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導游基礎:第四章-中國主要宗教-第四節(jié)

字號:

第四節(jié)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7世紀初創(chuàng)立于阿拉伯半島的嚴格的信主獨一的宗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產生雖晚,但距今也有1 300多年的歷史。伊斯蘭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順服”,即順服惟一的安拉;教徒稱穆斯林,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順服者”即順服安拉意志的
    一、創(chuàng)立和傳播
    (一)創(chuàng)立
    610年前后,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的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先知”,得到了“安拉”的啟示,正式創(chuàng)傳伊斯蘭教。但是嚴格的一神崇拜,妨礙了古萊氏部落神殿中的多神崇拜,因而激起了麥加貴族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7月16日率領其信徒前往麥地那,使麥地那成為伊斯蘭教的根據地,建立了宗教、政治、軍事三位一體的穆斯林繳社會組織——烏馬公社。后來,伊斯蘭教國家規(guī)定,以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法紀年的開始。630年,穆罕默德率軍打回麥加,迫使麥加貴族向伊斯蘭教讓步,廢除神殿中的360多座神像,只保留神殿,將其建成天房(克爾白)作為穆斯林朝拜的目標,并將神殿所在地改成禁寺。631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政教合一的國家初步形成,穆罕默德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宗教、政治和軍事三合一的首腦。632年,穆罕默德“歸真”(逝世),葬于麥地那。
    (二)在世界的傳播
    穆罕默德逝世后,隨著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對外擴張,伊斯蘭教得到廣泛的發(fā)晨和傳播,大體經歷了四大哈里發(fā)、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4個歷史時期。
    哈里發(fā),是推選產生的繼承人,擔任掌握統(tǒng)一國家宗教軍事政治大權的首領。661年,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被反對派刺殺后,敘利亞貴族擁護倭馬亞貴族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為哈里發(fā),遷都大馬士革,從此哈里發(fā)變?yōu)槭酪u,開始了倭馬亞王朝,該王朝建成了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得到迅速傳播。伊斯蘭教在阿拔斯王朝幾個世紀統(tǒng)治期間,通過戰(zhàn)爭和商業(yè)活動,繼續(xù)向非洲西部、亞洲南部、中部以及東南亞更廣闊的范圍傳播。14至15世紀土耳其人在西亞建立奧斯曼帝國,16世紀初向東西方進行武力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奉伊斯蘭教為國教,該教獲得進一步的傳播,并通過海路、陸路商業(yè)活動傳到東南亞各地,使伊斯蘭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三)主要教派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蘭教內部圍繞繼承權問題發(fā)生了爭論,以致逐漸分裂成兩個相對獨立的主要派別,后來發(fā)展為宗教教派,延續(xù)到現在。這兩個主要派別就是遜尼派和什葉派。
    1.遜尼派
    全稱遜尼和大眾派,原意為“遵守遜奈者”,自稱正統(tǒng)派。該派流傳很廣,是伊斯蘭教中人數多的一派,目前世界上90%的穆斯林屬于遜尼派。我國的穆斯林,大多也屬于此派。
    2.什葉派
    原意為“追隨阿里的人”,專指擁護阿里的人,是主張世襲的合法主義者派,并且成為伊斯蘭教教派中善于秘密活動的教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科威特、巴林、巴基斯坦、印度、也門等國,約占穆斯林總人數10%,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是人數較少的一派。什葉派內部分為若干支派。中國有些少數民族信仰什葉派。
    二、在中國的傳播
    唐永徽二年(651)起,伊斯蘭教經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兩條路線由大食(今阿拉伯)傳人中國中原地區(qū)與東南沿海。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連續(xù)未斷,經歷了傳入、流行和中國化3個階段。
