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現(xiàn)行財務會計報告的局限性

字號:

(一)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會計的目標是為了提供相關信息,而表達信息的工具或信息的載體是會計報表?,F(xiàn)行財務會計報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報信息,且以會計報表為主體,要求納入報告的項目必須符合一定的要素定義和計量原則,其信息供給量十分有限,一些應該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經濟業(yè)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加以反映。這種格式化會計報表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項目都必須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須同時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特征。
    第二,被納入會計報表的只能是貨幣化的數(shù)量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具有重要意義的非貨幣化或非數(shù)量化信息則無法反映。
    第三,會計報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項目以及較為固定的填列方法,無法反映企業(yè)發(fā)生的特殊經濟業(yè)務。目前會計要素出現(xiàn)的新的表現(xiàn)形式,如企業(yè)商譽、人力資源價值、綠色資產等,由于缺乏合適的會計規(guī)范,從而使這些價值無法確認,致使企業(yè)堆積大量隱形資產。
    據(jù)美國《商業(yè)周刊》1997年資料統(tǒng)計,徽軟公司的市場價值為1485.9億美元,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五,稱得上是一個實力雄厚的“航空母艦”,但其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資產總額只有143.87億美元,只相當于美國資產額的范尼梅公司資產總額(3510多億美元)的1/25,按照表列數(shù)據(jù),微軟根本無法列入大型公司的行列。信息披露格式化的局限性可見一斑。
    (二)信息披露的滯后性
    按照會計期間假設,財務會計報告是定期編制和披露的。我國《企業(yè)會計制度》規(guī)定,半年度中期財務會計報告于每個會計年度前六個月結束后的60天內編制完成并披露、年報于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的四個月內編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社會,任何與未來相關的信息,若獲取不及時,也會變成無用的信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一切追求高速、高效,財務會計報告的滯后性必將成為它的“致命”缺陷,巴林銀行的破產也可見其影子。其次,會計信息系統(tǒng)是由會計人員具體操作的,在會計技術應用過程中主觀的估計、判斷在所難免,不同的會計人員由于業(yè)務水平等原因可能會對類似的經濟業(yè)務作出有差異的估計、判斷,而且對信息加工耗費時間,降低了及時性,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等原因,企業(yè)很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因一筆交易而使財務狀況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目前財務報告的披露水平來看,這種變化是無法及時使決策者獲悉的。
    (三)信息披露的歷史性
    現(xiàn)行財務會計報告主要是提供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信息,這一特點限制了其披露內容的充分性。
    首先,歷史成本原則使得財務會計報表只反映已實現(xiàn)的收入和已發(fā)生的費用等歷史性信息,但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不確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報表卻無法披露與企業(yè)有關的各種不確定信息。
    其次,近幾年來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蘊含著無窮機會與風險,所以企業(yè)一旦參與交易,就會承受很大風險,而且這種交易可對企業(yè)財務狀況產生極大影響,衍生金融工具又無法用歷史成本計量,導致其有關信息無法在財務報表中披露。
    此外,歷史成本沒有確認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維持貨幣資本為前提的,在通貨膨脹時期,報表上的費用項目并不包括維持實物資本所需要的部分賠償金額,從而使利潤虛增、信息失真。
    財務會計報告主要以提供歷史信息為主,無法反映企業(yè)未來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因此,目前的財務報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預測性信息,而許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事業(yè)的前景狀況。歷史信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示未來,但決不能等同于代表將來。
    (四)信息披露的人為性
    我國的《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六大會計要素按國際慣例進行了更科學的重新定義,加強了會計要素確認的科學合理性,防止企業(yè)利用會計制度的疏漏,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但在會計核算所采用的一系列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中,許多會計方法都帶有人為因素,如按規(guī)定上市公司必須對應收帳款、存貨、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等項目的潛在損失進行合理估計,計提必要的損失準(考試大)備和減值準備等。這些規(guī)定有利于上市公司執(zhí)行穩(wěn)健性原則,消化風險,提高財務報告披露的質量。但由于會計制度給上市公司運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留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致使信息披露的人為性無法克服。同時,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還受財會人員的學識、經驗、職業(yè)道德水平等方面差異的制約,使財務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容易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差錯,如有舞弊行為,信息披露將會嚴重失真。
    此外,還有會計信息披露者方面的原因: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合理估計和判斷能力較差,影響了會計判斷的合理性;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借助于會計上的技術處理方法,采用違規(guī)甚至違法的方式,人為地對利潤進行虛增和虛減;CPA制度的不完善,也影響了審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