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申論熱點(56)市場價格上漲原因分析及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

字號:

市場價格上漲原因分析及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
    一、當前價格形勢的基本判斷
    當前價格形勢的判斷可以這樣概括一下:從去年初到今年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一直在走高。當前價格上漲不是全面輪番的上漲,可以說價格上漲的特征主要還是結構性上漲的因素在推動,但是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傳導的價格上漲壓力在加大。因此確實要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的通貨膨脹。
    2008年價格走勢的基本判斷是,上半年價格繼續(xù)走高的壓力大些,下半年價格漲幅會逐步回落,全年有可能達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8%左右的水平。達到這個預期調控目標,我們有客觀的物質基礎,也有不少有利的條件,包括國家已經和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穩(wěn)定價格的政策措施,因此應該是有信心的。當然,考慮到今年1、2月份遇到的冰雪災害的影響,以及國際石油高企帶來的成本上升因素,今年穩(wěn)定價格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只有按照中央提出的防過熱、防通脹的宏觀調控基調,未雨綢繆、及時應對,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利條件,才能實現(xiàn)預期的宏觀調控目標。
    二、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分析
    為什么說現(xiàn)在的價格上漲具有結構性上漲的特點?從去年全年看,主要是豬肉、禽蛋、蔬菜、食用油等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推高了食品價格指數(shù),進而引起居民消費價格攀升。這一輪價格上漲的成本推動因素比較明顯,部分原因是國際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高企,引起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2006年國際糧食減產,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一直走高;此外還有美國、巴西這樣一些糧食生產大國將玉米用于加工工業(yè)酒精,這個附加值很高,把玉米價格明顯拉高了。因為國際價格很高,刺激我國國內生產的玉米大量出口,所以國內的玉米價格、糧食價格也被拉高了。這樣,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產成本必然提高,例如飼料價格上漲,導致了生豬、家禽等養(yǎng)殖成本提高,成為肉禽蛋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的糧食并不短缺,2004年以來連續(xù)四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裕,為什么國內糧食價格還會上漲?主要是受國際糧食市場波動的影響。今年還要繼續(xù)關注這個影響?,F(xiàn)在國內糧食價格的漲幅并不高,已經回落到兩位數(shù)以下。而推動國內食品價格走高的,還是由于豬肉、禽蛋、蔬菜、食用油等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
    從今年1、2月份來看,在消費價格指數(shù)的構成里面,價格漲幅高的仍然是豬肉、禽蛋、蔬菜和食用油這四類,2月份的豬肉價格漲幅高達63%。這幾類農產品明顯上漲直接影響到相關的食品生產企業(yè)的成本。同時,也有幾類消費品價格的漲幅是回落的,包括家用電器、服裝等,因此目前消費品價格上漲的結構性上漲特點仍然比較突出。但是,這些價格漲幅較低或者回落的消費品,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來說并不是急需的,所以老百姓的感受并不深,他們感受深的就是吃的東西價格上漲,對低收入群體來說就更加如此。
    除了這四類農產品的供給減少導致了價格上漲之外,還應看到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傳導的漲價壓力在加大。從去年8月份開始,工業(yè)品的出廠價格在逐漸走高,生產資料價格也是在去年的7、8月份以后開始反彈,而在去年8月份以前,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工業(yè)產品出廠價格是回落的,生產資料價格也是回落的。這也說明,在去年8月份以前,價格結構性上漲的特征非常明顯。工業(yè)品出廠價包括兩類,一類是生產資料出廠價,一類是生活資料出廠價,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去年年初以來一直在走高,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費價格走高拉動的,而后者主要是由于肉蛋菜等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去年10月以前,非食品價格都在回落,由1%回落到0.9%。但是,在11、12月以后,非食品價格也開始走高了,到今年1月份已經走高到1.5%。上游產品價格都在往上走,對下游產品價格上漲加大了傳導壓力。這表明,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普遍的輪番上漲的風險在加大,形勢不容盲目樂觀。
