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沖刺:哲學易錯知識點四

字號:

哲學第四章易錯誤提示
    (1)人的認識能力與實踐能力既無限又有限。從整個人類角度看,人的認識與實踐能力是無限的(至上的);但從某一時代的群體和具體的個人而言,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是有限的。
    (2)要劃清哲學上主要的理論界限,清楚它們的對立所在。
    1、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它們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對立。
    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它們在世界能否被認識問題上對立。
    3、一元論和二元論,它們在世界是否統(tǒng)一的問題上對立。
    4、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fā)展觀,它們在世界狀態(tài)問題上對立。
    5、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是兩大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它們在社會的本質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對立。
    (3)要區(qū)分認識的基礎、對象、本質和起點。認識的基礎是實踐;認識的對象是客體或客觀事物;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認識的起點是感覺。
    (4)主體與客體除了相互依賴之外,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在生產(chǎn)實踐中,主體客體化,即人的知識、能力、目的等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物化;在消費認識中,客體主體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規(guī)律,內(nèi)化為人的體力和智力等本質力量。
    (5)認識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不能混同于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認識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活動指向的對象;主觀是人的思想,客觀是物質世界;認識主體與客體在認識過程中相互依賴,缺一不可,而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客觀不以主觀為轉移。
    (6)認識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反映在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以反映為前提,兩者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只講反映否認創(chuàng)造的觀點是機械反映論,只講創(chuàng)造否認反映的觀點是先驗論。機械反映論和先驗論都是錯誤的。
    (7)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是就人類總體而言,在個人的知識結構中,則有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之分,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的關系,不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而是源與流的關系。
    (8)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既有唯物主義的,也有唯心主義的。荀子、墨子、張載、王夫之和孫中山等是唯物主義知行觀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等是唯心主義知行觀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知先于行。
    (9)認識開始于感覺,這是正確的觀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接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感覺問題上的分歧在于,感覺是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10)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與唯心主義經(jīng)驗論的區(qū)分在于,是否承認感性經(jīng)驗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唯物主義唯理論與唯心主義唯理論的區(qū)分在于,是否承認理性認識是對客觀客觀事物的反映。
    (11)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說明了理論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發(fā)揮其作用?!袄碚撌腔疑模钪畼涑G唷?、“理論什么也實現(xiàn)不了,為了實現(xiàn)理論就需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這些看法不是講理論不重要,而是講脫離實踐的理論,不與實踐結合的理論毫無價值和意義。
    (1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認識活動的發(fā)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為基礎(靈感是生長在汗水這塊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床坏椒抢硇缘淖饔煤推婵浯蠓抢硇缘淖饔枚际清e誤的。
    (13)主觀(認識)與客觀(實踐)的統(tǒng)一,不僅指主觀正確反映客觀,即主客觀相一致,而且指主觀反作用于客觀。
    (14)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相對真理是包含有謬誤因素的真理。
    (15)不要把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誤認為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實踐標準,這否認了真理標準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的表現(xiàn)。
    (16)區(qū)分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都是客觀辯證法,自然辯證法是指自然界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辯證法是指社會歷史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的三個歷史形態(tài)。唯物辯證法堅持客觀辯證法決定主觀辯證法,唯心辯證法主張主觀辯證法決定客觀辯證法,因而被稱之為“頭腦倒置”的辯證法。
    (17)辯證思維方法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直接對應的實體,但不能據(jù)此認為它是純主觀的。因為辯證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規(guī)律和關系,其客觀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和辯證關系。
    (18)邏輯與歷史的關系可視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主觀要反映客觀,但這種反映不是機械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梢姡壿嬍恰靶拚绷说臍v史。
    (19)美國哲學家詹姆斯認為“有用即真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判斷一種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是通過實踐檢驗。“有用即真理”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
    (20)“假象是與事物本質無關的錯覺”的說法是錯誤的。它割裂了現(xiàn)象與本質,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假象離不開本質,假象同樣是由本質決定的。假象不是錯覺。錯覺是認識主體所產(chǎn)生的認識錯誤,是主觀的。而假象則是屬于客觀事物的,是客觀的,假象可以引起人們的錯覺,但錯覺不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