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策略 直接興趣 間接興趣
內容摘要:
1、發(fā)現(xiàn)幼兒直接興趣的策略:“聞”其聲,“順”其趣;“察”其色,“引”其趣;“追”其行,“延”其趣;“解”其道,“展”其趣。
2、激發(fā)幼兒的間接興趣的策略:“情境性”、“真實性”“挑戰(zhàn)性”“選擇性”“探究性”“智慧性”和“審美性”。
“興趣”是孩子們不斷地探究他們所生存的這個“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開展各種活動的前提和保障。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如何發(fā)現(xiàn)與滿足幼兒的直接興趣與培養(yǎng)幼兒的間接興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探討的一個課題。在此你自己的一些探索談點認識。
一、發(fā)現(xiàn)和滿足幼兒直接興趣的策略。
直接興趣是指幼兒對活動或事物本身的興趣。幼兒天生好奇,他們幼小的心靈對這個“廣遼而神秘”的世界處處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然而,這種“興趣和熱情”的表達方式與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常常容易被成人所忽視甚而不理解(盡管我們成人也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但小時侯由于被嚴重管束所受的種種“苦難”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要時時憶起并“聆聽”自己孩提時代的心聲,用一種“童年”的心態(tài)去“觀察”孩子、“體驗”孩子、“認同”孩子,由此發(fā)現(xiàn)和滿足他們的興趣,并引導他們從興趣中獲益。正是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總結了以下一些策略:
1、“聞”其聲,“順”其趣。這是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善于傾聽并用心傾聽孩子們相互之間的對話、討論或對某一件事情的爭論、辯解、質疑,從而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并“順”著這一興趣點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的策略。如在參觀江邊碼頭活動中,孩子們一路興高采烈地來到渡口,有次序地站在浮橋上,教師開始讓幼兒觀察江邊的景色,發(fā)問和講解有關浮橋、錨的問題。這時從對岸遠遠駛來一艘小客輪,教師把孩子們的視線引過去,要求幼兒觀察小客輪,有孩子議論開了,“船上有個人是去摘葡萄的”“你怎么知道”“你看他背著簍子”“不對,他是去采茶的,因為島上有茶園”“島上也有葡萄園”“有一個人看上去很焦急,他在忙什么呢”“……”“看,有一艘大輪船對著它駛過來了,要撞上了!”“才不會呢,他不能慢一點嗎”“快看,要撞上了——咦!怎么都沒事呢?!”“……”一大群孩子就這幾個問題興趣昂然地爭論開了,而此時,教師正忙著指導幼兒一起認識船上的救生圈,眼看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而有點焦急……
以上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夠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并傾聽孩子們的談話,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興趣點,從而引出許多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如當孩子們談論“這個人去干什么”“她是去摘葡萄”“采茶”時,教師可以及時接過話頭“你怎么知道她是去摘葡萄(采茶)呢?”引著孩子們繼續(xù)討論下去。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還可以生成新的教學主題如“葡萄園”“茶園”等教育活動,以進一步拓展幼兒的認知和經驗。
2、“察”其色,“引”其趣。實踐證明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會表現(xiàn)出異常激動和專注的神色,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活動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神色渙散。因此活動中教師應密切注意觀察幼兒的表情和神色,同時洞察幼兒的心思及行為背后的動機,引領著他們自己尋找到活動的樂趣。如晨間鍛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對原先感興趣的“烏龜爬”活動不再有熱情了,他們背著“龜殼”站在原地東張西望,又舍不得放下“龜殼”去做其他活動,便靈機一動,啟發(fā)孩子們自己思考并創(chuàng)設了烏龜活動的有趣“情境”。于是一幫“小烏龜”爬過“青草地”、繞過“小樹林”、游過“小河灣”給好朋友送“面粉”,玩得興高采烈,不亦樂乎,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幼兒來參加這一活動。
由于受創(chuàng)設“情境”的啟發(fā),后來孩子們在游戲中又“添油加醋”地創(chuàng)編了許多“情節(jié)”:“烏龜”在爬過“青草地”時遇見了“小兔”,于是就開始了“龜兔賽跑”;烏龜過河時,救起了一只落水的“小雞”,“小兔子”沒法過“河”,自己到附近找了一塊木板趟過“河”……孩子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意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盡情顯現(xiàn)。后,隨著幼兒興趣的引發(fā),“烏龜和他們的小伙伴們”系列主題活動也應運而生。
