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多維心理分析案例089:正好一半對一半

字號:

小葛決定今天先去自然景觀區(qū),然后再去寺院。小葛的這個安排剛一宣布,就遭到一部分游客的反對。
    這些客人說:“今天是觀世音的生日,我們要先去佛寺拜觀世音大士?!?BR>    “對,拜了觀世音大士,才能到別處去玩?!?BR>    “你一定要先安排我們去寺院,這是宗教信仰問題,我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沒等小葛作出反應,另一部分游客就開口
    “我們不信佛,我們要先去景點游覽!”
    “我們是出來旅游的,我們有不信宗教信仰的自由!”
    “如果一定要按宗教信仰來安排,今天正好是禮拜的日子,我們要先去教堂!”
    兩部分客人相持不下,最后,都說由小葛定奪。小葛清了清嗓子說:“按照旅游計劃,我們應該先去自然景區(qū)……”
    話還沒說完,就被一部分游客打斷了:“今天是佛教的什么日子,你知道不知道?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還當什么導游員?”
    小葛忍了忍,說:“你們不要急,聽我把話說完。考慮到今天是觀世音的生日,我準備把行程略微調整一下……”
    正要往下說,又被另一部分游客怒氣沖沖地打斷了:“你不知道今天是禮拜天嗎?我們要去教堂!你不是說你
    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嗎?我們就要這個自由!”
    小葛被擠在中間,真是哭笑不得,只好說:“我是來為大家服務的,既然大家有不同的要求,那么我只好先滿足多數(shù)人的要求了?!笨墒窃捯怀隹冢秃蠡诹?,因為持兩種意見的游客人數(shù)一樣多,正好是一半對一半。
    分析
    從本案例起十二個案例,討論旅游團亞群體及其對抗。本案例中小葛遇到的問題就是“旅游團亞群體對抗”。
    “亞”是“次一級”的意思。旅游團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又分出次一級的群體,這就是旅游團的“亞群體”,相當于人們常說的“小團伙”或“幫派”。幫派之間互相指責、攻擊,并破壞旅游計劃,破壞旅游團融洽氛圍,矛盾泛化到服務方的行為就是旅游團的“亞群體對抗”。
    旅游者帶著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著不同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和行為習慣等等進入旅游團,就難免發(fā)生“碰撞”。這些“碰撞”的內容十分廣泛。如果旅游者把這些。碰撞”看做個體差異,那就只會發(fā)生旅游者個體之聞的矛盾。如果他們認為這些“碰撞”與旅游團的活動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他們就會覺得有必要獲得他人的支持,于是他們就會在旅游團中尋找與自己相似的旅游者,以求得心理安全、歸屬和尊重。這樣,有相同感覺的旅游者就會形成“小團伙”。
    “旅游團亞群體”形成以后,“亞群體”的成員之間會出現(xiàn)非常顯著的“社會同化”現(xiàn)象,“亞群體”的每一個成員都被看成是“自己人”,對任何一名成員的傷害都會被看成對“我們”的傷害,都會引起整個“亞群體”的激烈抗爭。
    “旅游團亞群體”屬于“人際層面”的產物,但是,“旅游團亞群體對抗”卻是從“利益交換層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利益交換層面”上的許多內容與團隊的旅游活動有直接關系,所以,“亞群體對抗”常常會對團隊正常的旅游活動造成嚴重的干擾和破壞。相互之間的指責和攻擊會“泛化”到制定、執(zhí)行和監(jiān)督旅游計劃的旅行社、導游員等其他服務機構和服務人員身上。就像在本案例中,不管小葛出于何種考慮,提出何種方案,只要不符合某一派旅游者的心愿,這一派旅游者就會認為他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上的,是維護另一派旅游者的利益的。
    “旅游團亞群體”及對抗是旅游者社會交往發(fā)生認知偏差后的或然性結果。它們的存在對導游員的“調控”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