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的理性,著力于關注人間秩序的和諧安定,對于虛無飄渺的神靈世界,采取盡量回避的態(tài)度?!墩撜Z》說,孔子從來不說有關鬼神的話。當有人問到他神鬼之事時,他總是機智地反問道:人間的事情還沒有辦好,怎么還會想到鬼神呢?積極地提醒人們關注人事。但在古代科學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情況的制約下,神靈觀念的產(chǎn)生又是必然的。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了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由此發(fā)展為原始宗教。中國是一個早熟的社會,當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這種原始崇拜被保留下來,并被儒家按照自己的觀念小心地加以改造而得到強化,就是以神權和族權來烘托皇權,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的重要精神支柱。所以孔子還是非常重視對自然神和祖先的祭祀,說只要做好祭祀這件大事,治理國家也就不難了。這正是儒家入世精神的體現(xiàn)。
這兩種崇拜的祭祀方式常有區(qū)別,一般來說祭祀祖先多在室內(nèi),稱為"廟",如太廟、孔廟、關帝廟等。也常稱為祠,如司馬遷祠、武侯祠、各地的先賢祠和家庭祠堂。祭祀自然神的典禮多在露天一座高臺上舉行,稱為"壇"、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等。但有些自然神被更加擬人化,祭祀也常在室內(nèi),此時也被稱為廟,如祭祀泰山的岱廟,祭祀嵩山的中岳廟等。它們合起來就是"壇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建筑類型,既不同于宗教寺廟,也不同地直接用于人的生活的宮殿、住宅或園林,其中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準宗教建筑,廟則更多地具有紀念堂的意義。
中國流行的宗教主要是公元1世紀時從印度傳和的佛教。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和塔,應該注意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佛教之于中國,與基督教之于西方相比,始終也沒有上升到統(tǒng)率全社會的思想的主流地位。在中國,沒有出現(xiàn)教皇制,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核心一直是君王。中國和西方都宣揚君權神授,但西方更強調(diào)的是"神授",中國更強調(diào)的是"君權","君權神授"不過是使君王的統(tǒng)治又蒙上一重神圣的光環(huán)罷了。這種區(qū)別反映在建筑上,西方長期以來都以神廟或教學為主流,中國則始終以宮殿和都城為重心,宗教寺觀處于次要地位。
(2)從佛教傳入之初,中國人就開始按照中國方式來改造它,使它在發(fā)展中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所以從一開始,中國佛教建筑就不是印度建筑的簡單移植,主要是中國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
(3)中國與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藝術性格上也很不相同,后者強調(diào)"表現(xiàn)"信仰者對天國向往的激情和狂熱,所以,神秘的光影變幻、出人決表的體形、飛揚跋扈的動勢、動蕩不安的氣氛,就成了它的性格基調(diào);前者則強調(diào)"再現(xiàn)"彼岸世界的寧靜與平和,寺廟應該就是天國凈土的地上縮影,雖然必然會伴隨著某種神秘,但溫婉馥郁庭院、舒展平緩的體形、平易近人的體量,都使得中國佛教建筑更多地顯現(xiàn)出一種安詳與親和的氣氛。
(4)中國佛寺與住宅和宮殿有很多共同之處,同樣都采取以院落形式為主的群體組合方式,而不像西方的教堂,與住宅或?qū)m殿截然不同。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建筑稱道觀,往往模仿佛寺。
晉祠
祭祀西周封于晉地的成王弟叔虞之母的晉祠在太原西南,現(xiàn)存祠內(nèi)圣母殿和魚沼飛梁都建于北宋,獻殿重建于金,其他都是后代所建。所謂"飛梁"是架在一座名為"魚沼"的方形小池上的十字平面石橋,十字中心擴為方臺。敦煌唐宋壁畫則所見相類者極多,都在大殿前,殿前有水池,名凈土池,池心立平臺,四向通橋,是凈土宗信奉的阿彌陀經(jīng)所說佛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表征,魚沼飛梁也應取法于此。中國的祠廟和道教建筑常取法佛寺,這也是一個例子。圣母殿重檐歇山,前檐進深兩間,十分寬敞。殿內(nèi)龕中置圣母即叔虞之母的塑像。龕側和沿墻有的宋代彩塑42座美麗的侍女和女官像,性格活潑,顧盼有致,活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間真情。