3、“追”其行,“延”其趣。是教師追蹤幼兒的行為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并延展幼兒的興趣而生成教育活動的一種行為策略。教師應對幼兒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為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注意對其先前和后繼的行為進行追蹤。追蹤幼兒行為的過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時也會幫助教師捕捉到“生成”教育活動的契機。如課間自由活動結束后,老師發(fā)現(xiàn)幾位小朋友手里捧著“可惡的小蟲子”回到活動室,正想批評之際,忽然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渴求的眼神,便問:“這些‘東西’是哪里來的”,才知道自由活動時,許多孩子在草地上忙著研究的就是這個,于是應孩子們的要求,《可愛的西瓜蟲》主題活動誕生了……
4、“解”其道,“展”其趣。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為了遵循幼兒思維的流暢性,引導幼兒興趣的拓展并使他們能夠從中獲益而生成活動的一種技術策略。如在“認識電”的活動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程序,首先讓幼兒操作電動玩具,接著修理壞的電動玩具,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電池有電、電流有方向性的道理。過后就可以讓幼兒展開想象“我發(fā)明的電器是什么樣子的”及使用電的安全常識……然而,孩子們在修理壞玩具時卻向老師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是不是只要裝對了電池,玩具就能動起來?”面對全班幼兒頓時增大了的眼睛,教師楞了一下,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已完全被打斷,機靈的老師頓時靈光一閃,帶者懷疑的眼神說道“是呀,究竟會不會這樣呢,小朋友,你們能告訴老師嗎?”問題又彈了回來。幼兒的興致頓時高漲起來,他們熱烈地討論,有的說這,有的說那,爭得面紅耳赤。教師仔細觀察和聆聽了他們的討論,并把答案分別記錄在黑板上,究竟誰的正確?帶著疑問,孩子們拆開玩具又開始認真研究起來……
這個活動,教師為了幫助幼兒“揭開”“謎底”,在完全拋開原有教學思路的同時,把幼兒的興趣演變成一個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自己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把幼兒一個小小的興趣“焦點”拓展成為一個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幼兒的興趣變成了使他們能夠終身收益的“能量”源泉。
二、培養(yǎng)和激發(fā)幼兒的間接興趣的策略。
間接興趣指幼兒通過活動,不斷獲得求知的充足與成功的歡樂而引發(fā)進一步探究或求知的欲望的過程。如果說,直接興趣是兒童的一種生命本能②,是一種“不自覺”,那么,如何促使學前兒童由這種“本能”、“不自覺”向“意識” 的、“自覺” 的 “內在的”間接興趣的過渡或轉移呢?我們認為:教師“預設”適應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各種活動,針對幼兒的興趣具有“直接性”的特點,通過使用多種策略,使“有趣的內容”“環(huán)抱”“無趣的內容”,從而幫助其增長對世界的經驗,這也是一種好辦法。
1、“情趣性”策略。是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趣味的活動情境,使他們在“身臨其境”的活動氛圍中產生興趣的方法、手段。大量實踐表明:幼兒對富有情境和趣味的活動感興趣。這種活動因其本身具有的生動、直觀、形象、可感觸、富于變化而易于吸引他們。如想讓幼兒對看圖解感興趣,設計一個有一定情境的“尋寶”探險活動,讓幼兒向一位探險家那樣,爬過“山地”、趟過“小溪”、走過“森林”,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解開圖中之迷,后尋得“寶貝”。這樣的活動當然要比教師單純的看圖講解要好得多。
教師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①應賦予情境動態(tài)的特征,使其充滿趣味性。如上案例中,教師雖在活動之前為幼兒準備了游戲的材料,也設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如果這種情境沒有變化,孩子們的興趣也將會逐漸減退,教師應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變化,適當添置或更變活動的情境,使情境在動態(tài)的變化中富有趣味,活動才能持續(xù)深入下去。
②考慮情境中“冒險”與“安全”的雙重因素。教師設置的情境應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不是冒肢體或生命之險,而是冒能力達到之險,)以能夠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磨煉幼兒的意志。同時又要注意情境應是絕對安全的,不能對幼兒造成人身傷害。
③大自然、大社會就是好的、“動態(tài)”的情境,具有感染兒童心靈的力量。自然現(xiàn)象與事物,如風雨雷電、雪霜冰雹、四季變化、植物的繁榮與枯萎、山澗流水、飛禽鳥蟲等構成了大自然五彩多姿的“情境”,這些“情境”都可成為幼兒活動的“提材”;人創(chuàng)造出的各式各樣的“社會物”加上人本身的“風景”,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獨特“情境”?!白匀弧焙汀吧鐣笨v橫交織,形成了更加絢麗多姿的“大自然大社會”的博大“情境”③,因此,遠足、郊游、參觀、探訪、旅游等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
