于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而且這種權力具有幾乎不受審查和監(jiān)督的獨斷性。
談到對起訴權的監(jiān)督,我們首先介紹一下美國的起訴程序。美國各州的起訴程序并不相同,概括而言,主要有四種模式:(1)大陪審團審查模式。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起訴程序。在采用這種程序的州中,檢察官和警察在查獲案犯之后便將案件提交大陪審團。大陪審團在審查之后決定是否起訴。(2)預審聽證模式。按照這種程序的要求,檢察官和警察在查獲案犯之后便將案件直接提交法院。法院中專司此職的官員舉行預審聽證會,審查案件證據(jù),決定是否起訴。(3)預審聽證和大陪審團審查相結合的模式。按照這種模式,檢察官要先把案件送交法院進行預審聽證,然后再交給大陪審團進行審查。這種模式一般僅用于重罪案件的起訴之中。(4)預審聽證和大陪審團審查二擇其一的模式。這種模式也用于那些同時采用大陪審團制度和預審聽證制度的州中,但檢察官在提起公訴時可以選擇采用大陪審團審查程序或預審聽證程序。
大陪審團審查和預審聽證的主要功能都是為了制約檢察官的起訴決定權,以便減少起訴決定中的獨斷性和不公正性。然而,這兩種程序實際上對檢察官權力的制約效力都很小。首先,大陪審團審查程序和預審聽證程序都是由檢察官啟動的。如果檢察官決定不起訴,那么案件根本不會進入后面的司法程序,大陪審團和預審法官也就無法發(fā)揮其制約的作用。其次,檢察官不僅決定起訴的對象,而且決定起訴的罪名。對于檢察官決定不予追究的罪名下的行為,大陪審團和預審法官也就無能為力了。后,檢察官不僅決定送交審查的人和事,而且決定送交審查的證據(jù)。因此,在實踐中,大陪審團反對檢察官起訴意見的情況極為罕見。
由此可見,美國檢察官權力的獨斷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起訴的決定上。無論如何,其起訴決定還是有人審查或者說可以審查的,而其不起訴決定則是無人審查的,因為法律沒有要求檢察官向任何人說明其不起訴的理由。誠然,選民的投票終會對檢察官的行為起一定監(jiān)督和約束作用,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檢察官的不起訴決定并不會引起社會的關注。
美國檢察官權力獨斷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在“辯訴交易”活動之中。所謂“辯訴交易”,是指檢察官與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經過談判和討價還價來達成由被告人認罪換取不起訴或者較輕刑罰的協(xié)議。在一個案件中,是否進行辯訴交易,和哪個被告人進行辯訴交易,只能由檢察官來決定。在有多名被告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中,檢察官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決定同其中的某個被告人進行辯訴交易,而這種交易的結果就等于以不同的方式決定了那些共同犯罪人的命運。因此,有人批評辯訴交易是以犧牲社會正義或司法公正為代價的交易。
然而,辯訴交易在司法活動中很有實用價值,而且對辯訴雙方都有好處。對于檢察官來說,選擇辯訴交易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為了在對其他更嚴重罪犯的起訴中獲得該交易對象的證言或其他合作;其二是為了在有罪證據(jù)不夠充分的情況下避免在法庭上敗訴的風險。對于被告方來說,一方面,它可以使被告人避開較重的刑罰;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被告人免遭長時間等待審判和經歷審判的心理壓力與精神折磨。在有些情況下,甚至連清白無辜的被告人也會接受辯訴交易。因為在一些大城市中,被告人會在監(jiān)獄中關押數(shù)月等待審判,即使審判終宣告他無罪,他也已經被“監(jiān)禁”數(shù)月了。如果所控罪行較輕,被告人有可能用“認罪”來換取很輕的刑罰或緩刑。對于那些崇尚實用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含冤”接受辯訴交易比關在監(jiān)獄里等待“清白的名聲”更為有利。因此,辯訴交易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據(jù)統(tǒng)計,美國大約90%的刑事案件都是通過辯訴交易結案的。
