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現(xiàn)有人口1850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xiāng), 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勐旺、勐 養(yǎng)、橄欖壩、大渡崗和勐臘縣的象明、勐侖等地。
族聚居的基諾山,屬熱帶山區(q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這里盛產(chǎn)茶葉,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Z族自古以農(nóng)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們的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盎Z”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jīng)民族確認(rèn),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
由于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fā)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nóng)村公社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tǒng)的 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 相信萬物有靈。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于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
砍刀布·尖頂帽
基諾族婦女善于紡織。當(dāng)你走進基諾山寨,隨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村頭寨邊或田間的小路上,一個個基諾族婦女無不用紡錘捻著線,兩只靈巧的手時開時合,時上時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間就化為一根根均勻的銀絲。
基諾族的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名為“砍刀布”。織布時,婦女席地而坐,經(jīng)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操作時用雙手持梭來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如此周而復(fù)始,一塊漂亮的“砍刀布 ”便織成了。
基諾族就用這種“砍刀布”裝扮著自己。男子通常穿無領(lǐng)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前襟和胸部有幾根紅、藍色花條,背部繡有約20厘米見方的太陽花式圖案下穿寬大的長管褲或短褲;婦女胸穿雞心式的繡花胸兜,外穿藍、紅、黃、白花格無領(lǐng)對襟上衣。下穿紅布鑲邊的短裙,裹藍色或黑色的綁腿。頭戴長及肩部的披風(fēng)式尖頂帽。這種帽子別具一格,形似現(xiàn)代都市風(fēng)雨衣上的尖頂帽,是基諾族婦女服飾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用長約60厘米、寬約23厘米的豎線花紋砍刀布對折,縫住一邊而成。戴時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許寬的一道邊 。身材苗條的基諾族婦女穿戴上這樣一套色彩協(xié)調(diào)、剪裁適體的服裝,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
風(fēng)味食譜
基諾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木參天的熱帶原始森林里,主食大米、玉米。副食除了家里種養(yǎng)的蔬菜、家禽外,廣闊的森林還為他們提供了獲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條件。婦女勞動之余都兼及采集,可食之野菜野果達四五十種。
基諾族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漢炒、傣蘸、基諾舂”,意思就是說漢族的菜喜歡炒著吃,傣族的菜喜歡蘸著調(diào)料吃,而基諾族的菜則以臼舂涼拌為主。常用的佐料有辣子、香茅草、荊芥、姜葉、野八角、大薄荷等。獨特的原料和烹飪方法,形成了許多鮮為人知、甚至令人難以置信的怪誕的菜譜,如“剁生”、“蝌蚪拌臭萊 ”、“香蕉葉蒸螃蟹”、“松鼠肉干湯”、“酸燴螞蟻蛋”等。
“剁生”,是將鮮肉剁成碎末,拌上鹽、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復(fù)攪拌、捏勻,直至肉呈白色便可食用;“蝌蚪拌臭菜”是將幼小的蝌蚪撈起,洗干凈,用開水燙一下,拌上調(diào)料后食用。其味聞起來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來卻細嫩軟滑、清涼爽口,余味無窮;基諾人習(xí)慣于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里火塘邊上,用煙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基諾族地區(qū)多螞蟻,但這里的螞蟻與眾不同。它們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棲息在樹上。蟻蛋也非常大,如同綠豆粒般。螞蟻產(chǎn)蛋后,即將蛋裝進一個懸掛在樹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這種囊包很大,有的竟達5公斤。每年農(nóng)歷三、四、五月間,是螞蟻產(chǎn)蛋的季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基諾人便要外出尋找這種囊包。找到后,用刀砍開,將一粒粒潔白如玉、晶瑩透亮的蟻蛋取出,用帶有酸味的佐料調(diào)拌即可食用。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而且將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還會發(fā)出“啪啪”的聲音,別有一番情趣。
基諾人做飯就餐均在竹樓二層的火塘周圍進行,有一定的禮節(jié)和講究。吃飯時全家人按順序在火塘旁圍篾桌而坐,家長正對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給客人盛飯要少盛勤添。一般不興給客人夾菜,因為他們認(rèn)為若給客人夾菜,就好象意味著吃完夾的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由于信仰萬物有靈,他們認(rèn)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飯時甑子里的飯不能盛盡,哪怕肚子沒有吃飽也要留一些,否則,甑子空著,谷魂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人也就沒飯吃了。
