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知識復(fù)習(xí)資料第八章第五節(jié)

字號:

第五節(jié) 陵墓建筑
    一、中國古代喪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類型
    (一)喪葬方式(以下內(nèi)容多了閱讀)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觀念與傳統(tǒng)習(xí)俗的差異,故在我國歷形成了多種處理已故親屬的喪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
    土葬:土葬是將已故的人放入木制或石制的棺槨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內(nèi),以土封蓋的喪葬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在地域范圍上還是在人群階層范圍,在中國使用的比較普遍,也是構(gòu)成今天用于旅游的主要陵墓建筑景觀。
    火葬:火葬是用火將已故的人焚燒掉,把不易燃燒的骨骼收集、存放起來的喪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寶塔建筑就是存放修煉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這種建筑是佛教建筑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減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為主要的喪葬方式。
    水葬:水葬是長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采用的喪葬方式。
    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人將已故人的尸體分割,由禿鷲吃掉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國的藏族、門巴族及部分裕固族采用這種方式。
    用于天葬的固定地點稱天葬場,是一塊靠近小山坡的平頂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來搗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稱為天葬師。為使尸體能全部被禿鷲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
    懸棺葬:懸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將棺木懸置于起臨水的懸崖峭壁上,任由尸體自然風(fēng)干的喪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區(qū)里多用此種方式。至今在長江三峽、武夷山等風(fēng)景區(qū)的崖壁上還看到懸棺。
    (二)陵墓類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體,祭奠故人的場所的總稱。
    若分開來講,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則是地下部分。中國目前用于旅游的陵墓景觀可分為:無陵無墓,有陵無墓,有陵有墓三類。
    1、無陵無墓 :在上述五種喪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懸棺葬屬于此類,尸體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
    2、有陵無墓 :有陵無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沒有地下的墓穴與尸體。這種狀況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原因:
    (1)尸體不存在對于歷史久遠(yuǎn)的祖先和無法找到尸體的英雄,人們?yōu)榧耐凶砸训陌迹藿怂麄兊募赖靾鏊?,如黃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內(nèi)外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錚泄餐母?,对祖蟿褫祭是蕘睑中国人共同的心X福虼誦藿碩啻頻哿輟N賴熘泄?jié)a裾髡繳背〉撓⑿郟筧宋湫藿斯?fàn)N玫募湍畋?
    (2)陵、墓不在一處在蒙古族的歷,其貴族有秘密安葬的傳統(tǒng)。據(jù)《草木子》一書記載:貴族去逝后葬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葬完,以萬馬將此處踏平。與此同時,在埋葬地當(dāng)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之后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來年春天綠草遍地,無法辨認(rèn)葬地在何處時,守候人離去。若要祭奠時,就跟在當(dāng)年的那只母駱駝的后面在它停住并發(fā)出悲哀的叫聲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于這個傳統(tǒng),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處,眾說不一。目前,位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nèi)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靈柩的陵而沒墓。
    3、有陵有墓 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與地下墓穴、尸體都存在的陵墓類型。這是普遍采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于旅游的陵墓建筑景觀的主體就是這種類型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