辯訴交易的結果與檢察官不起訴的決定一樣,也不受司法審查。一般來說,辯訴雙方達成協(xié)議之后,法院便不再對該案進行實質性審判,而僅在形式上確認雙方協(xié)議的內容。只有當法院認為辯訴交易的內容違反了正義和公正的原則時,法院才可以拒絕接受辯訴交易。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是極為罕見的。至于檢察官在辯訴交易時向被告方做出的量刑對法官有沒有約束力的問題,美國的法學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一般來說,法官都會尊重檢察官做出的,因為這是刑事司法活動中“誠信原則”的要求。如果法官可以隨意*檢察官做出的,那么辯訴交易就會變得一錢不值了。
美國的審判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一是陪審團審;其二是法官審。所謂陪審團審,就是由陪審團和法官共同行使審判權。其中,陪審團負責認定案件事實,法官負責適用法律。所謂法官審,就是法官在沒有陪審團參與的情況下單獨進行審判,既負責認定案件事實,也負責適用法律。雖然陪審團審判的案件數(shù)量并不很多,但是這種模式代表了美國審判制度的特點。
無論是陪審團審還是法官審,抗辯式都是美國審判制度主要的特點。這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由訴訟雙方提出其主張和證據(jù);其二是由中立的法官和陪審團依據(jù)雙方的主張和證據(jù)來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美國人認為,抗辯式是解決法律糾紛的佳途徑,因為只有通過訴訟雙方從對立的角度提出的主張和證據(jù),審判人員才能在大限度內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并公正地適用法律。
一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并進行“登記”之后,執(zhí)行逮捕的警察機關應該沒有不必要延誤地將嫌疑人送交法官進行“初審”。初審的主要內容是由法官向被告人宣布指控的罪名并告知其有關的權利——特別是由律師代理的權利。
如果被告人沒有放棄其陪審團審的權利,那么正式審判程序便從挑選陪審員開始。如果被告人選擇法官審的方式,那么正式審判便直接從“開庭陳述”開始。由于公訴方負有舉證責任,所以首先由檢察官進行開庭陳述,然后再由辯護律師進行開庭陳述。開庭陳述不是辯論,雙方律師只能簡單地向法庭講述其主張。開庭陳述之后,就輪到“公訴方主訴”了。
所謂“公訴方主訴”就是由公訴律師通過證言和物證來證明所控犯罪的每一個構成要件。主訴的基本形式是公訴律師通過提問讓證人講述其所知案件事實。這就是“直接詢問”。在此過程中,公訴律師也可以讓證人辨認各種實物證據(jù)并將該證據(jù)提交法庭。在公訴律師進行直接詢問時,辯護律師可以按照有關的證據(jù)規(guī)則隨時提出“異議”,并請法官裁斷。公訴律師結束對每一位證人的直接詢問之后,辯護律師有權對該證人進行交叉詢問,即質證。
公訴方主訴結束之后,辯護律師便開始進行“被告方主訟”。被告方主訟的形式與公訴方主訴相同,只不過辯護律師與公訴律師交換了角色。辯護律師先對其證人進行直接詢問,然后公訴律師有權對該證人進行交叉詢問。辯護律師可以讓被告人本人出庭作證,也可以不讓其出庭作證,以避開公訴律師對其的交叉詢問。
被告方主訟結束之后,便進入法庭調查的第二輪——“反駁證據(jù)”。首先由公訴方根據(jù)辯護理由提出反駁證據(jù);然后再由被告方提出針對公訴方反駁證據(jù)的反駁證據(jù)。這一程序不是雙方律師辯論。其形式仍然是律師對證人的直接詢問和交又詢問。
反駁證據(jù)結束之后,就輪到雙方律師對陪審團的“后論述”和法官對陪審團的“指示”了。在美國的大多數(shù)州,后論述都在法官指示之前,但是在有些州,這一順序正好相反。不過,法官在此時要召集雙方律師到法官室去進行關于法官指示的“協(xié)商”。雙方律師都會從己方角度要求法官在其指示中向陪審團解釋某些法律原則。當然,法官的觀點可以不同于雙方律師的意見。
后論述是整個審判過程中重要也激動人心的時刻。由于雙方律師在此前一直沒有機會全面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此時都會全力以赴地進行“表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庭辯論,而這也正是充分表現(xiàn)律師才華的時刻。在此前的法庭調查中,陪審員們聽到的都是零碎的證據(jù),只有經過律師的拼裝,他們才能看到一幅完整的“圖畫”。精明的律師在直接詢問和交叉詢問時往往會巧妙地留下一些“伏筆”,而此時則依據(jù)審判記錄中證人某些毫無戒備的話語來揭示其在整個案件中的意義。對于陪審員來說,這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特別是在那些漫長的訴訟中,日復一日的法庭調查和枯躁乏味的證人陳述已使他們疲憊不堪,此時,他們也開始揉著惺忪的睡眼,準備欣賞雙方律師的精彩表演。
