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知識(二)輔導:坡形與坡度(四)

字號:

6 坡面防護與加固措施
    防護工程包括坡面防護和沖刷防護
    (1)坡面防護
    路堤和路塹邊坡的坡面暴露在大氣中,受自然因素(水、溫、風)的反復干濕、凍融、沖刷和剝蝕等作用,使路基坡面有時出現(xiàn)各種病害。因此,對于易受破壞的土石結構邊坡,在其基身施工完畢后,應及時進行坡面防護。
    常用的坡面防護措施有以下幾種類型:
    1)植物防護
    在邊坡上種草或鋪草皮,既可阻止地表水對坡面的沖刷和風對坡面的吹蝕,又可綠化路線,增加美觀,在沖刷不嚴重的較緩而不高的土質坡面上,可選擇適合于當?shù)赝寥篮蜌夂驐l件的草籽直接播種于其上。在沖刷較嚴重的較陡(但不能陡于1:1)和較高的土質坡面上,則可采用滿鋪草皮(平鋪或豎鋪)。如果草皮來源困難,則可把草皮鋪成方格狀,在方格內種上草籽。植物防護是一種經(jīng)濟有效的防護措施,特別在氣候潮濕、草皮易于生長的地區(qū),但采用時必須注意保證其成活。在不利于植物生長的邊坡上(如碎石類土等),若要采用植物防護,則可在其上先鋪一層厚約10~20cm的黏性土,而后再鋪草皮。
    2)砌石護坡
    對于較陡的土質邊坡(1:0.75~1:1)和易風化或破碎的巖石邊坡,可采用砌石護坡。砌石有干砌和漿砌片石兩種,前者適用于邊坡坡度較緩或經(jīng)常有地下水滲出坡面的情況。干砌片石厚度一般不少于0.2~0.3m,片石下設厚度不少于0.1m的墊層,由碎石或砂礫材料組成。護坡的基礎應選用較大的石塊砌筑,其頂寬不少于0.5m并深埋至邊溝底部。漿砌片石護坡的厚度視邊坡高度和陡度而異,一般為0.3~0.4m。為防止不均勻沉陷和收縮引起過大的內應力,每隔10~20m設伸縮縫一道,縫隙寬2cm,縫內填塞瀝青麻筋或瀝青木板。每隔2~3m交錯設置孔徑0.1m的泄水孔。對于土質邊坡,為防止泄水孔淤塞護坡背后應設置反濾層,或僅在泄水孔后面0.5m×0.5m范圍內設置。
    護坡施工前應將邊坡表面松散的土、石清除掉。
    3)抹面
    在夾有易于風化的軟質巖層的路塹坡面上,由于軟質巖層風化較快常常剝蝕而成凹坑,引起上部具有節(jié)理的硬質巖層的崩塌和落石等病害。對此,可采用抹面的措施,防止開挖后軟質巖層的繼續(xù)風化。抹面的混合料有石灰—爐渣(體積比1:5~1:2)、水泥—石灰—爐渣(重量比約1:1:8)、水泥—砂—爐渣(重量比1:3:2或1:2:3)和水泥砂漿等幾種。其厚度為3~5cm。抹面不宜在嚴寒季節(jié)和雨天施工。
    4)護墻
    由漿砌片石組成,用以防護坡度較陡的土質邊坡或易風化剝落和節(jié)理發(fā)達的巖石路塹邊坡,避免進一步風化而出現(xiàn)崩塌和剝落等病害。護墻不承受墻后的側壓力,故所防護的邊坡坡度應符合穩(wěn)定坡度的要求,一般不陡于1:0.3。護墻斷面可分等截面和變截面兩種。邊坡高度不大時,可采用等截面的護墻。一般情況下,邊坡坡度為1:0.3~1:0.5,不宜超過1:1;墻高不宜超過l0m,墻厚一般為0.4~0.5m。墻高時,宜采用變截面護墻,頂寬一般為0.4m,底寬隨墻高和坡度而定。邊坡陡于1:0.5時,底寬為頂寬加墻高的1/10;1:0.5~1:0.75時,為頂寬加墻高的1/20。護墻的垂直高度小于10~15m時,可采用單級式;超過此高度時,宜采用雙級或多級式,每級高度為10~12m,各級之間設寬度不小于1.0m的平臺,平臺厚度均為0.4m。護墻的基礎應置于冰凍線以下,基底承載力小于0.3MPa時應采取加固措施。伸縮縫和泄水孔的布置與漿砌片石護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