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賠償法)自1994年5月12日頒布,次年1月1日實施以來,雖然在追究國家責任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關鍵一步。但令人遺憾的是賠償法近10年的司法實踐證明,他既并沒有像頒布初期那樣引起人們廣泛的熱情,在具體及個案的實踐中也沒有引起人們積極的注意和廣泛的參與。賠償法雖然在追究國家責任方面開了先河,起到了里程碑性的作用。但由于賠償法本身的不完善和國家法制環(huán)境的不盡理想,以至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具體申請賠償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不是賠償義務機關的積極響應,而是或不予確認、或拖而不賠、或賠而不足、或采取規(guī)避法定賠償事項而選擇私下“抹平”的方式解決(這樣等于改變了國家賠償的性質,變國家賠償為單位或個人的補償)國家賠償請求。由此導致了近年來賠償法越來越被束之高閣而形成許多學者稱之為的“可望不可及的擺設或花瓶”。賠償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本身的不完善無疑是直接的原因。在賠償法實施近10年的今天,我們在紀念賠償法頒布的偉大意義的同時,也有必要針對國家賠償制度的立法缺陷(法制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則更需要彌補立法缺陷),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吸收賠償法10年歷程的經驗與教訓,借鑒國外在國家賠償制度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第一部賠償法進行必要修改與完善。
一、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應納入審判程序
現(xiàn)行賠償法設立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執(zhí)行的賠償決定程序既不是審判程序也不是行政程序,而是一個獨特的介于兩者之間的程序。這個程序在設計時因為過多的考慮了賠償具體請求的事項具有明確、簡單和易判斷以及容易操作的一面,因此采用了賠償決定一裁終局的方式,這種方式固然有簡便、快捷的優(yōu)點。但其不僅忽視了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整體的審理特點和審判程序,而且賠償法自身確定的行政賠償和刑事以及非刑事的司法賠償程序兩者也極不銜接。前者即行政賠償可以適用行政訴訟的審判程序,而后者只能適用賠償委員會少數服從多數的賠償決定程序。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原本比較簡單、明了,側重于賠償請求人的審理方式,卻顯示出了不簡單的特點。其一是,由于沒有具體的審理程序,許多涉及具體賠償事項的問題難于搞清楚,即使是賠償委員會的委員形成一致的意見,也會出現(xiàn)當事人不服的情況,當事人不服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實踐表明是,沒有法定的說話渠道;其二是,賠償決定的法定終局設定,使得賠償義務機關或賠償請求人沒有上訴申辯的機會,救濟渠道的簡便帶來的卻是缺乏法定的監(jiān)督程序;其三是,賠償委員會研究賠償案件沒有相應的操作程序,研究案件和作出賠償決定隨意性比較大(主要是程序方面的隨意);其四是,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缺乏相配套的執(zhí)行程序,在實踐中對不主動履行賠償義務的部門難于采取有效的執(zhí)行手段;其五是,人民法院研究案件的主體應該是法官(獨任)或法官群體(合議),賠償案件審理也應當遵循這一訴訟原則。賠償委員會集體研究案件既缺乏程序的規(guī)定,又缺乏具體的責任承擔者,不利于案件質量的保證。
二、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的規(guī)定應當取消
賠償法實施了近10年,對賠償事項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只能有權申訴的規(guī)定也在紛紛的意見中伴隨其走過了10年。這條規(guī)定不僅基本上堵住了許多賠償請求人請求賠償的救濟途徑,而且使得賠償法第三章關于刑事以及非刑事的司法賠償形同虛設,難怪有人戲稱國家賠償法是“不賠法”,恐怕即源于此。在實踐中賠償義務機關利用這一條的規(guī)定對應予確認而不予確認的賠償案例屢見不鮮,雖然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就此作了許多的努力,但因為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過于明確,因此難以作出解釋。這個規(guī)定應當取消,變申訴為起訴似更妥當。
三、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應當修改
賠償法確定的歸責原則,就是具體規(guī)定以什么標準確認國家對其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從國內外理論研究和賠償實踐看,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大致有三種,即,違法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我國賠償法第二條確定的是違法責任原則,立法時確定這一原則主要考慮的是違法責任標準比較容易掌握。但賠償法經過近10年的實踐操作,現(xiàn)在看來,違法責任的范圍顯得有些狹窄。另外,考慮到目前已經把比例原則列入行政程序法草案的一個章節(jié),因此,賠償法不應把雖不違法,但卻明顯不當行為的賠償責任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在實踐中,這種明顯不當的行為一般表現(xiàn)為,1、濫用法定幅度內的自由裁量權的;2、國有公益設施因管理等原因存在瑕疵致人損害的;3、賠償法確定的賠償范圍中的“錯誤拘留”和“錯誤逮捕”,這里的錯誤既包括違法,也包括明顯不當的內容,兩者合在一起可以按違法追究賠償責任,但兩者如果出現(xiàn)分離的情況,則必然發(fā)生賠償責任不清晰,而導致規(guī)避賠償責任現(xiàn)象的發(fā)生;4、對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被羈押人的處理,依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不在賠償范圍內之列。這條規(guī)定在理論上因被告人有明顯的違法責任而導致自己從而喪失了獲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但問題是這條規(guī)定不僅混淆了刑事和行政責任的界限,而且給羈押機關規(guī)避責任提供了依據。
