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jiān)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jiān)督檢查。
A、鄉(xiāng)級以上 B、市級以上
C、縣級以上 D、省級以上
2、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的實施情況及()適時進行評價,并將意見報告該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
A、存在的必要性 B、推行的重要性
C、項目的可行性 D、設置的合理性
3、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許可時,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
A、追究責任 B、給予處罰
C、給予補償 D、給予賠償
4、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無論受理還是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都應當采用()的方式進行告知。
A、口頭通知 B、電子郵件
C、書面 D、信函電報
5、設定行政許可應規(guī)定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 )。
A、實施時間、程序、效力 B、實施要件、程序、時效
C、條件、程序、期限 D、范圍、程序、時效
6、申請人提交的( )符合法定形式(這里注意要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
A、申請材料詳細 B、申請材料采用一般形式
C、申請材料明確 D、申請材料齊全
7、臨時性的行政許可( )需要繼續(xù)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A、設定滿一年 B、實施滿一年
C、設定滿兩年 D、實施滿兩年
8、必要時,( )可以采用發(fā)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
A、黨中央 B、國務院C、全國人大常委會 D、國家主席
9、行政許可設定機關應當()對其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評價。
A、定期 B、長期C、不定期 D、適時
10、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法規(guī)設定的有關( )的行政許可,根據(jù)本行政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認為通過行政許可法第十三條所列方式能夠解決的,報國務院批準后,可以在本行政區(qū)域內(nèi)停止實施該行政許可。
A、民族事務 B、宗教事務C、經(jīng)濟事務 D、文化事務
11、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必要性適時進行評價,并將意見報告該行政許可的( )。
A、執(zhí)行機關 B、設定機關C、監(jiān)督機關 D、審批機關
12、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并對其申請材料實質(zhì)內(nèi)容的( )負責。
A、可行性 B、真實性 C、權威性 D、完整性
13、經(jīng)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jù)( )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A、精煉、劃一、高效 B、精簡、劃一、效能C、精煉、統(tǒng)一、高效 D、精簡、統(tǒng)一、效能
14、行政機關應當對獲得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 )
A、進行全面考核 B、加強日常檢查C、實施有效監(jiān)督 D、進行全面監(jiān)控
15、行政機關在委托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委托機關應當將受委托行政機關和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內(nèi)容( )。
A、予以公告 B、進行解釋C、通報消息 D、登記在案
16、行政許可由具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 )范圍內(nèi)實施。
A、法定職責 B、法定職權C、日常管理 D、監(jiān)督檢查
17、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與該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 )。
A、更換 B、延期C、重選 D、回避
18、行政機關依法對被許可人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檢查時,應當將監(jiān)督檢查的情況和處理結果予以( ),由( )簽字后歸檔。
A、通報;監(jiān)督檢查人員 B、記錄;監(jiān)督檢查人員
C、分析;被許可人 D、公布;被許可人
19、被許可人需要延續(xù)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的有效期的,應當在該行政許可有效期( )向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但是,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A、屆滿三十日后 B、屆滿二十日后C、屆滿三十日前 D、屆滿二十日前
20、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無論受理還是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都應當采用( )的方式進行告知。
A、口頭通知 B、電子郵件C、信函電報 D、書面憑證
參考答案
1.C 2.A 3.C 4.C 5.C 6.D 7.D 8.B 9.A 10.C
11.B 12.B 13.D 14.C 15.A 16.B 17.D 18.B 19.C 20.D
A、鄉(xiāng)級以上 B、市級以上
C、縣級以上 D、省級以上
2、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的實施情況及()適時進行評價,并將意見報告該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
A、存在的必要性 B、推行的重要性
C、項目的可行性 D、設置的合理性
3、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許可時,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
A、追究責任 B、給予處罰
C、給予補償 D、給予賠償
4、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無論受理還是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都應當采用()的方式進行告知。
A、口頭通知 B、電子郵件
C、書面 D、信函電報
5、設定行政許可應規(guī)定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 )。
A、實施時間、程序、效力 B、實施要件、程序、時效
C、條件、程序、期限 D、范圍、程序、時效
6、申請人提交的( )符合法定形式(這里注意要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
A、申請材料詳細 B、申請材料采用一般形式
C、申請材料明確 D、申請材料齊全
7、臨時性的行政許可( )需要繼續(xù)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A、設定滿一年 B、實施滿一年
C、設定滿兩年 D、實施滿兩年
8、必要時,( )可以采用發(fā)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
A、黨中央 B、國務院C、全國人大常委會 D、國家主席
9、行政許可設定機關應當()對其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評價。
A、定期 B、長期C、不定期 D、適時
10、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法規(guī)設定的有關( )的行政許可,根據(jù)本行政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認為通過行政許可法第十三條所列方式能夠解決的,報國務院批準后,可以在本行政區(qū)域內(nèi)停止實施該行政許可。
A、民族事務 B、宗教事務C、經(jīng)濟事務 D、文化事務
11、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必要性適時進行評價,并將意見報告該行政許可的( )。
A、執(zhí)行機關 B、設定機關C、監(jiān)督機關 D、審批機關
12、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并對其申請材料實質(zhì)內(nèi)容的( )負責。
A、可行性 B、真實性 C、權威性 D、完整性
13、經(jīng)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jù)( )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A、精煉、劃一、高效 B、精簡、劃一、效能C、精煉、統(tǒng)一、高效 D、精簡、統(tǒng)一、效能
14、行政機關應當對獲得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 )
A、進行全面考核 B、加強日常檢查C、實施有效監(jiān)督 D、進行全面監(jiān)控
15、行政機關在委托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委托機關應當將受委托行政機關和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內(nèi)容( )。
A、予以公告 B、進行解釋C、通報消息 D、登記在案
16、行政許可由具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 )范圍內(nèi)實施。
A、法定職責 B、法定職權C、日常管理 D、監(jiān)督檢查
17、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與該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 )。
A、更換 B、延期C、重選 D、回避
18、行政機關依法對被許可人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檢查時,應當將監(jiān)督檢查的情況和處理結果予以( ),由( )簽字后歸檔。
A、通報;監(jiān)督檢查人員 B、記錄;監(jiān)督檢查人員
C、分析;被許可人 D、公布;被許可人
19、被許可人需要延續(xù)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的有效期的,應當在該行政許可有效期( )向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但是,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A、屆滿三十日后 B、屆滿二十日后C、屆滿三十日前 D、屆滿二十日前
20、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無論受理還是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都應當采用( )的方式進行告知。
A、口頭通知 B、電子郵件C、信函電報 D、書面憑證
參考答案
1.C 2.A 3.C 4.C 5.C 6.D 7.D 8.B 9.A 10.C
11.B 12.B 13.D 14.C 15.A 16.B 17.D 18.B 19.C 20.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