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公文獨特的語體,決定了公文語言必須是明白、準確、直接、樸實、簡練和莊重的,這是對公文語言的基本要求。
明白擬寫公文首要的是讓人看懂。就是要把事說清楚,把話寫明白。只有語言表達清楚明白,受文機關才易于接受,并加以施行。語言表達不明白,公文的內容就無法得到落實,也就達不到發(fā)文目的。語言表達清楚明白,首先是語無歧義。即所用詞語只有一個明確的意思,不能有幾種解釋。
語言表達產生歧義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兩種解釋中,顯然有一種是正確的。這雖然不至于影響讀者的理解,但也要猜測一番。
二是兩種解釋都可能。這種錯誤比前一種要嚴重,因為兩種解釋都講得通,讀者就無法知道你的真意所在了。
三是由于附加語界限不清引起歧義,主要是“的”字使用不當。例如,“介紹英國的一部權威著作”??梢岳斫鉃檫@部著作是介紹英國的情況的權威性書籍,也可以理解為介紹的是英國的一部有權威的著作。作者的本意是前者,應當把“一部”提到前面。再如,“這是解決單身職工部分困難的好辦法”。這句話既可以把“單身職工部分”看成是一個詞組,也可以把“部分困難”看成一個詞組。如果是后者,應該在“職工”后面加“的”。
四是兩事混說產生歧義。例如,“文物、旅游業(yè)的保護與改革”兩項主語,兩項謂語,不只一種搭配方式。真正的意思應該是“文物的保護與旅游業(yè)的改革”,字數差不多,清楚與否卻大不一樣。此外,語意表述不全也會產生歧義。此種情形在字面上并未表現出歧義,只是因句子中 的某些意思未能加以表達完整而使讀者誤入歧途。例如,“婦女在法律上已經平等了”。從字面上看,是說在法律面前婦女已沒有高低之分了,也就是“婦女之間在法律上平等”。實際上是說“婦女與男子在法律上平等”。因此,應在“婦女”之后加上“與男子”,這樣句子的意思就表達完全了。公文的語言如果有歧義,就會讓受文者捉摸不定,對公文內容產生不一致的理解,進而行動上出現差錯。
其次是言不費解。即所用詞語一看就懂,不能讓人無法理解,讀來讀去不知何意。做到言不費解就要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
一是選用詞義通俗的常用詞,不要故作高深使用一些晦澀生僻的詞語,人們從詞典上都很難找到,怎么好理解呢?例如,“建立了縝密的因而也是躐等的干部選拔制度”。這段文字顯得很賣弄做作,“縝密”是何意?且用在此有的并不貼切。而“躐等”一詞今已少用,其含義很難被人普遍理解,用在公文上顯然不合適。
二是不要把不同義的詞拼湊使用。有些詞單個看并不難懂,可胡亂湊到一塊兒就不好懂了。例如,“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是向不合理的生活艱苦作戰(zhàn),還是安于不合理的幻覺統(tǒng)治,不向廣大人民中求改善,而貼服于個人安定的空虛幻想”。這里的“幻覺統(tǒng)治”、“向廣大人民中求改善”、“貼服于個人安定的空虛幻想”,都讓人莫名其妙,它們組配在一起不知道能說明一些什么意思。
三是不生造詞語。公文必須是通用規(guī)范的語言,生造詞語必然導致詞義不清,語意不明,讓人不好理解或無法理解。例如,一副請柬寫道:“雅啟親駕,敝舍饋光”。這些生造詞語讀起來十分生硬、別扭,人們只能根據字面猜測其意,很難于接受。再如,“生硬地對中國歷史倒裁以無花之果,對歷史人物勾畫以循環(huán)臉譜”。這句話中什么叫“倒裁以無花之果”,什么叫“循環(huán)臉譜”,恐怕只有創(chuàng)造它的作者能夠回答。在公文寫作中,使用上述這些令人費解的語言,就是在跟讀者開玩笑。文章雖然詞匯頗多,可是一句也不懂,撰寫公文的意圖何以實現呢?