神圣的太陽鼓
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基諾山鮮花盛開,歡聲笑語。寨子里的卓巴(長老)敲響了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族喜慶豐收的民族舞蹈“太陽鼓舞“。
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有兩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堅硬而不易開裂的圓木鑿成,呈圓柱形,長約1米,直徑約50—70厘米不等。兩頭均用方形木釘釘住牛皮為鼓面,兩端鼓身四周各有20個木柄環(huán)繞,象征太陽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處還各開一方孔,用以系結(jié)繩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繩子吊掛起來。
基諾族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認(rèn)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平時將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僅次于卓巴的另一長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隨意觸摸、敲擊。只有卓巴宣布過年時和過年跳大鼓舞時,以及某些特定的場合才能敲擊。
制作太陽鼓是每一個寨子極為重大的活動,并有一套嚴(yán)格的程序。首先是選好一棵樹,并擇吉日殺雞祭神砍樹??硺浔仨氃谕砩线M行,不能讓女人和動物看見。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專設(shè)的草棚里,在天將破曉時蒙鼓面。蒙鼓前先殺雞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舉行祭鼓儀式,歡跳大鼓舞。隨后人們一路歌舞歡騰,將太陽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
基諾族為什么如此敬重太陽鼓呢?相傳,遠古的時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瑪黑、瑪紐兄妹得造物主的指點,躲進蒙著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兄妹倆只好結(jié)為夫妻,生兒育女,成了基諾族的祖先。他們非常感激太陽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豐收喜慶之時敲擊太陽鼓。兒孫們聽到鼓聲,便紛紛圍攏大鼓,手舞足蹈,盡情歡跳,于是太陽鼓和太陽鼓舞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了。
除了太陽鼓外,基諾族的樂器還有敲竹筒、竹笛、口弦、三弦等。
敲竹筒,最初是基諾人獵獲野獸的一種信號。他們獵獲野獸后,便在山上就地砍制7根能發(fā)出不同聲響的竹筒,邊往寨子里走邊敲擊竹筒,人們根據(jù)不同的聲音,就可以判斷出打到了什么野獸。后來,這種竹筒經(jīng)過基諾族藝人的反復(fù)研究推敲,砍削的日益精巧、科學(xué)。7個竹筒具有7個音階,演奏起來音色優(yōu)美和諧,成了基諾族喜慶、歡樂時必不可少的助興樂器。
族聚居的基諾山,屬熱帶山區(q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這里盛產(chǎn)茶葉,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Z族自古以農(nóng)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們的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盎Z”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jīng)民族確認(rèn),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
由于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fā)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nóng)村公社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tǒng)的 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 相信萬物有靈。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于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
砍刀布·尖頂帽
基諾族婦女善于紡織。當(dāng)你走進基諾山寨,隨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村頭寨邊或田間的小路上,一個個基諾族婦女無不用紡錘捻著線,兩只靈巧的手時開時合,時上時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間就化為一根根均勻的銀絲。
基諾族的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名為“砍刀布”。織布時,婦女席地而坐,經(jīng)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操作時用雙手持梭來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如此周而復(fù)始,一塊漂亮的“砍刀布 ”便織成了。
基諾族就用這種“砍刀布”裝扮著自己。男子通常穿無領(lǐng)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前襟和胸部有幾根紅、藍色花條,背部繡有約20厘米見方的太陽花式圖案下穿寬大的長管褲或短褲;婦女胸穿雞心式的繡花胸兜,外穿藍、紅、黃、白花格無領(lǐng)對襟上衣。下穿紅布鑲邊的短裙,裹藍色或黑色的綁腿。頭戴長及肩部的披風(fēng)式尖頂帽。這種帽子別具一格,形似現(xiàn)代都市風(fēng)雨衣上的尖頂帽,是基諾族婦女服飾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用長約60厘米、寬約23厘米的豎線花紋砍刀布對折,縫住一邊而成。戴時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許寬的一道邊 。身材苗條的基諾族婦女穿戴上這樣一套色彩協(xié)調(diào)、剪裁適體的服裝,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
