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原理筆記第十章

字號:

1、教育途徑:進行教育活動時,教育者借以傳授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渠道。
    2、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人類所積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種認識活動
    3、課外活動: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配合,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身心實施多種影響的正規(guī)教育活動
    基本內容:社會政治活動、文化藝術活動、科學技術活動、體育活動、勞動技能學習活動、社會公益活動
    4、社會實踐:學校為實現教育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對學生施加各種影響的教育活動
    內容:以德育為目的的活動;以智育為目的的活動;以勞動教育為目標的活動
    以勞動教育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勤工儉學活動、自我服務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等
    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效益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個人成長的教育效益,及對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教育途徑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是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
    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
    是影響教育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因素
    6、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認識活動,是受教育這個體在教育者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人類創(chuàng)造積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動。
    教學是學生的個體認識;是一種間接的認識。
    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受教育這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是學生的個體認識,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是一種以間接認識為主的認識過程
    7、教學的任務: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科學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及良好的道德品質
    發(fā)展受教育者體力,增強體質,使其健康成長
    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質
    教學的教育性表現在:培養(yǎng)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培養(yǎng)學生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8、學校教育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主:
    l 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任務的基本途徑,&考&試大$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發(fā)揮核心作用
    l 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決定的,是學校于工、農、商等其他部門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
    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他所占時間多,工作比重大,教學的計劃性、系統(tǒng)性比其他途徑更強,能更充分地發(fā)揮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教學為主是由教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
    歷正反2方面的經驗表明,要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學校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l 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9、課外活動的特點:組織上的自愿性
    內容上廣泛性
    活動上自主性
    形式上的多樣性
    基本組織形式: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小組活動包括:學科小組、技術小組、藝術小組、體育小組
    群眾性課外活動的特點:參與人數多,活動規(guī)模大,教育效率高
    以個人活動為組織形式的課外活動具有的特點:活動場所廣
    活動內容寬泛
    開放性強
    10、課外活動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有利于推動學生良好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有利于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響
    有利于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lián)系,加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11、社會實踐的基本要求:
    明確的目的性與周密的計劃性
    堅持因地制宜與因材施教
    重視綜合效益
    加強領導與保障安全
    12、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有利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有利于形成學生的主體性
    有利于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yè)定向
    13、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
    14、中小學的科學技術課外活動的主要有:科技探索活動和技術普及活動
    15、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學校教育
    16、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 反映了古代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17、學生收集廢電池、防止環(huán)境污染是一種社會公益活動
    宣傳時事政策是社會政治活動
    宣傳交通法規(guī)是社會公益活動
    18、課外活動的主人是:學生
    19、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都是正規(guī)教育活動且方向一致
    各具特點,無法互相替代
    20、中小學社會實踐應重視綜合效益,但處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
    21、夏令營是一種群眾性活動
    22、原始社會的教育途徑:生產實踐、政事活動、宗教活動、藝術活動
    23、以智育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教學實驗,專業(yè)實習,科學考察與普及活動,信息咨詢服務
    24、社會公益勞動是:以德育為目標的活動
    以勞動教育為目標的活動
    注重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活動
    25、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影響(廣義)
    指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其子女與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狹義)
    26、社區(qū)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為界,學校于社區(qū)具有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和參與意識,并且雙向服務,互惠互利,
    類型:以學校為主體的社區(qū)教育
    以社區(qū)為中心,由社區(qū)領導機構負責組建社區(qū)教育組織統(tǒng)一社區(qū)內的各種力量,為社區(qū)的統(tǒng)籌發(fā)展服務
    地位:是學校教育的大環(huán)節(jié)
    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影響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7、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考&試大$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服務的人的活動
    28、教育合力:指學校、家庭、社區(qū)三種教育力量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相互溝通、統(tǒng)一教育方向。
    29、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重要作用
    作用:是個體社會化的奠基教育
    可以起到調整學校教育的效應
    使兒童受到始終如一的道德熏陶
    30、家庭教育的特點:先導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個別性
    31、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諧;方法科學;以身作則;愛嚴相濟;全面關心
    32、社區(qū)教育作用:協(xié)調育人;環(huán)境優(yōu)化;組織協(xié)調;監(jiān)督管理
    特點:開放性和群眾性;實用性和融合性;多樣性和補償性
    33、社區(qū)教育的基本要求:方向統(tǒng)一,雙向建設
    與現實聯(lián)系,實行全方位教育
    靈活多樣
    34、三教結合的意義:有利于教育的完整銜接
    有利于統(tǒng)一教育方向
    有利于發(fā)揮教育的互補作用
    35、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是人類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三種主要教育形態(tài)
    36、學校教育產生之前,家庭教育擔負著教育年輕一代的主要任務
    37、社區(qū)教育的實質是:社區(qū)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區(qū)化的統(tǒng)一
    38、三結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有:&考&試\大$互相訪問、通訊聯(lián)系、家長會和家長學校、教育講座等
    39、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社區(qū)教育在我國正式確立和廣泛發(fā)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
    我國社區(qū)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社區(qū)教育的對象是社區(qū)內的所有社會成員
    教育的主體形式是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區(qū)教育的基礎
    學校教育與社區(qū)教育的關系是學校教育是社區(qū)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家庭教育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
    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
    同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時間長,方法靈活,針對性強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家長不能把孩子擺在恰當的位置;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不能全面關心子女發(fā)展
    家庭教育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