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普米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字號:

概述:
    共有2.9萬多人。
    他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和寧蒗等縣?!按蠓稚?,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點。
    普米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分為兩個方言區(qū),各地的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他們一般使用漢字。
    歷史
    普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根據(jù)族內外學者研究認為,一支羌人于三代早期經柴達木盆地進入巴彥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頭地區(qū),在那里進行部落聯(lián)盟,形成“槃木”共同體。大約到了先秦時代,槃木共同體的大部分游牧遷入到現(xiàn)在的川西北線一帶,與自甘南南下進入川西的“白狼”結合成更大的族體,史稱“白狼槃木”,漢代,白狼槃木已經遷移到滇西北的邊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隨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達蘭坪,此后陸續(xù)有農牧民到達于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普米族具有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光榮傳統(tǒng)。在歷,普米族居住地區(qū)因處于唐蕃沖突的前沿地區(qū),深受唐蕃統(tǒng)治者的壓迫。元代在川西曾經聯(lián)合土官反抗元統(tǒng)治*;川、青的西番兵曾經參與明代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清代,蘭坪縣鹿氏參加了越南抗法戰(zhàn)役,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均有普米族人參加,可以說從古至今,在抗暴反壓,痛擊外敵的斗爭中,普米族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宗教信仰
    普米族群眾崇拜多神,祭祀祖先。蘭坪稱巫師為“師畢”,寧蒗稱為“諱規(guī)”。各地有請巫師祭山神、龍?zhí)逗湾伹f神堂的宗教儀式。還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生活習俗:
    普米族人居住的房屋多為純木結構。正房一般長6米多、寬3米多,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稱“三瑪娃”),被認為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梁,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墻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或“木壘子”。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堆放雜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門朝東開,進門為正房,靠門右方為火塘,用土石砌成,圍以木板,稱上火塘。兩邊搭寬約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對屋門的后墻下砌一與房屋等寬的大床,高約70厘米,上鋪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燒水做飯之用,習慣上稱下火塘。周圍設鋪位,左為男鋪,右為女鋪,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普米族生產的糧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麥、燕麥和蕎麥,主要食物就是這些糧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傳統(tǒng)食品,原料有大麥、燕麥、蕎麥、玉米等。 普米族面食類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兩種,各種糧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兒童常食用烤稀面餅,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普米族食用肉類食物的數(shù)量較大,主要是豬、牛、羊、雞肉,以豬肉為主。
    在普米族的發(fā)展歷史中,婚姻形態(tài)經歷了由母系制到父權制,由群婚到一夫一妻指的發(fā)展過程。目前,在普米族的大部分地區(qū)已經確立了父權制,婚姻以一夫一妻指為主,實行男婚女嫁。
    服裝特色:
    普米族的服飾,男子各地大同小異,上著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披白羊皮坎肩。較為闊綽的人,穿氆氌和呢質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間佩刀。婦女服裝各地區(qū)則不盡相同。永勝、寧蒗地區(qū)的普米族婦女愛包大頭帕,著大襟衣、百褶長裙,用寬大而染有紅、綠、藍、黃的彩帶束腰,背披羊皮。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愛穿青、藍、白色大襟短衣,外著坎肩,穿長褲,腰系繡有花邊的圍腰布,耳墜銀環(huán),手飾鐲圈等物。
    節(jié)日:
    普米族的節(jié)日主要有大過年、大十五節(jié)、嘗新節(jié)等,有些地方也過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大過年即過春節(jié),屆時,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鍋莊”。吃年飯,舉行賽馬、打靶等各種游藝活動。寧蒗普米族群眾于舊歷臘月十四日過大十五節(jié),人們身著新裝,上山露營,舉行篝火晚會。嘗新節(jié),即每到大小春收獲季節(jié),人們用新糧釀酒、煮飯祭祀祖先,宴請親友,慶祝豐收。
    禁忌
    普米族人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完備必須尊敬長輩,不能和長輩開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準摸別人的腦袋,晚上不能掃地,吃飯時不可以發(fā)出聲響,盛飯時不能反手舀飯,不可以食用狗肉、馬肉、青蛙肉和貓肉。不可以從火塘和神龕之間跨過,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腳架。在家中落座時,男子要坐在火塘左邊,女子坐右邊,必須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亂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