風(fēng)味食譜
基諾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木參天的熱帶原始森林里,主食大米、玉米。副食除了家里種養(yǎng)的蔬菜、家禽外,廣闊的森林還為他們提供了獲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條件。婦女勞動之余都兼及采集,可食之野菜野果達四五十種。
基諾族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漢炒、傣蘸、基諾舂”,意思就是說漢族的菜喜歡炒著吃,傣族的菜喜歡蘸著調(diào)料吃,而基諾族的菜則以臼舂涼拌為主。常用的佐料有辣子、香茅草、荊芥、姜葉、野八角、大薄荷等。獨特的原料和烹飪方法,形成了許多鮮為人知、甚至令人難以置信的怪誕的菜譜,如“剁生”、“蝌蚪拌臭萊 ”、“香蕉葉蒸螃蟹”、“松鼠肉干湯”、“酸燴螞蟻蛋”等。
“剁生”,是將鮮肉剁成碎末,拌上鹽、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復(fù)攪拌、捏勻,直至肉呈白色便可食用;“蝌蚪拌臭菜”是將幼小的蝌蚪撈起,洗干凈,用開水燙一下,拌上調(diào)料后食用。其味聞起來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來卻細嫩軟滑、清涼爽口,余味無窮;基諾人習(xí)慣于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里火塘邊上,用煙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基諾族地區(qū)多螞蟻,但這里的螞蟻與眾不同。它們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棲息在樹上。蟻蛋也非常大,如同綠豆粒般。螞蟻產(chǎn)蛋后,即將蛋裝進一個懸掛在樹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這種囊包很大,有的竟達5公斤。每年農(nóng)歷三、四、五月間,是螞蟻產(chǎn)蛋的季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基諾人便要外出尋找這種囊包。找到后,用刀砍開,將一粒粒潔白如玉、晶瑩透亮的蟻蛋取出,用帶有酸味的佐料調(diào)拌即可食用。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而且將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還會發(fā)出“啪啪”的聲音,別有一番情趣。
基諾人做飯就餐均在竹樓二層的火塘周圍進行,有一定的禮節(jié)和講究。吃飯時全家人按順序在火塘旁圍篾桌而坐,家長正對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給客人盛飯要少盛勤添。一般不興給客人夾菜,因為他們認(rèn)為若給客人夾菜,就好象意味著吃完夾的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由于信仰萬物有靈,他們認(rèn)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飯時甑子里的飯不能盛盡,哪怕肚子沒有吃飽也要留一些,否則,甑子空著,谷魂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人也就沒飯吃了。
神圣的太陽鼓
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基諾山鮮花盛開,歡聲笑語。寨子里的卓巴(長老)敲響了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族喜慶豐收的民族舞蹈“太陽鼓舞“。
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有兩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堅硬而不易開裂的圓木鑿成,呈圓柱形,長約1米,直徑約50—70厘米不等。兩頭均用方形木釘釘住牛皮為鼓面,兩端鼓身四周各有20個木柄環(huán)繞,象征太陽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處還各開一方孔,用以系結(jié)繩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繩子吊掛起來。
基諾族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認(rèn)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平時將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僅次于卓巴的另一長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隨意觸摸、敲擊。只有卓巴宣布過年時和過年跳大鼓舞時,以及某些特定的場合才能敲擊。
制作太陽鼓是每一個寨子極為重大的活動,并有一套嚴(yán)格的程序。首先是選好一棵樹,并擇吉日殺雞祭神砍樹??硺浔仨氃谕砩线M行,不能讓女人和動物看見。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專設(shè)的草棚里,在天將破曉時蒙鼓面。蒙鼓前先殺雞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舉行祭鼓儀式,歡跳大鼓舞。隨后人們一路歌舞歡騰,將太陽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
基諾族為什么如此敬重太陽鼓呢?相傳,遠古的時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瑪黑、瑪紐兄妹得造物主的指點,躲進蒙著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兄妹倆只好結(jié)為夫妻,生兒育女,成了基諾族的祖先。他們非常感激太陽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豐收喜慶之時敲擊太陽鼓。兒孫們聽到鼓聲,便紛紛圍攏大鼓,手舞足蹈,盡情歡跳,于是太陽鼓和太陽鼓舞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了。
除了太陽鼓外,基諾族的樂器還有敲竹筒、竹笛、口弦、三弦等。
敲竹筒,最初是基諾人獵獲野獸的一種信號。他們獵獲野獸后,便在山上就地砍制7根能發(fā)出不同聲響的竹筒,邊往寨子里走邊敲擊竹筒,人們根據(jù)不同的聲音,就可以判斷出打到了什么野獸。后來,這種竹筒經(jīng)過基諾族藝人的反復(fù)研究推敲,砍削的日益精巧、科學(xué)。7個竹筒具有7個音階,演奏起來音色優(yōu)美和諧,成了基諾族喜慶、歡樂時必不可少的助興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