    導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原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主要還是成本推動,一是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去年沖到了100美元以上,近超過了107美元;再就是國內的成本上升,包括基礎產品價格、還有勞動力成本上升。現(xiàn)在,生產領域的工業(yè)品出廠價格、生產資料價格,包括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逐步上漲,表明了成本上升的影響,傳導到下游產品,又會成為后者價格上漲的成本推動因素。所以,中央提出防止由結構性價格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是非常及時、切中要害的。
    三、價格漲緩形勢預測有
    今年1、2月份價格總水平走高和年初的冰雪災害有直接的關系。根據(jù)我們中心課題組的分析,因為去年消費價格漲幅很高,所以它有較大的翹尾因素,通俗地說就是它對今年價格走勢有較大的后續(xù)影響。雖然國家嚴格控制價格上漲,但1、2月份價格翹尾因素仍然達到5.8個百分點,這就是后續(xù)的影響,或者說慣性。年初冰雪災害沖擊,導致肉、禽蛋、菜、食用油等的價格進一步大幅度上漲,把居民消費價格繼續(xù)推高,這個新發(fā)生的漲價因素大概占到1到2個百分點??紤]到去年的價格翹尾因素、今冬雨雪災害因素還有春節(jié)旺銷因素,今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走高難以遏制,這是預料之中的。由于消化價格翹尾因素與冰雪災害的后續(xù)影響,今年上半年食品價格和消費價格的上漲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這種影響是局部的、暫時的,對全年價格形勢不會產生太大的全局性影響。
    為什么預計下半年價格漲幅會回落呢?有三個因素會促使價格總水平回落:一是下半年價格翹尾因素會逐漸減弱,估計到9月份價格翹尾因素會下降為2個百分點,這樣有利于把全年的價格總水平穩(wěn)住。二是去年5月份以來國家采取的扶持短缺農產品生產和抗災救災的措施,會陸續(xù)產生效果,生豬等短缺的農產品的供給情況會有大的改善,下半年的食品價格和消費價格上漲壓力會減小。三是從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周期對生產資料價格漲落的影響看,目前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些年投資增速較高的帶動,近兩年投資增幅趨穩(wěn),并有周期性回落態(tài)勢,預計下半年這會帶動生產資料價格出現(xiàn)回落,這也有利于減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這樣看來,全年的價格上漲走勢可以說是前高后低,大體上能夠穩(wěn)定在4.8%左右,維持去年的水平。
    當然,還要充分估計到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國際石油價格繼續(xù)走高,或者受世界性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半年再發(fā)生自然災害的話,那就還會有新的漲價壓力。根據(jù)國內外氣象專家的預測,今年是全球氣候變暖事件和變冷事件交替的年份,極端天氣和后續(xù)自然災害還有可能產生沖擊。后續(xù)自然災害有可能是發(fā)生洪澇災害,這會影響流域的生產和生活;如果是糧食主產區(qū)發(fā)生旱災就麻煩了,那會影響一大片收成。有這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要從1、2月份冰雪災害中吸取教訓,加大對農業(yè)的扶持力度,繼續(xù)做好防災減災準備工作。
    今年的價格形勢確實是比較嚴峻,但我們仍然要增強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的信心,因為我們有客觀的有利條件??荚嚧筇峁┮皇俏覀兊募Z食連續(xù)豐收,有較大庫存,現(xiàn)在庫存有三四千億斤,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另外,國家已經采取措施控制糧食出口,國內市場需求可以保證得到滿足。二是煤電油運這樣一些基礎產品和基礎行業(yè)的供應能力,也是在不斷增加的。2004年我們煤和電力供應全面緊張,05年和06年煤和電的供給瓶頸已陸續(xù)緩解,近幾年基礎原材料、燃料、運力的投資增長很快,供給能力都在迅速增加。這樣有利于平抑市場價格。三是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可以用來支持農業(yè)生產、保障民生和平抑市場波動的財力物力要比以往雄厚得多。2007年我國新增財政收入1.2萬多億元,外匯儲備高達16000多億美元,既可以通過加大財政支出,扶持農業(yè)生產和保障民生;也可以動用外匯儲備增加進口,保證國內市場供應。四是國家采取的扶持短缺農產品生產的政策措施,以及農產品價格走高的市場信號,都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刺激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進而使價格總水平回穩(wěn)。