內容摘要:
1、發(fā)現(xiàn)幼兒直接興趣的策略:“聞”其聲,“順”其趣;“察”其色,“引”其趣;“追”其行,“延”其趣;“解”其道,“展”其趣。
2、激發(fā)幼兒的間接興趣的策略:“情境性”、“真實性”“挑戰(zhàn)性”“選擇性”“探究性”“智慧性”和“審美性”。
“興趣”是孩子們不斷地探究他們所生存的這個“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開展各種活動的前提和保障。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如何發(fā)現(xiàn)與滿足幼兒的直接興趣與培養(yǎng)幼兒的間接興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探討的一個課題。在此你自己的一些探索談點認識。
一、發(fā)現(xiàn)和滿足幼兒直接興趣的策略。
直接興趣是指幼兒對活動或事物本身的興趣。幼兒天生好奇,他們幼小的心靈對這個“廣遼而神秘”的世界處處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然而,這種“興趣和熱情”的表達方式與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常常容易被成人所忽視甚而不理解(盡管我們成人也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但小時侯由于被嚴重管束所受的種種“苦難”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要時時憶起并“聆聽”自己孩提時代的心聲,用一種“童年”的心態(tài)去“觀察”孩子、“體驗”孩子、“認同”孩子,由此發(fā)現(xiàn)和滿足他們的興趣,并引導他們從興趣中獲益。正是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總結了以下一些策略:
1、“聞”其聲,“順”其趣。這是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善于傾聽并用心傾聽孩子們相互之間的對話、討論或對某一件事情的爭論、辯解、質疑,從而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并“順”著這一興趣點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的策略。如在參觀江邊碼頭活動中,孩子們一路興高采烈地來到渡口,有次序地站在浮橋上,教師開始讓幼兒觀察江邊的景色,發(fā)問和講解有關浮橋、錨的問題。這時從對岸遠遠駛來一艘小客輪,教師把孩子們的視線引過去,要求幼兒觀察小客輪,有孩子議論開了,“船上有個人是去摘葡萄的”“你怎么知道”“你看他背著簍子”“不對,他是去采茶的,因為島上有茶園”“島上也有葡萄園”“有一個人看上去很焦急,他在忙什么呢”“……”“看,有一艘大輪船對著它駛過來了,要撞上了!”“才不會呢,他不能慢一點嗎”“快看,要撞上了——咦!怎么都沒事呢?!”“……”一大群孩子就這幾個問題興趣昂然地爭論開了,而此時,教師正忙著指導幼兒一起認識船上的救生圈,眼看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而有點焦急……
以上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夠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并傾聽孩子們的談話,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興趣點,從而引出許多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如當孩子們談論“這個人去干什么”“她是去摘葡萄”“采茶”時,教師可以及時接過話頭“你怎么知道她是去摘葡萄(采茶)呢?”引著孩子們繼續(xù)討論下去。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還可以生成新的教學主題如“葡萄園”“茶園”等教育活動,以進一步拓展幼兒的認知和經驗。
2、“察”其色,“引”其趣。實踐證明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會表現(xiàn)出異常激動和專注的神色,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活動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神色渙散。因此活動中教師應密切注意觀察幼兒的表情和神色,同時洞察幼兒的心思及行為背后的動機,引領著他們自己尋找到活動的樂趣。如晨間鍛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對原先感興趣的“烏龜爬”活動不再有熱情了,他們背著“龜殼”站在原地東張西望,又舍不得放下“龜殼”去做其他活動,便靈機一動,啟發(fā)孩子們自己思考并創(chuàng)設了烏龜活動的有趣“情境”。于是一幫“小烏龜”爬過“青草地”、繞過“小樹林”、游過“小河灣”給好朋友送“面粉”,玩得興高采烈,不亦樂乎,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幼兒來參加這一活動。
由于受創(chuàng)設“情境”的啟發(fā),后來孩子們在游戲中又“添油加醋”地創(chuàng)編了許多“情節(jié)”:“烏龜”在爬過“青草地”時遇見了“小兔”,于是就開始了“龜兔賽跑”;烏龜過河時,救起了一只落水的“小雞”,“小兔子”沒法過“河”,自己到附近找了一塊木板趟過“河”……孩子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意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盡情顯現(xiàn)。后,隨著幼兒興趣的引發(fā),“烏龜和他們的小伙伴們”系列主題活動也應運而生。
