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誕生于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nóng)半藝的男性農(nóng)民,曲調(diào)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diào)”,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xiāng)鎮(zhèn)演出。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于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nèi)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犯木帪椤断榱稚钒嵘蠎蚯枧_,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xiàn)內(nèi)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shù)暮献飨?,分別創(chuàng)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diào)腔”和“弦下腔”。后來這兩種曲調(diào)皆成為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劇學習優(yōu)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chuàng)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jié)合的風格。
舞臺美術方面,采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jié)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zhì)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guī)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云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xù)提高,風格更加鮮明,繼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xù)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蘇大力培養(yǎng)新一代青年演員。趙志剛、錢惠麗、方亞芬、陳穎、韓婷婷、單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濤、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聲海內(nèi)外。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于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nèi)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犯木帪椤断榱稚钒嵘蠎蚯枧_,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xiàn)內(nèi)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shù)暮献飨?,分別創(chuàng)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diào)腔”和“弦下腔”。后來這兩種曲調(diào)皆成為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劇學習優(yōu)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chuàng)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jié)合的風格。
舞臺美術方面,采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jié)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zhì)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guī)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云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xù)提高,風格更加鮮明,繼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xù)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蘇大力培養(yǎng)新一代青年演員。趙志剛、錢惠麗、方亞芬、陳穎、韓婷婷、單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濤、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聲海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