圣母祠濃蔭四布,曲水回合,自古以來就是晉中勝游佳處,廟會極多,平均每六天就有一次,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社會娛樂中心,宗教氣氛已不強了。總平面布局順應這個性質(zhì)也作了相應的考慮,如圣母祠本身沒有圍墻,它和周圍眾多祠廟的外部空間融合在一起,開朗活潑。開敞的獻殿,波光瀲滟的魚沼飛梁和造型空靈輕揚的圣母殿,都渲染了氛圍的明朗性格。
陳家祠堂
民間有不少祭祀建筑,或祭祀家族祖先,稱祠堂,或祭祀先賢圣哲,稱先賢祠。此外,還有祭祀民間信仰諸神的神祠。
這兩種崇拜的祭祀方式常有區(qū)別,一般來說祭祀祖先多在室內(nèi),稱為"廟",如太廟、孔廟、關帝廟等。也常稱為祠,如司馬遷祠、武侯祠、各地的先賢祠和家庭祠堂。祭祀自然神的典禮多在露天一座高臺上舉行,稱為"壇"、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等。但有些自然神被更加擬人化,祭祀也常在室內(nèi),此時也被稱為廟,如祭祀泰山的岱廟,祭祀嵩山的中岳廟等。它們合起來就是"壇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建筑類型,既不同于宗教寺廟,也不同地直接用于人的生活的宮殿、住宅或園林,其中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準宗教建筑,廟則更多地具有紀念堂的意義。
中國流行的宗教主要是公元1世紀時從印度傳和的佛教。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和塔,應該注意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佛教之于中國,與基督教之于西方相比,始終也沒有上升到統(tǒng)率全社會的思想的主流地位。在中國,沒有出現(xiàn)教皇制,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核心一直是君王。中國和西方都宣揚君權神授,但西方更強調(diào)的是"神授",中國更強調(diào)的是"君權","君權神授"不過是使君王的統(tǒng)治又蒙上一重神圣的光環(huán)罷了。這種區(qū)別反映在建筑上,西方長期以來都以神廟或教學為主流,中國則始終以宮殿和都城為重心,宗教寺觀處于次要地位。
(2)從佛教傳入之初,中國人就開始按照中國方式來改造它,使它在發(fā)展中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所以從一開始,中國佛教建筑就不是印度建筑的簡單移植,主要是中國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
(3)中國與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藝術性格上也很不相同,后者強調(diào)"表現(xiàn)"信仰者對天國向往的激情和狂熱,所以,神秘的光影變幻、出人決表的體形、飛揚跋扈的動勢、動蕩不安的氣氛,就成了它的性格基調(diào);前者則強調(diào)"再現(xiàn)"彼岸世界的寧靜與平和,寺廟應該就是天國凈土的地上縮影,雖然必然會伴隨著某種神秘,但溫婉馥郁庭院、舒展平緩的體形、平易近人的體量,都使得中國佛教建筑更多地顯現(xiàn)出一種安詳與親和的氣氛。
(4)中國佛寺與住宅和宮殿有很多共同之處,同樣都采取以院落形式為主的群體組合方式,而不像西方的教堂,與住宅或?qū)m殿截然不同。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建筑稱道觀,往往模仿佛寺。
晉祠
祭祀西周封于晉地的成王弟叔虞之母的晉祠在太原西南,現(xiàn)存祠內(nèi)圣母殿和魚沼飛梁都建于北宋,獻殿重建于金,其他都是后代所建。所謂"飛梁"是架在一座名為"魚沼"的方形小池上的十字平面石橋,十字中心擴為方臺。敦煌唐宋壁畫則所見相類者極多,都在大殿前,殿前有水池,名凈土池,池心立平臺,四向通橋,是凈土宗信奉的阿彌陀經(jīng)所說佛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表征,魚沼飛梁也應取法于此。中國的祠廟和道教建筑常取法佛寺,這也是一個例子。圣母殿重檐歇山,前檐進深兩間,十分寬敞。殿內(nèi)龕中置圣母即叔虞之母的塑像。龕側和沿墻有的宋代彩塑42座美麗的侍女和女官像,性格活潑,顧盼有致,活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間真情。
圣母祠濃蔭四布,曲水回合,自古以來就是晉中勝游佳處,廟會極多,平均每六天就有一次,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社會娛樂中心,宗教氣氛已不強了。總平面布局順應這個性質(zhì)也作了相應的考慮,如圣母祠本身沒有圍墻,它和周圍眾多祠廟的外部空間融合在一起,開朗活潑。開敞的獻殿,波光瀲滟的魚沼飛梁和造型空靈輕揚的圣母殿,都渲染了氛圍的明朗性格。
陳家祠堂
民間有不少祭祀建筑,或祭祀家族祖先,稱祠堂,或祭祀先賢圣哲,稱先賢祠。此外,還有祭祀民間信仰諸神的神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