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漢書·刑法志》:“……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棄市?!薄笆呛?,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趾者又當死。斬左趾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薄熬暗墼?,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
分析
(1)該段文字反映的是漢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該段文字的基本含義是,當處黥刑的,改處剃光頭戴械具筑城或者舂米的刑罰(髡鉗城旦舂);當處劓刑的,改處笞三百的刑罰;當處斬左趾的刑罰,改處笞五百的刑罰;當處斬右趾的刑罰,改處死刑(棄市)。(該刑制改革)實施以后,名義上改處情形,實際上擴大了死刑。將斬左趾改為笞五百,將劓刑改為笞三百,受刑人大多死去。因此,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編者注)下詔:增加笞數(shù)與死刑沒有區(qū)別,即便不死,也不能自行起居。為此將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又說:笞,是用來懲教犯人的刑罰,應該制定關于笞刑的《箠令》。
(3)漢文帝刑制改革的內容就是改墨刑(黥刑)為髡鉗城旦舂;改劓刑為笞三百;改剕刑中的斬左趾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這次改革的弊端有三:第一,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實際上是由輕改重;第二,宮刑未改;第三,笞數(shù)過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過程中被打死。因此,漢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礎上又進行了笞制改革。包括:第一,減少笞數(shù),將笞五百與笞三百分別降為笞三百與笞二百,后又再度減為笞二百與笞一百。第二,明確規(guī)定了笞杖的材料、質量、長度、寬窄、厚薄等規(guī)格,而且嚴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與行刑的程序,進一步減輕了法定的笞刑數(shù)。
(4)漢文帝時期進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對以往的奴隸制五刑制度的改革,這次改革揭開了從肉刑到勞役刑過渡的序幕。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隸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轉變的標志,在中國封建法制具有劃時代意義。
《漢書·刑法志》:“……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棄市?!薄笆呛?,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趾者又當死。斬左趾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薄熬暗墼?,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
分析
(1)該段文字反映的是漢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該段文字的基本含義是,當處黥刑的,改處剃光頭戴械具筑城或者舂米的刑罰(髡鉗城旦舂);當處劓刑的,改處笞三百的刑罰;當處斬左趾的刑罰,改處笞五百的刑罰;當處斬右趾的刑罰,改處死刑(棄市)。(該刑制改革)實施以后,名義上改處情形,實際上擴大了死刑。將斬左趾改為笞五百,將劓刑改為笞三百,受刑人大多死去。因此,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編者注)下詔:增加笞數(shù)與死刑沒有區(qū)別,即便不死,也不能自行起居。為此將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又說:笞,是用來懲教犯人的刑罰,應該制定關于笞刑的《箠令》。
(3)漢文帝刑制改革的內容就是改墨刑(黥刑)為髡鉗城旦舂;改劓刑為笞三百;改剕刑中的斬左趾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這次改革的弊端有三:第一,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實際上是由輕改重;第二,宮刑未改;第三,笞數(shù)過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過程中被打死。因此,漢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礎上又進行了笞制改革。包括:第一,減少笞數(shù),將笞五百與笞三百分別降為笞三百與笞二百,后又再度減為笞二百與笞一百。第二,明確規(guī)定了笞杖的材料、質量、長度、寬窄、厚薄等規(guī)格,而且嚴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與行刑的程序,進一步減輕了法定的笞刑數(shù)。
(4)漢文帝時期進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對以往的奴隸制五刑制度的改革,這次改革揭開了從肉刑到勞役刑過渡的序幕。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隸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轉變的標志,在中國封建法制具有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