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行,下午好:
我今天的說課篇目是《我若為王》。
我覺得這篇課文很有時代意義。消滅王權意識,消滅奴性,在今天的內政外交上都顯得非常重要:即如何踐行三個代表來強國富民;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反國家分裂法答記者問》這樣說:“我們不干涉外國,也不怕外國干涉?!倍嗝蠢碇睔鈮?!沒有絲毫奴性!
可以這樣說,欺壓百姓,貪污腐敗是奴性的表現(xiàn);崇洋媚外,霸權主義也是奴性主義的表現(xiàn)。
基于此,我從三個方面去把握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明確課文的批判對象.2、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整合,把握作者的說理過程。3、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拓展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把握作者的說理過程。
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而言,把握兩點:1是通過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2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雜文的方法。即從閱讀到寫作。
所以,我在本課采用閱讀、討論的方式,分兩節(jié)課講解分析。
第一節(jié)課:主要解決生難字詞、經典句段,以及由王權到奴性到毒性的認識的問題,明確作者的批判諷刺對象。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文本問題。
布置作業(yè):如何理解“奴性”和服從管理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要布置這個作業(yè)呢,因為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會弄不懂“奴性”和服從管理之間的關系,會以為服從管理就是奴性,所以這樣布置。
第二節(jié)課: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引入,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完成從閱讀到寫作的教學。
一、通過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先來看看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奴性,是王權意識的產物,而所謂“王權意識”,就是將個人意愿無原則、無限制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王權是一種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它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高壓之下就必然導致奴性。而服從管理是服從集體意志。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結合現(xiàn)實,我們?yōu)槭裁匆獙嵭腥嗣翊泶髸贫饶??就是要避免王權意識,避免個人意愿無原則、無限制的上升為國家意志。就好比三個代表,是由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也只有寫入憲法,才能成為國家意志。
作者聶紺弩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從“自省”走向“自覺”,采取行動。他采取了什么行動呢?讓學生分小組邊讀邊議,讀讀議議。學生的分組讀讀議議,既是合作學習,又是探究學習,也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我們得出結論,破除奴性的辦法是:“殺掉所有的奴才?!睂Υ?,學生的理解可能是單一的,所以必須讓學生明確,這個殺掉有兩個層面: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改造。人是不可能殺光的,也是殺不光的。由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測:作者提倡的是對奴才進行精神上的改造,而不是對肉體的毀滅,是消除每個人的精神奴性,從而破除形成王權思想的奴性土壤而終消滅奴性;從而成為大的民主。
但是,或許是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作者并沒有明確大的王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也可能是作者對于人性的認識還是具有非常善良和天真的一面。所以作者并沒有表述,奴性的土壤鏟除之后,新立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畢竟,人既然殺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個過程的,而且,人性總是有惡的一面的,所謂“本性難移”,所以我們“揚善隱惡”,所以要監(jiān)督機制。就好比在網(wǎng)絡上的人和現(xiàn)實中的人就兩樣,因為網(wǎng)絡上缺乏有效監(jiān)督。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既不能是王權主義,也不可能是無政府的絕對自由主義。
在這里讓學生,討論,發(fā)揮,我們該怎么辦?文以載道嘛!
我估計,學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執(zhí)法,有健全的監(jiān)督體系。因為“權力一旦失去監(jiān)督,就會變成一種罪惡?!?BR> 這時,我來補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質的同時,完善監(jiān)督機制,自然,奴才不殺自滅,人人當家作主,實現(xiàn)了真正的大的王。如果在一個專制橫行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徹底爭取到民主與自由,那么,“權”與“奴”的游戲就依舊會進行下去。
上述補充,是讓學生明確不要片面的以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無限擴大。從而達到通過認知作者的道德品質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雜文的方法。
1、對雜文藝術的理解。
形象化說理是雜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的藝術規(guī)律,也是衡量雜文藝術的主要的標尺。這篇雜文,正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這篇雜文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并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作者充分發(fā)揮想像的作用,設想“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使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王權和奴才意識的荒謬和可笑,比之正面著手,更具一種揭露的威力。
學生或許會問(即使沒有學生問,我也要引導,因為安排這一塊內容的意圖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雜文寫作):如果從正面著手,該怎么寫?寫《我是奴才》?那會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問,似乎涉及面不廣;難道用紀實的手法,寫《奴才眾生相》,羅列奴才的種種嘴臉?