    (一)傳入中國
    伊斯蘭教于唐代傳人中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國派使者來長安朝貢,是唐與阿拉伯交往的起點。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怛邏斯之戰(zhàn)中被俘的杜環(huán)在《經行記》中第記載了伊斯蘭教,稱為“大食法”。唐至德二年(757)為鎮(zhèn)壓“安史之亂”向大食借兵千余人,皆“住唐”未歸。唐貞元三年(787)七月宰相李泌清理
    長安“胡客”4 000余人,都愿為“唐臣”,此為中國第一批穆斯林。
    8世紀中葉以后,不少阿拉伯人集居在長安、洛陽、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城市,后與中國人通婚,其后裔聚居在一起,保持著共同的宗教信仰習俗,建立了蕃坊制度,設立清真寺,逐漸成為中國的穆斯林。
    (二)在中國流行
    元代伊斯蘭教在中國迅猛發(fā)展,不僅穆斯林人數多,而且遍及全國各地。元朝政府設專門管理伊斯蘭教事務的機構“回回掌教哈的所”,設回回國子學進行教育。同時為適應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建筑了更多的官修清真寺,規(guī)模較大的清真寺還設掌教,負責傳呼禮拜、執(zhí)掌教法和管理寺務等。從10世紀中葉起,中亞伊斯蘭教進入新疆地區(qū),天山南北的各民族開始由信仰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后來擴及全疆。13世紀以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西征,帶回了大批阿拉伯、波斯、中亞的工匠、士兵。這部分伊斯蘭教信徒,起初主要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后漸漸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具有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
    (三)伊斯蘭教中國化
    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末清初,我國境內的伊斯蘭教出現了新的變化,即伊斯蘭教的中國化趨向:
    1.經堂教育制度
    經堂教育制度是伊斯蘭教在清真寺內附設學校,培養(yǎng)中國伊斯蘭教宗教職業(yè)人才的制度。它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起初流行于陜西,逐漸推廣到河南、山東及其他各省。
    2.文譯著的出現
    伊斯蘭教學者的漢文譯著活動活躍。學者有明清之際的王岱輿、馬注、劉智、馬德新等,他們都受過儒家文化熏陶,被稱為“中阿兼通”、“長攻儒者之學”、“學通回教”的學者。他們在著作中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釋道各家的概念,將伊斯蘭教教義同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使伊斯蘭教的神學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伊斯蘭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更深地扎下了根,將伊斯蘭教演化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即伊斯蘭教的中國化??荚嚧笳?BR>    3.中國門宦制度的產生
    中國門宦制度是清初在我國西北地區(qū)開始形成的,是一種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與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相結合的封建家族式的神秘主義宗教制度。
    (四)中國伊斯蘭教教派
    中國伊斯蘭教,除新疆少數民族如塔吉克族有什葉派外,在中國其他地方并無明顯派別之分,都自稱是遜尼派。
    三、信奉對象
    安拉(即真主或主),是伊斯蘭教信奉的獨一無二的主宰,惟一的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主宰一切、無所不在、永恒惟一的主。伊斯蘭教不設偶像。
    四、教義
    伊斯蘭教的教義由3部分組成:
    (一)六信
    伊斯蘭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六大基本信仰,簡稱“六信”,即:
    信安拉,安拉是宇宙惟一的主宰。
    信天使,天使是安拉用光創(chuàng)造的一種妙體,受安拉差遣監(jiān)視人類,記錄人們行為,懲處不信者。
    信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封印”使者、人間的先知。
    信經典,《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
    信前定,世間一切事物均由安拉前定。
