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合同管理與索賠案例24

字號:

《案例24》(見參考資料13)在我國一項總造價數(shù)億美元的房屋建造工程項目中,某國TL公司以擊敗眾多競爭對手而中標。作為總包,他又將工程分包給中國的一些建筑公司。中標時,許多專家估計,由于報價低,該工程最多只能保本。而最終工程結(jié)束時,該公司取得10%的工程報價的利潤。
    它的主要手段有: (1)利用分包商的弱點。承擔分包任務(wù)的中國公司缺乏國際工程經(jīng)驗。TL公司利用這些弱點在分包合同上作文章,甚至違反國際慣例,加上許多不合理的、苛刻的、單方面的約束性條款。在向我分包公司下達任務(wù)或提出要求時,常常故意不出具書面文件,而我分包商卻輕易接受并完成工程任務(wù)。但到結(jié)帳、追究責任時,我分包商因拿不出書面證據(jù)而失去索賠機會,受到損失。
    (2)竭力擴大索賠收益,并避免受罰。無論工程設(shè)計細微修改,物價上漲,或影響工程進度的任何事件都是TL公司向我方業(yè)主提出經(jīng)濟索賠或工期索賠的理由。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大幅度加價索賠。僅1989年一年中,TL公司就向我國業(yè)主提出的索賠要求達6000萬美元。而整個工程比原計劃拖延了17個月,TL公司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手段,居然避免受罰。反過來,TL公司對分包商處處克扣,分包商如未能在分包合同規(guī)定工期內(nèi)完成任務(wù),TL公司對他們實行重罰,毫不手軟。這聽起來令人生氣,但又沒辦法。這是雙方管理水平的較量。而不是靠道德來維持。不提高管理水平,這樣的事總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