這樣一來,對讀者而言,一則沒有“我若為王”的大氣,二則沒有反面入手那樣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間不大。所以,相比較而言,批判力會弱一些,會讓讀者感覺不到批判,只會覺得奴才好可憐好可笑,如閱讀《小公務員之死》就是這感覺,從而不能引起共鳴。
或者又如魯迅《燈下漫筆》那樣寫:(中國的歷史不過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樣的描述,對學生來說,要理解這個層面,的確有點難度。所以,對于形式,無論正面還是反面,以“形象化”這個標準來衡量。
2、語言運用(本文的邏輯推理。)
同時,對議論文而言,強大的邏輯力量是議論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本文中的二難選擇的邏輯:
如:“我若為王——不過是奴才的首領——只是奴才,不是王?!保ㄟ@個說法有點深,所以另舉個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雞王,也是一只雞。來論證),(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權意識的可笑,來增強批判的力度),再舉一列:上帝是萬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塊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上帝不是萬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明白這種寫法。這是批判性的文章經常用到的有效的寫法。
3、冷峻思考是關鍵:雜文是低沸點的,燃燒的點很低,也就是說,要敏銳的感知社會現(xiàn)象,冷眼看世界,冷靜思索。如本文,“權”與“奴”的游戲在現(xiàn)代社會,在我們身邊存在不存在呢?這個問題留待同學們課后去思考,去討論。
后,作業(yè),之所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是從關注身邊的教學考慮:我們住在杭州,運河從我們身邊流過,她流淌著我們的驕傲,也流淌著王權和奴性,她看著多少王朝的變遷,多少人事的起落。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是“奴才首領”和“奴才”的位置的替換,多少人事又是圍繞這個替換而起落。請以《沿著運河走下去》為話題,作文。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我今天的說課篇目是《我若為王》。
我覺得這篇課文很有時代意義。消滅王權意識,消滅奴性,在今天的內政外交上都顯得非常重要:即如何踐行三個代表來強國富民;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反國家分裂法答記者問》這樣說:“我們不干涉外國,也不怕外國干涉?!倍嗝蠢碇睔鈮?!沒有絲毫奴性!
可以這樣說,欺壓百姓,貪污腐敗是奴性的表現(xiàn);崇洋媚外,霸權主義也是奴性主義的表現(xiàn)。
基于此,我從三個方面去把握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明確課文的批判對象.2、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整合,把握作者的說理過程。3、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拓展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把握作者的說理過程。
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而言,把握兩點:1是通過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2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雜文的方法。即從閱讀到寫作。
所以,我在本課采用閱讀、討論的方式,分兩節(jié)課講解分析。
第一節(jié)課:主要解決生難字詞、經典句段,以及由王權到奴性到毒性的認識的問題,明確作者的批判諷刺對象。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文本問題。
布置作業(yè):如何理解“奴性”和服從管理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要布置這個作業(yè)呢,因為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會弄不懂“奴性”和服從管理之間的關系,會以為服從管理就是奴性,所以這樣布置。
第二節(jié)課: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引入,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完成從閱讀到寫作的教學。
一、通過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先來看看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奴性,是王權意識的產物,而所謂“王權意識”,就是將個人意愿無原則、無限制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王權是一種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它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高壓之下就必然導致奴性。而服從管理是服從集體意志。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結合現(xiàn)實,我們?yōu)槭裁匆獙嵭腥嗣翊泶髸贫饶??就是要避免王權意識,避免個人意愿無原則、無限制的上升為國家意志。就好比三個代表,是由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也只有寫入憲法,才能成為國家意志。
作者聶紺弩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從“自省”走向“自覺”,采取行動。他采取了什么行動呢?讓學生分小組邊讀邊議,讀讀議議。學生的分組讀讀議議,既是合作學習,又是探究學習,也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我們得出結論,破除奴性的辦法是:“殺掉所有的奴才?!睂Υ?,學生的理解可能是單一的,所以必須讓學生明確,這個殺掉有兩個層面: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改造。人是不可能殺光的,也是殺不光的。由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測:作者提倡的是對奴才進行精神上的改造,而不是對肉體的毀滅,是消除每個人的精神奴性,從而破除形成王權思想的奴性土壤而終消滅奴性;從而成為大的民主。
但是,或許是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作者并沒有明確大的王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也可能是作者對于人性的認識還是具有非常善良和天真的一面。所以作者并沒有表述,奴性的土壤鏟除之后,新立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畢竟,人既然殺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個過程的,而且,人性總是有惡的一面的,所謂“本性難移”,所以我們“揚善隱惡”,所以要監(jiān)督機制。就好比在網(wǎng)絡上的人和現(xiàn)實中的人就兩樣,因為網(wǎng)絡上缺乏有效監(jiān)督。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既不能是王權主義,也不可能是無政府的絕對自由主義。
在這里讓學生,討論,發(fā)揮,我們該怎么辦?文以載道嘛!
