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特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于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傳入蒙古地區(qū),明清兩代,皇帝為團結(jié)藏族和蒙古族,主要在北京和華北,也建造了一些喇嘛廟和喇嘛塔。
藏傳佛教寺廟可分藏式、藏漢混合式和漢式三種。在西藏及毗鄰省分,幾乎全是藏式;內(nèi)蒙古以藏式為主的藏漢混合式最多;北京和華北大都是以漢式為主的藏漢混合式或漢式。
藏式喇嘛廟在平地的常取接近于規(guī)整對稱的方式,山麓地帶的則不求規(guī)整,拉薩大昭寺是平地喇嘛廟的代表。
大昭寺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西藏地區(qū)拉薩市中心,始建于唐貞觀21年(公元617年)。寺內(nèi)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guān)。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jīng)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筑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它的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xiàn)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nèi)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這些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形成了帶著濃郁地方色彩與民族精神的大昭寺精湛、優(yōu)美而獨特的壁畫藝術(shù),它是西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是中國壁畫長廊中的一朵鮮花。
藏傳佛教寺廟可分藏式、藏漢混合式和漢式三種。在西藏及毗鄰省分,幾乎全是藏式;內(nèi)蒙古以藏式為主的藏漢混合式最多;北京和華北大都是以漢式為主的藏漢混合式或漢式。
藏式喇嘛廟在平地的常取接近于規(guī)整對稱的方式,山麓地帶的則不求規(guī)整,拉薩大昭寺是平地喇嘛廟的代表。
大昭寺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西藏地區(qū)拉薩市中心,始建于唐貞觀21年(公元617年)。寺內(nèi)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guān)。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jīng)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筑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它的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xiàn)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nèi)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這些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形成了帶著濃郁地方色彩與民族精神的大昭寺精湛、優(yōu)美而獨特的壁畫藝術(shù),它是西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是中國壁畫長廊中的一朵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