國家賠償歸責原則是國家賠償法的核心內容,因此,修改賠償法應該首此為先。
四、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
賠償法確定的賠償范圍相比國外是比較窄的,這不利于依法治國方略的整體推進。
從賠償法的賠償范圍看,僅限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特定的人身權以及財產權受到國家的侵害,從國家的法制發(fā)展水平和整體財力看,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不僅可行而且必要。1、突破賠償法第31條的規(guī)定,將違法判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損害的納入賠償范圍;2、與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刑法相適應,限度的減少國家免責條款,擴大刑事賠償的范圍。增加,如,輕罪重判的;在偵察期間侮辱、虐待犯罪嫌疑人造成嚴重(或一般)后果的;偵察機關違法搜查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在偵察期間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并造成嚴重(或一般)后果的;3、在行政賠償方面擴大到因執(zhí)行與上位法明顯沖突的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而造成管理相對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受到損害的;4、對因違反行政機關內部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造成損害的,增加適當相應補償的條款。
根據司法實踐的證明調整和適當地擴大賠償范圍是必要的。
五、提高國家賠償數額
根據賠償法的規(guī)定,對侵犯人身權的損害只賠償所受損害的損失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工資損失,不賠償間接損失和精神損失;對侵犯財產權損害的只賠償直接損失,不賠償間接損失;對吊銷許可證和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的、只賠償停產停業(yè)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不賠償間接損失、可得利益和適當的預期利益損失,賠償法確定的如此賠償數額顯然過低,因此,提高國家賠償數額對于依法治國和貫徹執(zhí)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另外,從國外國家賠償的情況看,大致包括懲罰性賠償、補償性賠償、慰撫性賠償三種賠償情況,我國賠償法目前采用的就是慰撫性賠償。慰撫性賠償的賠償數額是比較低的,為此,應當提高國家賠償的實際數額。對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應按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取消賠償限制;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除賠償實際工資以外,還應賠償適當的間接損失;對侵犯公民財產權造成損失的,除賠償直接損失以外,還應賠償間接損失(利息等可得利益損失);對執(zhí)法機關的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實際損害的,應實施一定數額的懲罰性賠償。此外,精神賠償也應在賠償數額里予以考慮。
現(xiàn)行賠償法中的刑事賠償是《國家賠償法》著重需要修改的主要內容。其中,諸如上述提到的關于刑事賠償的程序、賠償委員會的設置及人員組成和對拒不履行賠償義務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均應予以改革完善,以更適應國家法制建設的需要
一、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應納入審判程序
現(xiàn)行賠償法設立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執(zhí)行的賠償決定程序既不是審判程序也不是行政程序,而是一個獨特的介于兩者之間的程序。這個程序在設計時因為過多的考慮了賠償具體請求的事項具有明確、簡單和易判斷以及容易操作的一面,因此采用了賠償決定一裁終局的方式,這種方式固然有簡便、快捷的優(yōu)點。但其不僅忽視了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整體的審理特點和審判程序,而且賠償法自身確定的行政賠償和刑事以及非刑事的司法賠償程序兩者也極不銜接。前者即行政賠償可以適用行政訴訟的審判程序,而后者只能適用賠償委員會少數服從多數的賠償決定程序。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原本比較簡單、明了,側重于賠償請求人的審理方式,卻顯示出了不簡單的特點。其一是,由于沒有具體的審理程序,許多涉及具體賠償事項的問題難于搞清楚,即使是賠償委員會的委員形成一致的意見,也會出現(xiàn)當事人不服的情況,當事人不服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實踐表明是,沒有法定的說話渠道;其二是,賠償決定的法定終局設定,使得賠償義務機關或賠償請求人沒有上訴申辯的機會,救濟渠道的簡便帶來的卻是缺乏法定的監(jiān)督程序;其三是,賠償委員會研究賠償案件沒有相應的操作程序,研究案件和作出賠償決定隨意性比較大(主要是程序方面的隨意);其四是,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缺乏相配套的執(zhí)行程序,在實踐中對不主動履行賠償義務的部門難于采取有效的執(zhí)行手段;其五是,人民法院研究案件的主體應該是法官(獨任)或法官群體(合議),賠償案件審理也應當遵循這一訴訟原則。賠償委員會集體研究案件既缺乏程序的規(guī)定,又缺乏具體的責任承擔者,不利于案件質量的保證。
二、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的規(guī)定應當取消