    政府和學界多年來一直都比較強調控制總需求膨脹,因此近些年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壓力得到比較有效的抑制,保持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fā)展勢頭?,F(xiàn)在我國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多地來自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風險。從上面分析的有利條件看,現(xiàn)在國家的財力和市場的總體供給能力明顯增強,今年有可能把價格總水平控制在預期目標內,也就是可以防止出現(xiàn)明顯通貨膨脹。此外,我們也要客觀地分析上游價格走高向下游傳導漲價壓力的問題,既要高度關注,不能掉以輕心,但也要恰如其分,不于緊張。因為,我國現(xiàn)在工業(yè)生產領域產能過剩的行業(yè)是比較多的。2004年由于局部行業(yè)投資過熱而導致產能明顯過剩的行業(yè),主要是鋼材、水泥和電解鋁等,現(xiàn)在產能過剩的行業(yè)有十多個,有不少是加工制造業(yè)。這樣,上游工業(yè)品價格上漲向下游傳導漲價壓力也不是那么容易。還有,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工業(yè)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有利于增加供給,平抑價格。9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反復發(fā)生,一個重要原因是那時候商品普遍短缺的局面沒有改觀。而9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短缺的局面已經完全改變了。國家統(tǒng)計局的工業(yè)普查表明,從那時以來產能過剩的現(xiàn)象已經很普遍。這種比較寬松的總供求格局,迫使工業(yè)企業(yè)在競爭中更多地靠挖潛、改造和創(chuàng)新來消化成本,靠生產多樣化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而不能輕率地提價。因此,保持供給略大于需求的市場總格局,保持賣方競爭壓力,對抑制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至關重要的,我國在這方面的物質基礎和體制條件正在逐步改善。
    總之,對影響價格上漲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進行客觀分析,既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頭腦,也有利于增強控制通貨膨脹的信心,有利于穩(wěn)定民心,有利于穩(wěn)定價格預期。
    四、平抑價格上漲應對措施
    一是我們要認識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一些客觀規(guī)律,增強穩(wěn)定價格的預見性。這一輪價格上漲中,有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說農產品價格上升,既有周期性的市場波動,也有趨勢性的攀升,兩者可能疊加在一起了。為什么出現(xiàn)趨勢性的攀升呢?因為,隨著農業(yè)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yè)和城市,農業(yè)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農資成本都會提高,這是一個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價格的趨勢性攀升或適當?shù)纳蠞q是符合規(guī)律的,但我們要防止它大起大落,大起大落是會傷農的。比如,農民看到豬肉價格漲這么高,養(yǎng)豬積極性自然會提高起來,養(yǎng)多了到時候又可能引起價格下跌。過去我們常說谷賤傷農,同樣肉賤也傷農。所以我們要防止農產品生產和價格大幅度波動,保持生產平穩(wěn)增長和價格基本穩(wěn)定。
    針對由農產品供給短缺引起的價格上漲,所謂價格調控要有預見性,應該是把穩(wěn)定價格的工作重心前移,移到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huán)節(jié)。在生產環(huán)節(jié)應當及時采取措施刺激生產、穩(wěn)定供給,包括鼓勵規(guī)模養(yǎng)殖,增強抵抗疫病能力,減少養(yǎng)殖成本,等等;同時,也要控制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不能讓生產成本比農產品收購價格還高。在流通領域,收購農產品不能隨便把價格壓低。否則,就會把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好處都給抵消了。因此,要兼顧穩(wěn)定價格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目標,既要穩(wěn)定農產品市場,同時也要在農產品價格提高的過程中實現(xiàn)農民增收。
    二是要為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前面講的農產品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有合理的客觀因素,而哄抬價格、聯(lián)手操控價格,這是控制市場,是反競爭的。政府要通過依法處理,規(guī)范整頓市場競爭秩序,這實際上是為了發(fā)揮價格機制的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而不應當回到行政性的價格管制。否則,價格管死了,企業(yè)和農戶就不愿意增加供給,反而會使市場價格進一步趨高。因此我們還是要強調維護競爭,依靠價格機制來調節(jié)供求關系,增加供給。在正常的競爭環(huán)境下,生產者會努力減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技術進步,來消化成本抬高的因素。解決市場供給的問題,終要靠市場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這是很重要的。