我估計,學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執(zhí)法,有健全的監(jiān)督體系。因為“權力一旦失去監(jiān)督,就會變成一種罪惡?!?BR> 這時,我來補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質的同時,完善監(jiān)督機制,自然,奴才不殺自滅,人人當家作主,實現(xiàn)了真正的大的王。如果在一個專制橫行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徹底爭取到民主與自由,那么,“權”與“奴”的游戲就依舊會進行下去。
上述補充,是讓學生明確不要片面的以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無限擴大。從而達到通過認知作者的道德品質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雜文的方法。
1、對雜文藝術的理解。
形象化說理是雜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的藝術規(guī)律,也是衡量雜文藝術的主要的標尺。這篇雜文,正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這篇雜文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并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作者充分發(fā)揮想像的作用,設想“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使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王權和奴才意識的荒謬和可笑,比之正面著手,更具一種揭露的威力。
學生或許會問(即使沒有學生問,我也要引導,因為安排這一塊內容的意圖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雜文寫作):如果從正面著手,該怎么寫?寫《我是奴才》?那會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問,似乎涉及面不廣;難道用紀實的手法,寫《奴才眾生相》,羅列奴才的種種嘴臉?
這樣一來,對讀者而言,一則沒有“我若為王”的大氣,二則沒有反面入手那樣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間不大。所以,相比較而言,批判力會弱一些,會讓讀者感覺不到批判,只會覺得奴才好可憐好可笑,如閱讀《小公務員之死》就是這感覺,從而不能引起共鳴。
或者又如魯迅《燈下漫筆》那樣寫:(中國的歷史不過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樣的描述,對學生來說,要理解這個層面,的確有點難度。所以,對于形式,無論正面還是反面,以“形象化”這個標準來衡量。
2、語言運用(本文的邏輯推理。)
同時,對議論文而言,強大的邏輯力量是議論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本文中的二難選擇的邏輯:
如:“我若為王——不過是奴才的首領——只是奴才,不是王?!保ㄟ@個說法有點深,所以另舉個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雞王,也是一只雞。來論證),(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權意識的可笑,來增強批判的力度),再舉一列:上帝是萬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塊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上帝不是萬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明白這種寫法。這是批判性的文章經常用到的有效的寫法。
3、冷峻思考是關鍵:雜文是低沸點的,燃燒的點很低,也就是說,要敏銳的感知社會現(xiàn)象,冷眼看世界,冷靜思索。如本文,“權”與“奴”的游戲在現(xiàn)代社會,在我們身邊存在不存在呢?這個問題留待同學們課后去思考,去討論。
后,作業(yè),之所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是從關注身邊的教學考慮:我們住在杭州,運河從我們身邊流過,她流淌著我們的驕傲,也流淌著王權和奴性,她看著多少王朝的變遷,多少人事的起落。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是“奴才首領”和“奴才”的位置的替換,多少人事又是圍繞這個替換而起落。請以《沿著運河走下去》為話題,作文。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