3、“追”其行,“延”其趣。是教師追蹤幼兒的行為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并延展幼兒的興趣而生成教育活動的一種行為策略。教師應對幼兒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為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注意對其先前和后繼的行為進行追蹤。追蹤幼兒行為的過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時也會幫助教師捕捉到“生成”教育活動的契機。如課間自由活動結束后,老師發(fā)現(xiàn)幾位小朋友手里捧著“可惡的小蟲子”回到活動室,正想批評之際,忽然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渴求的眼神,便問:“這些‘東西’是哪里來的”,才知道自由活動時,許多孩子在草地上忙著研究的就是這個,于是應孩子們的要求,《可愛的西瓜蟲》主題活動誕生了……
4、“解”其道,“展”其趣。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為了遵循幼兒思維的流暢性,引導幼兒興趣的拓展并使他們能夠從中獲益而生成活動的一種技術策略。如在“認識電”的活動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程序,首先讓幼兒操作電動玩具,接著修理壞的電動玩具,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電池有電、電流有方向性的道理。過后就可以讓幼兒展開想象“我發(fā)明的電器是什么樣子的”及使用電的安全常識……然而,孩子們在修理壞玩具時卻向老師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是不是只要裝對了電池,玩具就能動起來?”面對全班幼兒頓時增大了的眼睛,教師楞了一下,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已完全被打斷,機靈的老師頓時靈光一閃,帶者懷疑的眼神說道“是呀,究竟會不會這樣呢,小朋友,你們能告訴老師嗎?”問題又彈了回來。幼兒的興致頓時高漲起來,他們熱烈地討論,有的說這,有的說那,爭得面紅耳赤。教師仔細觀察和聆聽了他們的討論,并把答案分別記錄在黑板上,究竟誰的正確?帶著疑問,孩子們拆開玩具又開始認真研究起來……
這個活動,教師為了幫助幼兒“揭開”“謎底”,在完全拋開原有教學思路的同時,把幼兒的興趣演變成一個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自己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把幼兒一個小小的興趣“焦點”拓展成為一個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幼兒的興趣變成了使他們能夠終身收益的“能量”源泉。
二、培養(yǎng)和激發(fā)幼兒的間接興趣的策略。
間接興趣指幼兒通過活動,不斷獲得求知的充足與成功的歡樂而引發(fā)進一步探究或求知的欲望的過程。如果說,直接興趣是兒童的一種生命本能②,是一種“不自覺”,那么,如何促使學前兒童由這種“本能”、“不自覺”向“意識” 的、“自覺” 的 “內在的”間接興趣的過渡或轉移呢?我們認為:教師“預設”適應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各種活動,針對幼兒的興趣具有“直接性”的特點,通過使用多種策略,使“有趣的內容”“環(huán)抱”“無趣的內容”,從而幫助其增長對世界的經驗,這也是一種好辦法。
1、“情趣性”策略。是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趣味的活動情境,使他們在“身臨其境”的活動氛圍中產生興趣的方法、手段。大量實踐表明:幼兒對富有情境和趣味的活動感興趣。這種活動因其本身具有的生動、直觀、形象、可感觸、富于變化而易于吸引他們。如想讓幼兒對看圖解感興趣,設計一個有一定情境的“尋寶”探險活動,讓幼兒向一位探險家那樣,爬過“山地”、趟過“小溪”、走過“森林”,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解開圖中之迷,后尋得“寶貝”。這樣的活動當然要比教師單純的看圖講解要好得多。
教師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①應賦予情境動態(tài)的特征,使其充滿趣味性。如上案例中,教師雖在活動之前為幼兒準備了游戲的材料,也設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如果這種情境沒有變化,孩子們的興趣也將會逐漸減退,教師應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變化,適當添置或更變活動的情境,使情境在動態(tài)的變化中富有趣味,活動才能持續(xù)深入下去。
②考慮情境中“冒險”與“安全”的雙重因素。教師設置的情境應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不是冒肢體或生命之險,而是冒能力達到之險,)以能夠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磨煉幼兒的意志。同時又要注意情境應是絕對安全的,不能對幼兒造成人身傷害。
③大自然、大社會就是好的、“動態(tài)”的情境,具有感染兒童心靈的力量。自然現(xiàn)象與事物,如風雨雷電、雪霜冰雹、四季變化、植物的繁榮與枯萎、山澗流水、飛禽鳥蟲等構成了大自然五彩多姿的“情境”,這些“情境”都可成為幼兒活動的“提材”;人創(chuàng)造出的各式各樣的“社會物”加上人本身的“風景”,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獨特“情境”?!白匀弧焙汀吧鐣笨v橫交織,形成了更加絢麗多姿的“大自然大社會”的博大“情境”③,因此,遠足、郊游、參觀、探訪、旅游等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