后論述結束之后,法官便向陪審團宣讀其指示。雖然陪審團的職責是認定事實而不是適用法律,但是在其認定案件事實時也要理解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原則,因為他們必須就公訴方指控的罪名裁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法官指示之后,陪審團要選舉一名成員擔任評議的主席,或者稱為“團長”。然后,陪審員們便被帶到與外界隔絕的評議室,依據(jù)已被法庭采納的證據(jù)對案件進行評議。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的裁定必須經陪審員們一致同意。如果陪審員們不能就裁定達成一致意見,該審判便成為“未決審判”,并要對該被告人重新審判,除非公訴方決定放棄該指控。如果陪審團裁定被告人無罪,該被告人即被釋放,而且永遠不得以相同罪名再次審判。如果被告人被裁定有罪,法官便會宣布一個判決日期。
法官宣布判決后,審判活動便結束了。當然,被告方和公訴方都可以就有罪判決提出上訴。如果上訴理由涉及憲法問題,被告方可以一直把官司打到聯(lián)邦高法院。
由此可見,美國的法官和律師在抗辯式審判中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如果我們把美國的審判比作一種對抗式的體育比賽,那么法官是裁判員,其職責是保證“比賽”按規(guī)則進行,并隨時裁處“犯規(guī)”行為和后宣布“比賽結果”;律師則是教練兼隊員,他一方面要指導己方“隊員”(證人們)的行動,一方面也親自參加“比賽”。由此可見,法官在審判中扮演的是消極的角色,而律師扮演的是積極的角色。雖然裁判在比賽場上有極大的權威,但決定比賽勝負的是雙方隊員而不是裁判。因此,有人說在美國的抗辯式審判中,律師比法官更為重要。當然,有些法官并不滿足于審判中的消極角色,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何改造罪犯,這是每個社會都面臨的問題,也是各國學者長期探索仍未得甚解的問題。美國人在這個問題上曾采取過不同的態(tài)度。20世紀前期,民主黨人的社會學觀點曾在美國占主流。他們認為,犯罪是由貧窮、種族歧視、社會壓迫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因此改造罪犯就是要讓犯罪人“重新社會化”。在30年代和40年代,美國政府以此為由增加開支,建造了一些新型的社會化的罪犯改造場所。但是,這種方法并沒能提高罪犯改造的效果。于是,許多學者又批評這種觀點不過是向犯罪者提供一種向社會推卸責任的借口。20世紀中期以后,共和黨人的“威懾理論”逐漸在美國社會占了上風。他們認為減少犯罪的好方法就是把罪犯都“鎖起來”,并且用監(jiān)獄來威懾那些潛在的犯罪人。于是,美國又增建了許多高保安度的監(jiān)獄,但社會上的犯罪仍然是有增無減。70年代后期,一些學者又開始強調對罪犯的“人格改造”和“道德教育”。1987年,哈佛大學的理查德·赫恩斯坦和詹姆斯·韋爾森在《犯罪和人性》一書中指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人在其道德觀念形成的青少年時期未能受到恰當?shù)摹暗赖屡嘤枴?,因此對罪犯的改造應以道德教育為主?BR> 然而,美國監(jiān)獄的狀況一直是人滿為患。雖然美國政府在20世紀的后30年又在建造監(jiān)獄上花費了數(shù)百億美元,但是面對百萬囚犯大軍,這種“供需矛盾”仍難緩解。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女囚犯的數(shù)量也急劇增加。為了應付迅速增加的女囚人數(shù),美國政府不斷增建女囚監(jiān)獄。據(jù)統(tǒng)計,在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美國平均每10年增建2.5個女囚監(jiān)獄;60年代增建7個;70年代增建17個;80年代增建34個。然而,女監(jiān)“供不應求”的狀況仍未改變。