    信后世,“死后復活”、“末日審判”。
    (二)五功
    伊斯蘭教教規(guī),即宗教儀式和義務。穆罕默德在傳教中,為了堅定信仰,規(guī)定了教徒必須嚴格遵守的宗教制度,稱為“五功”:
    念功,背誦“安拉是惟一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表白自身信仰。
    拜功,穆斯林每天五次朝向麥加方向禮拜,每周聚禮(星期五),每年兩次會禮(開齋節(jié)和宰牲節(jié))。
    齋功,凡是穆斯林(病人、旅客、懷孕和哺乳期婦女除外)都必須在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全月齋戒,每天從日升到日落,禁絕一切飲食。到伊歷十月初新月初出現開齋。
    課功,以納天課的名義,穆斯林繳納定量財產稅。
    朝功,即朝覲,凡條件允許的穆斯林,不分性別,一生中應去麥加圣地朝覲。朝覲者必須受戒。在受戒期間朝覲者不得互相辱罵、爭吵、行房事、殺生、狩獵、拔草、折樹等。經過朝功者,在名字前冠以“哈吉”以示榮譽。
    (三)善行
    穆斯林必須遵循善行的道德規(guī)范。
    五、經典和習用圖形
    (一)經典
    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和《圣訓》: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肮盘m”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誦讀”,伊斯蘭教國家把《古蘭經》奉為圣典,成為伊斯蘭教社會穆斯林生活中的準則,穆斯林國家立法的高依據。
    《圣訓》又名《哈迪斯》,是穆罕默德的言行錄,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發(fā)表的有關宗教和社會政治主張的言論。系《古蘭經》的補充和注釋,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和穆罕默德認可的教門弟子言行的集錄,是僅次于《古蘭經》的伊斯蘭教的重要經典。
    (二)習用圖形
    伊斯蘭教的標志性習用圖形是新月。
    六、主要節(jié)日和習俗
    (一)節(jié)日
    伊斯蘭教主要有圣紀節(jié)、開齋節(jié)(中國新疆地區(qū)稱肉孜節(jié))和宰牲節(jié)(波斯語稱為古爾邦節(jié))3大節(jié)日。
    1.齋節(jié)
    在新疆稱肉孜節(jié)。穆斯林在伊歷9月內齋戒。齋月后一天登高眺望新月,見月的次日即行開齋,為開齋節(jié)。若未見新月,則順延,但不得超過3天。
    2.宰牲節(jié)
    又名古爾邦節(jié),在伊歷12月10日,麥加朝覲的后一天。在中國,是穆斯林大的節(jié)日。據傳,易卜拉欣受安拉“啟示”,命他將兒獻祭,以考驗其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執(zhí)行時,安拉又命以羊代替,遂產生宰牲節(jié)。穆斯林每逢此日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牛、羊、駱駝,互相饋贈以示紀念。
    3.圣紀節(jié)
    又稱圣忌日,在伊歷3月12日。相傳為穆罕默德誕生和歸真(逝世)的日子。那天舉行圣會,誦讀《古蘭經》,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業(yè)績等。
    (二)主要習俗禁忌
    1.禁忌偶像崇拜
    伊斯蘭教認為安拉不是實體,沒有形體特征,不可能有他的肖像或塑像。所以,穆斯林禁忌一切偶像崇拜。
    2.大凈與小凈
    伊斯蘭教規(guī)定,穆斯林做禮拜前必須做大凈或小凈。小凈是拜功的先決條件,做小凈必須先念經文,然后再手持“湯瓶壺”,依次清洗教義規(guī)定的身體的某些部位。大凈是自頭至腳依次洗遍全身。如在沙漠,可用沙洗臉和手等。
    3.飲食禁忌
    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嚴格,穆斯林飲食極注重潔凈,不食豬肉,不食自死動物,不食動物血液,不食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禁止飲酒。牛羊等必先經阿訇誦安拉之名宰后才能食用。
    4.服裝禁忌
    伊斯蘭教認為,穆斯林男子從肚臍到膝蓋、婦女從頭到腳都是羞體,禁止觀看別人的羞體,違者犯禁。男女穆斯林必須穿不露羞體的衣服。
    5.待客
    敬茶、端飯、握手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視為不禮貌。
    6.婚姻
    伊斯蘭教不主張獨身主義,反對強迫和買賣婚姻,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婚姻有一定限制。
    七、主要稱謂
    伊瑪目,即教長。一般用于稱呼清真寺的教長。
    阿訇,指主持清真寺教務者,一般有數名。其中擔任教坊高首領和經文大師的分別稱作“教長阿訇”和“開學阿訇”。
    毛拉,對伊斯蘭學者的尊稱。新疆地區(qū)有些穆斯林對阿訇也稱毛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