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基礎知識:中國文化——中國美術概述2

字號:

繪畫
    藝術始終與人類的生產勞作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中華大家庭的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石窟藝術、建筑藝術、書法、繪畫、雕塑、工藝及民間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正是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豐富著世界藝術寶庫,它創(chuàng)造了人類藝術歷史不朽的奇跡,向世人展示著中國- -這個東方大國底蘊深厚的藝術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tǒng)。
    當我們上溯歷史,追尋中華藝術神秘而悠遠的軌跡,那些距今已五千年之久的彩陶器皿上所描繪的美麗紋飾,無論是水波紋、旋轉紋、網紋或鋸齒紋等抽象的圖案,均或隱或顯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貌;而那些具象動物紋、人物紋線條簡練,形象生動,顯示了遠古藝術家對事物質樸的敏感。
    而比彩陶更為久遠的藝術形式則是那些敲鑿刻畫在斷崖峭壁上的巖畫。中國巖畫分布很廣,南部地區(qū)有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福建省;北部有陰山、黑河、阿爾泰山等。南部地區(qū)巖畫普遍用熾熱的血紅色調表現人們的祭祖及生產生活場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北部地區(qū)巖畫多表現狩獵、游牧、戰(zhàn)爭、舞蹈等題材。
    帛畫是一種在絲布上面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出土在湖南省長沙南郊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是至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與在另一楚墓發(fā)掘的《人物御龍圖》并稱姐妹篇,專家認為兩圖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畫的基本表現手法,在紙張出現之前,帛畫不斷發(fā)展,到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時,技法純熟,達到高峰。
    魏晉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是中國繪畫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連年的戰(zhàn)亂與頻繁的朝代更替使當時的學術思想分外活躍,從而促進了藝術的發(fā)展。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石、磚刻及漆畫都具有相當規(guī)模,并且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yè)畫家,被尊為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卷軸畫極具這一時期的代表性。
    被喻為"畫圣"的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是一個高產畫家,據說他的作品寺廊壁畫便有300余堵,有記錄的卷軸畫100多件,其中以佛教、道教題材為多,另有山水、花鳥、走獸等。吳道子用筆起伏變化,氣勢雄峻而疏朗,表現出內在的精神力量。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是人物畫的繁盛時期。唐代中期,政權穩(wěn)定,經濟富足,貴族間的享樂風氣十分盛行,以至最終發(fā)展影響到美術行業(yè)。擅長描繪宮廷女性的張萱和周P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二位畫家將人物畫的表現轉向現實生活,他們是貴族女性風俗畫的先驅,對以后中國仕女畫的創(chuàng)作具有重大影響。
    的絹本設色長卷《清明河上圖》出于宋代畫家張擇端之手,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清明時節(jié)景象的作品,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又為后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時期大都市中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情況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是人物畫的繁盛時期。唐代中期,政權穩(wěn)定,經濟富足,貴族間的享樂風氣十分盛行,以至最終發(fā)展影響到美術行業(yè)。擅長描繪宮廷女性的張萱和周P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二位畫家將人物畫的表現轉向現實生活,他們是貴族女性風俗畫的先驅,對以后中國仕女畫的創(chuàng)作具有重大影響。的絹本設色長卷《清明河上圖》出于宋代畫家張擇端之手,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清明時節(jié)景象的作品,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又為后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時期大都市中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情況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江南蘇州,史稱"吳門",這里人杰地靈,文人薈萃,明朝時許多畫家在這聚會,形成一個強大畫派,人稱吳門畫派。吳門畫派領袖沈周和文徵明、唐寅及仇英,統(tǒng)稱"吳門四家"。他們重視繼承前代人的筆墨傳統(tǒng),關注作品中的氣韻神采,將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更由于他們本身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出發(fā)于各自的美學追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吳門畫派的筆墨技巧和表現對意境的營造,對后代具有很大的影響。清朝初年,作為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遺民的朱耷(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和弘仁,先后削發(fā)當僧人,被后人稱為四大高僧畫家。他們利用傳統(tǒng)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抒發(fā)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同時,他們還重視筆墨情趣,在創(chuàng)作中尋求超然寧馨的感覺,以撫慰歷受折磨與煎熬的心靈。
    的"揚州八怪"之所以被人稱為"怪",是因為這些畫家作畫不守墨矩,他們大都很有個性,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被人稱為"八怪 "。他們的作品很多取材花鳥,以寫意為主要表現方式,作品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盡管當時并不完全被人理解,甚至被認為旁門左道遭到非議。事實上正是他們開創(chuàng)了畫壇新局而,為中國花鳥畫的發(fā)展拓展了前途。
    清代末年民國早期,上海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商業(yè)城市,因而吸引了當時的很多的繪畫高手到來,形成了在"揚州八怪"之后中國近代繪畫最后一個畫派--上海畫派。畫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吳昌碩。任伯年加強中國畫寫實成份,將工筆與寫意結合;中國傳統(tǒng)畫法與西洋畫法結合;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他注重觀察生活,通過表現某種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出《蘇武牧羊》等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吳昌碩從書法篆刻入手,把金石篆刻方法引入花鳥畫中,他在花鳥畫的運筆、潑墨、著色等方面都有開拓,對后人的畫作、畫風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海派畫家是在上個世紀之交涌現出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吸收傳統(tǒng),又接近現實生活,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