賠償法實施了近10年,對賠償事項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只能有權申訴的規(guī)定也在紛紛的意見中伴隨其走過了10年。這條規(guī)定不僅基本上堵住了許多賠償請求人請求賠償的救濟途徑,而且使得賠償法第三章關于刑事以及非刑事的司法賠償形同虛設,難怪有人戲稱國家賠償法是“不賠法”,恐怕即源于此。在實踐中賠償義務機關利用這一條的規(guī)定對應予確認而不予確認的賠償案例屢見不鮮,雖然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就此作了許多的努力,但因為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過于明確,因此難以作出解釋。這個規(guī)定應當取消,變申訴為起訴似更妥當。
三、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應當修改
賠償法確定的歸責原則,就是具體規(guī)定以什么標準確認國家對其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從國內外理論研究和賠償實踐看,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大致有三種,即,違法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我國賠償法第二條確定的是違法責任原則,立法時確定這一原則主要考慮的是違法責任標準比較容易掌握。但賠償法經過近10年的實踐操作,現(xiàn)在看來,違法責任的范圍顯得有些狹窄。另外,考慮到目前已經把比例原則列入行政程序法草案的一個章節(jié),因此,賠償法不應把雖不違法,但卻明顯不當行為的賠償責任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在實踐中,這種明顯不當的行為一般表現(xiàn)為,1、濫用法定幅度內的自由裁量權的;2、國有公益設施因管理等原因存在瑕疵致人損害的;3、賠償法確定的賠償范圍中的“錯誤拘留”和“錯誤逮捕”,這里的錯誤既包括違法,也包括明顯不當的內容,兩者合在一起可以按違法追究賠償責任,但兩者如果出現(xiàn)分離的情況,則必然發(fā)生賠償責任不清晰,而導致規(guī)避賠償責任現(xiàn)象的發(fā)生;4、對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被羈押人的處理,依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不在賠償范圍內之列。這條規(guī)定在理論上因被告人有明顯的違法責任而導致自己從而喪失了獲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但問題是這條規(guī)定不僅混淆了刑事和行政責任的界限,而且給羈押機關規(guī)避責任提供了依據。
國家賠償歸責原則是國家賠償法的核心內容,因此,修改賠償法應該首此為先。
四、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
賠償法確定的賠償范圍相比國外是比較窄的,這不利于依法治國方略的整體推進。
從賠償法的賠償范圍看,僅限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特定的人身權以及財產權受到國家的侵害,從國家的法制發(fā)展水平和整體財力看,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不僅可行而且必要。1、突破賠償法第31條的規(guī)定,將違法判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損害的納入賠償范圍;2、與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刑法相適應,限度的減少國家免責條款,擴大刑事賠償的范圍。增加,如,輕罪重判的;在偵察期間侮辱、虐待犯罪嫌疑人造成嚴重(或一般)后果的;偵察機關違法搜查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在偵察期間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并造成嚴重(或一般)后果的;3、在行政賠償方面擴大到因執(zhí)行與上位法明顯沖突的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而造成管理相對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受到損害的;4、對因違反行政機關內部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造成損害的,增加適當相應補償的條款。
根據司法實踐的證明調整和適當地擴大賠償范圍是必要的。
五、提高國家賠償數額
根據賠償法的規(guī)定,對侵犯人身權的損害只賠償所受損害的損失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工資損失,不賠償間接損失和精神損失;對侵犯財產權損害的只賠償直接損失,不賠償間接損失;對吊銷許可證和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的、只賠償停產停業(yè)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不賠償間接損失、可得利益和適當的預期利益損失,賠償法確定的如此賠償數額顯然過低,因此,提高國家賠償數額對于依法治國和貫徹執(zhí)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另外,從國外國家賠償的情況看,大致包括懲罰性賠償、補償性賠償、慰撫性賠償三種賠償情況,我國賠償法目前采用的就是慰撫性賠償。慰撫性賠償的賠償數額是比較低的,為此,應當提高國家賠償的實際數額。對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應按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取消賠償限制;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除賠償實際工資以外,還應賠償適當的間接損失;對侵犯公民財產權造成損失的,除賠償直接損失以外,還應賠償間接損失(利息等可得利益損失);對執(zhí)法機關的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實際損害的,應實施一定數額的懲罰性賠償。此外,精神賠償也應在賠償數額里予以考慮。
現(xiàn)行賠償法中的刑事賠償是《國家賠償法》著重需要修改的主要內容。其中,諸如上述提到的關于刑事賠償的程序、賠償委員會的設置及人員組成和對拒不履行賠償義務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均應予以改革完善,以更適應國家法制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