    三是處理好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和資源價格改革的關系。我國資源價格一直很低,用煤用電用油都很便宜,企業(yè)憑什么去費勁降低能耗、減少排放、促進技術進步呢?因為那樣的投入成本是很高的?,F(xiàn)在,國際石油價格猛漲,而我們國內的資源價格像油價電價礦產品價格依然壓得很低,這會引導相關企業(yè)出口石油等資源型產品,而使國內的供給相應減少,勢必推高國內市場價格。因此,我們要穩(wěn)住價格總水平,也要靠整個價格體系的合理化,要使資源價格能夠反映稀缺性,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反映使用這種資源的環(huán)境代價。從中長期來看,資源價格改革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部分產品降價,因而有利于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但在短期內,資源價格改革會導致成本的提高,加大漲價壓力。因此,在價格總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不宜盲目調高資源價格。而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比如上游的生產資料價格、工業(yè)品價格回落,價格總水平比較低、比較穩(wěn)定了,就不要錯過資源價格改革的機會。這也是需要把握好的,不能為了穩(wěn)定價格就把資源價格改革無限期的推遲,也不能為了推動資源價格改革而不顧客觀條件,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又要選準改革的時機,把握好價格改革的力度。
    四是控制重要農產品出口,增加短缺農產品進口。比如說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出口,應當采取一些經濟辦法如征收出口關稅加以控制,首先確保國內的市場供應。另外,可以擴大食用油等短缺農產品的進口,來補充國內市場供給的不足,等到國內生產恢復供給以后,我們再減少進口。當然也要注意,國際市場食用油價格走高,還應采取一些必要的緩沖措施。
    五是應當加強防災減災的制度建設和進一步的準備工作。比如說,完善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主要農產品的儲備制度,健全農業(yè)的政策性保險,等等。農業(yè)政策性保險應當盡量向災區(qū)和那些可能進一步受災的地區(qū)傾斜,給他們更多的試點機會和保險項目。采取這樣一些防災減災措施,不僅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供給。
    六是從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年財政增收幅度很大,可以多投入一些財力,支持農業(yè)生產尤其是短缺農產品的生產,保障供給??荚嚧筇峁┩瑫r,應當進一步強化公共財政職能,在預算中建立一些制度性的穩(wěn)定的支出項目,比如說增加抗災救災、防范風險的財政預備費,在改善民生方面,進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標準,完善物價補貼手段,防止低收入群體生活受到漲價影響等等。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說,可以運用信貸政策支持農業(yè)生產。例如,多投放一些支持短缺農產品生產、幫助農民災后恢復生產重建方面的小額貸款,用于買種子、化肥、農機和建材等。在這些方面,可以考慮制定一些增加流動資金、刺激農產品供給增加的優(yōu)惠貸款政策。
    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的工作并不僅僅直接針對價格本身,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比如,國家提出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就要求貨幣信貸的投放不能過快,以避免造成需求膨脹,推高價格總水平。從緊的貨幣政策有利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穩(wěn)定需求,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同時,從緊的貨幣政策也要適時靈活調整,比如說,災后重建要增加信貸,剛才說的短缺農產品的小額信貸,這都屬于結構性的調整。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穩(wěn)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政策,防止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失衡;另一方面要留有靈活調節(jié)的余地,例如適當增加財政支出,改善財政支出結構和信貸投放的結構,來促進短缺農產品的供給增加,這都是需要采取的措施??傊?,現(xiàn)在國家糧食庫存充裕,主要工業(yè)消費品供大于求,只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保證市場供應和價格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