明白擬寫公文首要的是讓人看懂。就是要把事說清楚,把話寫明白。只有語言表達清楚明白,受文機關才易于接受,并加以施行。語言表達不明白,公文的內容就無法得到落實,也就達不到發(fā)文目的。語言表達清楚明白,首先是語無歧義。即所用詞語只有一個明確的意思,不能有幾種解釋。
語言表達產生歧義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兩種解釋中,顯然有一種是正確的。這雖然不至于影響讀者的理解,但也要猜測一番。
二是兩種解釋都可能。這種錯誤比前一種要嚴重,因為兩種解釋都講得通,讀者就無法知道你的真意所在了。
三是由于附加語界限不清引起歧義,主要是“的”字使用不當。例如,“介紹英國的一部權威著作”??梢岳斫鉃檫@部著作是介紹英國的情況的權威性書籍,也可以理解為介紹的是英國的一部有權威的著作。作者的本意是前者,應當把“一部”提到前面。再如,“這是解決單身職工部分困難的好辦法”。這句話既可以把“單身職工部分”看成是一個詞組,也可以把“部分困難”看成一個詞組。如果是后者,應該在“職工”后面加“的”。
四是兩事混說產生歧義。例如,“文物、旅游業(yè)的保護與改革”兩項主語,兩項謂語,不只一種搭配方式。真正的意思應該是“文物的保護與旅游業(yè)的改革”,字數差不多,清楚與否卻大不一樣。此外,語意表述不全也會產生歧義。此種情形在字面上并未表現出歧義,只是因句子中 的某些意思未能加以表達完整而使讀者誤入歧途。例如,“婦女在法律上已經平等了”。從字面上看,是說在法律面前婦女已沒有高低之分了,也就是“婦女之間在法律上平等”。實際上是說“婦女與男子在法律上平等”。因此,應在“婦女”之后加上“與男子”,這樣句子的意思就表達完全了。公文的語言如果有歧義,就會讓受文者捉摸不定,對公文內容產生不一致的理解,進而行動上出現差錯。
其次是言不費解。即所用詞語一看就懂,不能讓人無法理解,讀來讀去不知何意。做到言不費解就要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
一是選用詞義通俗的常用詞,不要故作高深使用一些晦澀生僻的詞語,人們從詞典上都很難找到,怎么好理解呢?例如,“建立了縝密的因而也是躐等的干部選拔制度”。這段文字顯得很賣弄做作,“縝密”是何意?且用在此有的并不貼切。而“躐等”一詞今已少用,其含義很難被人普遍理解,用在公文上顯然不合適。
二是不要把不同義的詞拼湊使用。有些詞單個看并不難懂,可胡亂湊到一塊兒就不好懂了。例如,“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是向不合理的生活艱苦作戰(zhàn),還是安于不合理的幻覺統(tǒng)治,不向廣大人民中求改善,而貼服于個人安定的空虛幻想”。這里的“幻覺統(tǒng)治”、“向廣大人民中求改善”、“貼服于個人安定的空虛幻想”,都讓人莫名其妙,它們組配在一起不知道能說明一些什么意思。
三是不生造詞語。公文必須是通用規(guī)范的語言,生造詞語必然導致詞義不清,語意不明,讓人不好理解或無法理解。例如,一副請柬寫道:“雅啟親駕,敝舍饋光”。這些生造詞語讀起來十分生硬、別扭,人們只能根據字面猜測其意,很難于接受。再如,“生硬地對中國歷史倒裁以無花之果,對歷史人物勾畫以循環(huán)臉譜”。這句話中什么叫“倒裁以無花之果”,什么叫“循環(huán)臉譜”,恐怕只有創(chuàng)造它的作者能夠回答。在公文寫作中,使用上述這些令人費解的語言,就是在跟讀者開玩笑。文章雖然詞匯頗多,可是一句也不懂,撰寫公文的意圖何以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