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一)

字號:

2013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問題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D.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問題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是( )
    A.古希臘羅馬哲學 B.英國唯物主義哲學
    C.法國啟蒙哲學 D.德國古典哲學
    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響
    B.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介紹
    C.它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D.它能適應中國社會實踐發(fā)展的需要
    4.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一種( )
    A.形而上學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庸俗進化論觀點 D.相對主義觀點來源:www.examda.com
    5.人工智能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哲學意義在于( )
    A.否定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B.證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C.否定了電腦與人腦的本質區(qū)別
    D.證明了電腦在整體上超過人腦
    6.哲學上的二元論的錯誤在于否認( )
    A.世界的統(tǒng)一性
    B.世界的運動變化
    C.物質和運動的不可分割性
    D.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性
    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屬于( )
    A.高級和低級的關系 B.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C.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D.簡單和復雜的關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否認事物之間的區(qū)別。這是一種
    ( )
    A.形而上學觀點 B.相對主義觀點
    C.唯心主義觀點 D.唯物主義觀點
    9.區(qū)分新舊事物的標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時代產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點
    C.是不是得到多數(shù)人的承認 D.是不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10.下列選項中,包含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思想的是( )
    A.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C.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D.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11.否認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會導致兩種錯誤,一種是直線論,另一種是( )
    A.激變論 B.循環(huán)論
    C.庸俗進化論 D.庸俗唯物論
    12.國體與政體之間的關系屬于( )
    A.本質和現(xiàn)象的關系 B.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C.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D.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1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種觀點是說( )
    A.只要參加實踐活動就能獲得正確認識
    B.一切認識都要直接參加實踐活動才能獲得
    C.一切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D.只有直接經驗來自實踐
    1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有兩個相同觀點,其中一個是都主張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另一個是都主張( )
    A.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B.認識是一個辯證發(fā)展過程
    C.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
    D.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
    15.有人認為,一定歷史條件下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是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這是一種( )
    A.形而上學觀點 B.唯物辯證法觀點
    C.唯心主義觀點 D.相對主義觀點來源:www.examda.com
    16.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 )
    A.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理論聯(lián)系實際
    C.實事求是 D.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17.聯(lián)結人與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環(huán)境 B.生產勞動
    C.社會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 )
    A.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的統(tǒng)一 B.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 D.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19.生產關系范疇反映的是( )
    A.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B.人與人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
    C.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助關系 D.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20.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本質是( )
    A.管理社會各項公共事務
    B.為全體社會成員謀福利
    C.統(tǒng)治階級壓迫被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
    D.保護國家領土主權不受外來勢力侵犯
    21.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統(tǒng)性、理論性
    C.它繼承了人類的先進文化 D.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22.五種社會形態(tài)劃分所依據(jù)的標準是( )
    A.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 B.國家政權的不同性質
    C.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性質 D.人的發(fā)展的不同狀況
    23.“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 )
    A.與自然界事物的發(fā)展完全相同
    B.是純粹自發(fā)的過程
    C.不受人的自覺活動的影響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性
    2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矛盾
    B.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C.先進社會意識與落后社會意識之間的矛盾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5.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表現(xiàn)為,它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 )
    A.根本動力 B.直接動力
    C.最終動力 D.動力來源:www.examda.com
    26.社會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標志是( )
    A.先進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體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體制
    C.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里轉移到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手里
    D.合理的經濟體制代替不合理的經濟體制
    27.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
    A.杰出的個人在歷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C.人們的思想動機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
    D.剝削階級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28.下列關于人性的看法,屬于正確觀點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惡
    C.人性無善無惡 D.人性是在社會中形成的
    29.在價值關系中,人與物的區(qū)別在于,人( )
    A.只能是價值主體
    B.既可能是價值主體,又可能是價值客體
    C.只能是價值主客體關系的中介
    D.只能是價值客體
    30.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個人是什么樣的,主要取決于( )
    A.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B.他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C.他們的個人意志 D.他們的天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