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唐律疏議·名例律》:“諸八議者,犯死罪,皆條所坐及應議之狀,先奏請議,議定奏裁;流罪以下,減一等。其犯十惡者,不用此律。”
分析:
(1)該段文字反映的是唐律規(guī)定的八議制度。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八種人犯罪后,不適用普通訴訟審判程序,一般司法機關也無權直接審理,必須上報皇帝進行議決,予以寬宥原諒處理。八議始創(chuàng)于三國曹魏時期,并一直沿用于清末。清末沈家本頒布《大清新刑律》,正式廢除八議制度。
(2)這段文字的含義是,(親、故、賢、能、功、貴、勤、賓)這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則由司法機關將其本應處死的犯罪事實及其應議的理由必須先奏明皇帝,并請求交付大臣集議,決議之后,交皇帝裁處。依據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處理。但犯有“十惡”大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3)唐律對八類特權人物所的減免處罰的規(guī)定反映了唐律的特權法性質?!鞍俗h”制度不但是封建特權法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4)此外,在封建君主專制條件下,任何官僚貴族的特權只具有相對意義,并以不觸犯皇權及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為限度,如犯有“十惡不赦”之罪,同樣嚴懲不貸。
《唐律疏議·名例律》:“諸八議者,犯死罪,皆條所坐及應議之狀,先奏請議,議定奏裁;流罪以下,減一等。其犯十惡者,不用此律。”
分析:
(1)該段文字反映的是唐律規(guī)定的八議制度。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八種人犯罪后,不適用普通訴訟審判程序,一般司法機關也無權直接審理,必須上報皇帝進行議決,予以寬宥原諒處理。八議始創(chuàng)于三國曹魏時期,并一直沿用于清末。清末沈家本頒布《大清新刑律》,正式廢除八議制度。
(2)這段文字的含義是,(親、故、賢、能、功、貴、勤、賓)這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則由司法機關將其本應處死的犯罪事實及其應議的理由必須先奏明皇帝,并請求交付大臣集議,決議之后,交皇帝裁處。依據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處理。但犯有“十惡”大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3)唐律對八類特權人物所的減免處罰的規(guī)定反映了唐律的特權法性質?!鞍俗h”制度不但是封建特權法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4)此外,在封建君主專制條件下,任何官僚貴族的特權只具有相對意義,并以不觸犯皇權及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為限度,如犯有“十惡不赦”之罪,同樣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