為了緩解這種矛盾,美國各級政府也采用了其他罪犯改造辦法,如緩刑、假釋、監(jiān)視居住、計日罰金、工作釋放、社區(qū)服務等。據(jù)估計,美國被判刑的罪犯中約有三分之二屬于緩刑犯。此外,美國各地還建有各種管理較為寬松的罪犯改造機構,如“新囚犯培訓營”和“中途改造所”等。前者是借用海軍對新兵的培訓方式建立的;后者是為囚犯重返社會而建立的一種過渡性改造機構。
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曾經考察過伊利諾斯州的罪犯改造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州、縣、市三個層次的監(jiān)獄和社區(qū)改造機構組成。在該州的102個縣中,93個縣有自己的監(jiān)獄;另外9個縣則通過合同方式使用鄰縣的監(jiān)獄。監(jiān)獄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該州約四分之三的縣監(jiān)獄容量小于50人,其中小的只能關4人。而位于芝加哥市的庫克縣監(jiān)獄可以容納5500多人,是美國大的監(jiān)獄之一。
1990年,筆者曾參觀了該監(jiān)獄。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相比,該監(jiān)獄的建筑物很低矮,周圍有帶著電網(wǎng)的圍墻。順便說一句,我在美國很少看到圍墻。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工廠學校,一般都沒有圍墻。
在1978年以前,伊利諾斯州采用的是不定期刑制度。例如,一名罪犯被判的刑期可以是3至5年或5至10年。1978年2月,該州的司法改革決定采用定期刑制度。按照這種制度,法官必須判定每名罪犯具體的刑期,如10年。罪犯一般都必須在監(jiān)獄內服滿其被判定的刑期,除非他可以得到表現(xiàn)良好的“減刑分”。罪犯在監(jiān)獄中有一天良好的表現(xiàn),便可以得到一天的“減刑分”;此外他的極好表現(xiàn)還可以性獲得90天的“減刑分”。一位被判10年監(jiān)禁的罪犯如能得到全部減刑分,那他大概在獄中服刑4年9個月即可獲釋。
伊利諾斯州的社區(qū)監(jiān)改包括緩刑、假釋、社區(qū)改造、監(jiān)視居住等。其中除緩刑和監(jiān)視居住由法院的緩刑執(zhí)行人員負責監(jiān)管外,其余都由州改造部的社區(qū)服務處負責。
另外,伊利諾斯州內還有兩個聯(lián)邦監(jiān)獄:一個是位于芝加哥市的“大都市改造中心”;另一個是位于威廉森縣的馬里昂聯(lián)邦監(jiān)獄。它們都隸屬于聯(lián)邦監(jiān)獄管理局。該局將其在美國各地的47個監(jiān)改機構分為6級,級數(shù)越高說明其保安程度越高。馬里昂監(jiān)獄是屈指可數(shù)的被評為6級的美國聯(lián)邦監(jiān)獄。該監(jiān)獄關押的主要是危險的聯(lián)邦重罪犯人,但也以合同方式替伊利諾斯州關押一些高度危險的州重罪犯人。該監(jiān)獄容量為415人,但實際關押人數(shù)往往高于其容納人數(shù)。雖然那里戒備森嚴,但仍被視為美國危險的地方。
一般來說,美國的監(jiān)獄比較注意對囚犯的“文明管理”。監(jiān)獄里往往建有供囚犯使用的體育和娛樂設施,如體育館、健身房、棋牌室、圖書館等。罪犯在監(jiān)獄里一般也要參加勞動。大部分勞動都在本監(jiān)獄內而且是與監(jiān)獄本身設施有關的。伊利諾斯州改造部下面還有一個獨立的企業(yè),名為“伊利諾斯改造工業(yè)公司”。該公司在一些監(jiān)改場所經營著制造業(yè)、服務業(yè)和農副業(yè)等,包括一般的蔬菜種植到高級電子產品的生產。該公司共雇用了大約1000名囚犯。此外,美國的囚犯還可以參加各種文化學習和專業(yè)技術培訓。其中,有些學習是強制性的,例如,凡未能通過六年級語文和數(shù)學考試的成年囚犯,都必須參加90天的基礎教育學習。不過,美國的新聞媒體有時也會披露一些監(jiān)獄管理中的違法和不人道行為。
女囚管理歷來是監(jiān)獄管理中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且獄警違法行為較為多見。例如,1992年11月,佐治亞州一個監(jiān)獄內的多名女囚聯(lián)合指控獄警的性犯罪行為。經過調查,司法*發(fā)現(xiàn)該監(jiān)獄的14名男性獄警犯有強*、雞*和性騷擾等罪行。該事件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傊?,罪犯改造和監(jiān)獄管理確實是一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