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系重構

字號:

穩(wěn)定、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世界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當前金融風暴席卷全球更突出了世界需要一個穩(wěn)定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
    一、二戰(zhàn)后國際貨幣體系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0世紀初期,金本位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及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摧毀了世界經濟運行的金融與貿易體系,世界經濟停止了運作。為了恢復和重建世界經濟得以運行的體制,1944年7月,來自44個國家的700多名代表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關系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對戰(zhàn)后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彌補了國際清算能力的不足,較大程度解決了由于黃金供應不足帶來的國際儲備短缺問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使匯率波動受到嚴格約束,幣值保持相對穩(wěn)定,促進了國際商品流通和資本流動。1948~1971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長率為8.4%,而這一比率在戰(zhàn)前1913~1938年僅為0.7%。
    在此期間,美國通過援助、信貸以及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向世界發(fā)行了大量美元,在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對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恢復與重建作出了積極貢獻。美元取得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一是獲得了數(shù)量可觀的鑄幣稅,二是增加了其經濟政策的靈活性,使美國可以容忍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而不必立即作出調整,三是促進了美國的商品與資本輸出,以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標準等的對外擴張,其意義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然而,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固有局限。其致命缺陷在于,考|試/大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因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發(fā)展客觀上需要結算與儲備貨幣的增加,這只能依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來解決;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wěn)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或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即所謂的“特里芬”悖論。
    正因為如此,上世紀60至70年代,在經歷多次美元危機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1971年,美國自行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開啟了“浮動匯率”時代。盡管美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沒有改變,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產生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美元發(fā)行權屬于美國主權,別國不能干涉,貨幣發(fā)行多少只根據(jù)其國內經濟需要來決定,但卻對國際經濟和美元儲備持有國的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的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并不一致,其他國家卻被迫按照美國經濟政策調整其經濟政策。由于美國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創(chuàng)造了大量歐洲美元和亞洲美元,使得國際金融市場更加復雜動蕩,金融投機日盛,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功能日漸淡化,導致危機頻發(fā),中小國家很難抵御。
    第二,為了防范危機,各國在沒有其他國際貨幣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考|試/大以購買美國政府和公司債券的形式,使資金流回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卻是不對等的。美國還可以通過美元貶值,在減輕外債負擔的同時刺激出口,實現(xiàn)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此外,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降,彌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這等于引誘美國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第三,對于所謂的“浮動匯率”制度并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定義,只是被看作是與“固定匯率”相對的概念。實際上,“浮動”應當有一個參照物,但由于這一參照物難以確定,才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體制成為當前國際金融領域危機頻發(fā)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全球金融危機是現(xiàn)有國際貨幣體系弊端集中顯現(xiàn)的結果
    此次金融危機發(fā)源于美國,并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壞力之大,出乎多數(shù)人的預料。關于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已多有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源于美國房地產泡沫。解決公眾的住房問題是美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例如“兩房”就是直接為服務于這一目標而設立的。在近年來美國貨幣政策寬松、房產價格上揚、資產證券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各貸款機構追逐高額回報,利用所謂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將抵押貸款擴展至償還能力差、信用狀況不佳的人群,造成危機爆發(fā)的溫床。其二,金融創(chuàng)新的規(guī)模和速度與過分相信市場監(jiān)督作用的監(jiān)管理念之間出現(xiàn)失衡。金融衍生品泛濫、杠桿過度使用、評級制度缺乏公允和客觀的價值準則,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危機的發(fā)生。其三,美國的貨幣政策應負有較大責任。從2001年1月起,美國開始實行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并伴隨著減稅、補貼等多項措施,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而隨后的加息周期則刺破了這一泡沫。其四,最為重要的一點,過度舉債消費的模式是釀成此次危機的深層次根源。長期以來,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考|試/大過度舉債消費給美國帶來了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不具備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考慮到美國國內儲蓄率已經降至極低水平,從1984年的10.08%降到1995年的4.6%,再降到2004年至2007年的1.8%、-0.4%,-1%和-1.7%,其背后是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2007年美國居民、企業(yè)和政府未清償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高達229.74%,其中居民負債比重為100.30%。因而當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巨額債務便浮出水面,并最終釀成了一場償付能力的危機。
    回過頭來看,美國以消費和負債為支撐的經濟模式由來已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愈演愈烈,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持續(xù)的。但如果結合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特點,這一現(xiàn)象就不難理解。當今美元本位體制與黃金本位的不同,就是美國可以通過無節(jié)制地印鈔進行對外支付,滿足國內消費,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與之相對應,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出口推動經濟的同時,換取了大量以美國國家信用為支撐的美元,隨后又將這些資金用于購買美國金融資產,形成了一個以貿易(實物)-金融(資本)為鏈條的全球大循環(huán)。
    坦率地說,此次金融危機暴露了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fā)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考|試/大其次是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美國在利用貨幣特權向其他國家征收鑄幣稅的同時,又借助金融創(chuàng)新將風險擴散到全球,使全球為美國的危機埋單,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最后是調節(jié)機制的局限性。IMF作為世界中央銀行資本不足,權威不夠,其投票權和結構設計不合理,使美國具有否決權。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其投票權不僅大于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實際上也握有否決權。這樣就使得IMF不可能通過任何不利于美、歐利益的決議。而且也使IMF對美歐幾乎不具備監(jiān)督和約束的能力。
    三、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
    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蒙受了重大損失,也使人們看清了當前國際貨幣體制的不合理性,從而也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構提供了重要契機。雖然現(xiàn)行體系存在諸多缺陷,但要在短期內找到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并付諸實施是困難的,因此國際貨幣體制的改革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是約束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及貨幣發(fā)行,防止美國為刺激經濟復蘇再次回到運用貨幣政策的老路上去,為下一個經濟泡沫的爆發(fā)埋下隱患。這需要主要國家之間達成共識并相互作出讓步,美國應更多地從自身經濟結構入手尋求經濟復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也應逐步限制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這個階段的時間不應超過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